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4.03.11 豫-宛-李付来 讲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小医    时间: 2014-3-11 21:24
标题: 2014.03.11 豫-宛-李付来 讲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主讲时间:2014.03.11  T# {& ~1 m5 q
主讲老师:豫-宛-李付来
4 Q: K' x6 s( [3 M2 }% w主讲内容: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5 h) h2 G- N% B- ~# A2 B' G7 V) n0 W/ C6 V各位老师同修们,晚上好!; ^- ?# ?2 X3 I
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温习一下汉传中医临床实战的基础知识——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这个题目呢,是恩师书中讲过的内容,是由程刘海师兄和禤宝子师兄所撰相关文章整理出来的,非常清晰!; a6 N6 Z# }  z' Z. _, q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牢才是硬道理,那么,作为一名经方大夫,诊病处方就更是如此!: n) O" B# A9 O1 u* m; G
恩师去年在总群讲《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时说道:“最先提出辨证论治理念的,是张仲景·····最先提出“辨证”这一原始概念的,是王叔和······真正较详尽而具体提出“辨证论治”系统概念的,还是宋代林亿校订的《伤寒论》一书,书中首次以“辨××病脉证并治”字样作为归纳条文的提纲,明确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步骤。”“也就是说,要先辨病,再辨脉证,然后确定治则,处以相应对证的方药治疗。严格讲,应该这样表述:“辨××病脉证并治方”。这样,才能够完善表达出辨证论治而求方,达到方证相应的基本目的。”: T4 U  w1 L$ q3 f, k9 o  g
大家看,病-证-症-舌脉,汉传中医就是按照这样的辨治思路和步骤,从而达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病机相符”的目的。& t. z( f" r4 t1 M  I, i; z' l9 P
一品师兄朱培府经常说辨证就要断清疾病的表里上下、虚实寒热。% y& v) P$ g( q: ~  y

9 V3 `0 a' |: G* ~; o" f/ W' i0 v下面咱们就谈谈六纲辩证的步骤思路:
& s1 Z7 w* a2 y1 P  C+ L首先要辨清六纲实质:即六纲病的(病位、病态、病性 )$ w# t3 @( Z/ F: I
太阳病实质:表、实、热,病位为表,病态为实,病性为热。
7 H$ h0 p6 t* ^- ~少阴病实质:表、虚、寒,病位为表,病态为虚,病性为寒。7 z' u1 f3 b1 i: o4 Y5 k
阳明病实质:里、实、热,病位为里,病态为实,病性为热。
) Q9 Z" ~& T! D# G- z太阴病实质:里、虚、寒,病位为里,病态为虚,病性为寒。
9 K- }. o1 Z% t/ G: j, I+ N- X少阳病实质: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
( K1 |$ T8 Q# Z( q" W厥阴病实质: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 @9 m) W* X/ g0 w, ?4 w* i

9 S+ w( p% t6 X2 z3 o( Y(我慢一些是想让大家好好复习一下!)
9 D; h- ?- ?  u" n! A; ~$ q5 }. ^辨寒热、辨表里、辨虚实,每一个字眼都是切入点,就看你临床怎么运用了。' e- ^5 D5 \; S6 H) F
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 [( B1 L5 s! r2 j( n7 K
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病位为半表里,病态为半虚实,病性为半寒热。(这是顺序错了是少阳厥阴实质)+ ?9 }! L" G: S
辨寒热:不能孤立地根某一症状或体征判断,应对疾病的全部表现综合观察,例如口渴,要分渴喜冷饮,渴喜热饮,冷热均可等,面部的颜色、光泽,四肢的温凉、干湿,大便的干结、溏泄,小便的清长、短赤,舌质舌苔的颜色、舌体的胖瘦、润燥,脉象的有力无力、浮沉迟数等等几方面。( L  D0 P. T% g3 M
辨寒热常见症状举例:9 y& D- N# P+ C5 K% V
寒症:面色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或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弱等。
% A- I6 z' Q' V1 e5 l8 j* c热症: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午后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红绛无苔或少苔,脉细数等。
. E- Z* H" }  B9 S! u辨表里:有表证的,分寒热,没有表证的,多是里证或半表里证,也分寒热。
, L6 C/ C( F6 n. K6 A. \$ s例如:: Z+ ~- J0 n- S3 z! |; i# Y
表——头脑、四肢百骸、肌肤部位为代表,恶风寒发热的多是太阳病,恶风寒无热或微发热的,多为少阴病。症状如头痛、颈项强、腰腿关节痛、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皮肤瘙痒,脉浮等
- c& v" e; ^3 n0 v' G$ O: i0 f5 y里——五脏六腑部位为代表,表现为实热的,多是阳明病,体现是虚寒的,多是太阴病。9 ]9 Z' w, c/ G
半表里——身体孔窍和身体表里之间部位为代表,表现都是寒热夹杂,上焦为主而热多寒少的,多是少阳病;下焦为主而寒多热少的,厥阴病居多。5 }" B# ^0 ?& Q$ O
三阴病都是互含连带的,经常是合并证出现。
5 r. F/ K7 t+ Q8 Y: q寒热表里辨出来了,就可以基本分清疾病是属哪一纲了,一般情况寒者为虚,热者为实,特殊情况除外,比如系阳明的寒结等。
' k6 O  b' J, R. r例如:有表证,就考虑太阳病或少阴病,如果患者症状都偏于里,根据寒热表现,就要考虑太阴病或者阳明病。* w. Z( B* x& v
需要注意的就是少阳和厥阴,少阳、厥阴都是寒热错杂,表现出寒热症状都有,“少阳症状单纯,明确,热多寒少。厥阴症状复杂,多变,寒多热少。 如果辨出来的是寒热错杂,就有可能是少阳,或者是厥阴。”  n- _8 j5 q0 o1 Y0 o
例如少阳纲小柴胡汤证:提纲是“口苦、咽干、目眩”。本证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少阳本证,或伴随提纲证的一二症,可直接用小柴胡汤,若有汗出、恶风,可加桂枝解肌。合并表证中风,则合用桂枝汤。若伴随阳明邪实腹痛,可加芍药三两来解决腹痛。若如果有水饮而心悸、小便不利,就加茯苓四两去对治。若胁下痞硬,可以加牡蛎四两去软坚。若消渴,身热烦满,大热,加栝蒌根四两,人参加至四两半。若胸中烦而不呕,加瓜蒌实。若咳嗽,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以上只是举例,临床中常用的方子都可以这样总结。便于使用!
$ V5 T- h; M' H- l, D% K+ j+ ]总之,六纲辨证的步骤贯穿了汉传人的思维理念,掌握了她,也就掌握了经方的灵魂!# {5 \; @4 o7 E* u
就谈这么多吧!感谢大家对汉传的大力支持!/ l# Z- a# ~! a! G# n) i

* C) l, N# Z5 o, U) }/ j3 l2 w. F% }/ d: f6 F7 V3 F5 c" B# m

3 \# U; U& S& ^8 g& i9 B! m3 u+ ]# |8 e  G1 z* O
  ?4 P  f6 W3 E- B3 A/ m

. z# d" I5 {2 I" b+ J: n* N: G$ Q  z: J' M# ?$ \0 i
+ @& K' R  s5 Y& R8 w$ j$ U' a

作者: 安之若素    时间: 2014-3-13 16:56
向老师学习。
作者: 正正    时间: 2014-3-14 14:07
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JTLZL18    时间: 2014-3-17 20:02
六纲辨证的步骤贯穿了汉传人的思维理念,掌握了她,也就掌握了经方的灵魂
% ^) q& o$ A9 ^& z! }: J9 @
9 |+ s' w9 A0 p: B/ U5 N讲得很好。谢谢!
作者: hjcllq9999    时间: 2014-3-18 20:59
学习 学习
作者: hjcllq9999    时间: 2014-3-18 20:59
学习 学习
作者: psping2008    时间: 2014-3-25 23:16
总结得很好,我会认真学习的,谢谢!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4-23 12:35
总结的很好、可读性更强,重点是看得明白,谢谢!受教了!
作者: 易邪    时间: 2014-5-4 17:03
顶礼学习。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6 18:31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6 11:39
学习了
作者: 白云人家有白云    时间: 2014-5-17 17:09
讲得很细,谢谢!
作者: 宝锋    时间: 2014-6-6 13:49
讲的很清楚,谢谢
作者: 太平绅士    时间: 2014-10-11 22:23
收藏学习
作者: 08weide    时间: 2014-11-19 17:04
基础很重要,老师分析得好。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8-5-16 18:12
基础很重要,老师总结的很好,学习了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16 21:31
细致入微4 J* ^3 A/ D0 Z% [7 L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6-8 00:43
学习!
  Q. v2 r* J0 D
作者: a894818129    时间: 2019-3-13 22:33
反复学习汉传理论基础,熟自能生巧,一通百通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