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1 21:09
标题: 转帖:《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赵开美《仲景全书》所收《伤寒论》对该书作者题曰“汉张仲景述”。此五字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所题。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後志》卷二沿其说:“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亦云:“仲景伤寒论十卷,汉张仲景述”。“述”者,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论语·学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墨子非儒篇》“述而不作”作“循而不作”。《说文解字》:“述,循也。”谓沿循往轨也。《增韵》:“循,依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循山而南”,注:“依山南行也。”则“张仲景述”者,谓仲景遵行旧说整理古训而为书也。张仲景为时之大医,必有治验与医案融于《伤寒杂病论》中,然著作主体仍为循先贤之旧轨、录大医之成方而为书。故《伤寒论自序》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勤求博采者,据皇甫谧《甲乙经序》、北宋孙奇林亿《伤寒论序》谓《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又名《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此书至梁犹存。若寻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见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简称“辅行诀”)。《辅行诀》云:
  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末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规范,并有发展: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下面一段文字说明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依凭,撰写《伤寒论》一部。这就为我们确信皇甫谧《甲乙经序》、孙奇林亿《伤寒论》序称张仲景依《汤液经法》而为书提供了第一手可信资料: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可疏忽?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下面这些方剂原载于《汤液经法》,后被张仲景收录于《伤寒论》。《伤寒论》散佚甚多,下述13首方剂,在《伤寒论》中或有名无方,或名、方皆亡。谨录如下:
  1.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差止。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之桂枝汤方,见12条。《伤寒论》阳旦汤名见30条,有名无方。)
  2.正阳旦汤。(上方)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3.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   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按,此为《伤寒论》黄芩汤加生姜也。见172条。芍药作二两。服法文字少异)
  4.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5.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小柴胡汤方。见37条。无芍药。)
  6.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按,此为《伤寒论》麻黄汤方。见35条)
  7.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按,此为《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见40条。《伤寒论》“温服一升”下之大段文字疑为北宋校正医书局孙奇等所加之注,或南宋小字本《伤寒论》或《仲景全书》将此注释雕刻成与经文字体大小相同之字而窜入正文。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将此大段文字引为小注,可谓有识。)
  8.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棉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按,此为《伤寒论》白虎汤方。见176条。主治表述异。白虎汤《伤寒论》不分大小。)(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神脉刘    时间: 2007-11-1 21:18
这个是汉代以后作品,不能做为依据.要想做依据,必须是考古发现,才能定.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07-11-1 22:15
原帖由 神脉刘 于 2007-11-1 21:18 发表
这个是汉代以后作品,不能做为依据.要想做依据,必须是考古发现,才能定.

要是有了考古发现的《汤液经法》,那样恐怕就是定论,而不用考证了。在没有直接证据之前,只能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考证了。
作者: 仰长沙    时间: 2010-3-25 15:50
有理。
作者: guitarwh    时间: 2010-3-27 08:13
追本溯源,勤求苦训,治学严谨,方显神效
作者: 漫步    时间: 2010-6-11 16:50
学习了
作者: 心心    时间: 2010-7-25 09:57
要是再早一点的文字记载考古发现就好了。期待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7 10:47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