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一品堂主(朱培府)2012.8.31总群讲课
[打印本页]
作者:
集润化雨
时间:
2012-8-31 21:42
标题:
一品堂主(朱培府)2012.8.31总群讲课
一品堂主(朱培府)2012.8.31总群讲课
一品堂主(朱培府)(715518528) 20:05:01
本人开门诊正好十年,没什么特殊的爱好,就爱看书,尤其是最近2年,一直在看恩师刘志杰先生的三部医书,虽然还没完全看透,但是,我一直在一门深入,不夹杂其他,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品堂主(朱培府)(715518528) 20:06:37
《伤寒论杂病论》不仅是一部六纲辨证的书,它还是一部药书,
一品堂主(朱培府)(715518528) 20:07:47
就《伤寒论》而言,全书才用80余味药,却用的如此出神入化,给我们很多启迪。记得今年2月份在北京参加“汉传中医刘氏经方学习班”时,恩师说过:辨证论治要“守规矩,达方圆”。 经方最基础的运用,就是初级的辩方证,再进一步就是中级的辨药证。那临床上如何守规矩呢?首先就是在辩方证上,原方原量,有其证用其方,不能随意更改原方的药味及每味药的用量。因为经方的方剂,是前人经过反复验证得来的。妄行加减药味或药量的话,就会改变原方的功能主治和方义。轻则疗效不佳,方证不应,重则可能加重病情。
我有一个病人,患一型糖尿病,某医给开了“白虎汤加天花粉”,结果症状略减,再服照旧,就持方来找我。我为其把脉诊病,病人最典型的舌脉症状:
就是“口干渴,舌红苔燥,有裂纹,不停的喝水,脉数。”
。依三阴三阳六纲法辨为:“白虎加人参汤证”,
哦,补充一点,没写的症状,基本正常。病人当时很纳闷,这两个方子就一味药不一样,能行吗?不料三付药症状就控制了。这里人参可以治舌上苔“燥”, 大家闲暇看看《神农本草经》,里面的药症很有意思!原方敲定是白虎汤,但是有多余的某些个夹杂症状,就要细辨药症,更要细辨某个症状的病机,所选药物要与症状病机相等,从而完成一个完善的辩证施方的过程。治病要守规矩而不能想当然。方证相应了肯定有效,
还得药症相应“原方原量方,方证相对、药症相应”——这就是经方人的规矩。
还有一个病人,是我的同学,身上出现大块的风团,越挠越痒,一挠就有划痕,因为他搞的是西医,自己用西药无效,又自持“略懂”中医 。就喝了自己开的“桂麻各半汤”,喝了三天,还是没效。后来来我这里,看他的舌脉,很典型,脉浮略缓,舌淡苔薄白,无齿痕,另外就是:不停出汗,满身除了风疹疙瘩、还是风疹疙疸,“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
病机就是营卫不和,就用桂枝汤原方,未作加减,两付药而愈。
当时他还问我,桂枝汤不是发汗吗?我说,桂枝汤本身不发汗,必须啜热粥,盖被子才能发汗。包括麻黄汤,不盖被子也不怎么发汗,你这病机是营卫不和,就调和营卫即可。读恩师的书,要信愿奉行,持之以恒,要学以致用。如果不会运用,书读的再好,能倒背如流,能够在中医院校讲课,就是看病不行,那还是中医吗?至少不是经方中医!九八年,我在张仲景国医学院学习时,看到许多老师重理论而忽视临床。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唾沫横飞,各种著作论文是铺天盖地的写,什么《某某经方加减治疗某某病200例》,
好家伙,一加就七八味药,甚至十来味。
我们那里一个学生会主席,“带艺学医”(祖传狗皮膏药),和我住在同一栋宿舍楼的隔壁寝室,那天晚上停电,我到他寝室借蜡烛,看到他正在写一篇论文《万痛灵膏药的临床运用》,只见满床堆满各种论文资料,——正在拼凑文章呢,这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啊,要抄你也抄那些真材实料有水平的,这样才不至于误人啊,换了是我,我就抄咱汉传的资料!那家伙,一贴膏药77味药,几乎包治百病,居然还发表成功了,I真的服了YOU!可想而知,这些文章,论文里的水分该有多大?可能他们很自信,但看不好病,老百姓相信吗? 那怕他中医的地位是专家教授,不干临床的话,西医也会瞧不起他。张仲景国医学院是我的母校,有机会我要回去给那些学生们讲讲课,让他们看看咱汉传中医的临床水平是一流的,让那些所谓的砖家叫兽都屁股向后平沙落雁!这些所谓的“名医”自己能否反省自身,是否误人子弟?看他们能不能做一个明医——一个明明白白的中医。恩师还讲过,“方证活用是方圆”。 “方证活用”在书上都有,我目前正在向这一步努力,咱不妨把师著《伤寒论类编补遗》p58页原文拿来再学习一下:
师曰:“规矩守好了,如何才能够跳出规矩,通权达变的成方圆呢?” 所谓方圆之法,就是对方剂的广用和加减变化上。一个定方,主治某一个特定的病证。如何才能广用,去治疗其它的一些不同的病呢?这就要深知该方的方证病机,以及组成该方剂的每一味药物所能主治的症状都是什么。每一味药,都能主治几个甚至十几个症状,只要是在相同的病机下,出现了方中任何一味药物所能主治的症状,乃至症候群,就都可以采用这个方子进行治疗。这叫做经方广用。
那么,如何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减变化呢? 加减变化,有换药法,加药法,减药法,增减用量法。
找到原文了:比如:桂枝汤,加附子,就是桂枝加附子汤。去芍药,就是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加量,就是桂枝加桂汤,芍药加量,就是桂枝加芍药汤等。
普通的换药法,如麻黄汤,根据病机和症状,将其中的桂枝换成石膏,就是麻杏石甘汤,要是换成薏苡仁,就是麻杏苡甘汤。
高级的换药法,就是根据具体症状,将原方的某味药或某几味药,按照相同的性味,换成其它药。如桂枝汤,治疗营卫不和的中风证,如果病人是中风证,还头晕重,皮肤风疹严重的,我们可以用防风换桂枝,用枳壳换芍药,其它不变。其治疗的病机相同,都是营卫不和,但是,主治的范围便比桂枝汤扩大了许多。
这样的方法,就是高层次的方圆活用法。前提是,必须熟知各种不同的方证病机,熟知药症以及药性,及其四气五味的配伍合化法则,否则的话,还是老老实实的去守规矩。
医生是病法官。法官判案,要按照法律条文办事,医生,也要按仲景的伤寒论条文办事,要讲辨证依据。西医搞个诊断,也要写出充足的标准依据,这是必须的。肆意乱来,就是草菅人命。
有人说,守固定方,就是套方,就是日本的方证派,这是错误的看法。日本人起码不懂辨方证、药症的复杂病机,死套方证是弃医存药的愚蠢行为。要会辨病机才行,要方证药症对应,病机符合,一套就准才是真正的辨证知机。”
上面“守规矩达方圆”是恩师的原文,大家课后可以举一反三,相信收获是巨大的!现在附上我本月初的一则医案,大家一边分享一边提意见吧!
一品堂 经方治病(系列三十五)产后“郁冒”案
裴某某,女,24岁。(门诊号:20120803014)
初诊日期:2012年8月3日
病史简要:住某院足月顺产后,出现头晕、心悸、干呕等症状。经医院输液4天不愈。遂坚决出院,于某诊所输液加中药治疗,输液用药不详,口服有吗丁啉、眩晕停、生脉饮、脑心舒口服液、加味生化颗粒等药3天,病情不减,特邀我出诊。
刻诊:面色稍暗,微恶风寒;头颈汗多,项背不舒;头晕心悸,气短欲喘;干呕欲吐,心烦胸满;口淡口干,渴欲微饮;纳差食少,夜寐不安;手足温暖,乳汁大减。恶露一直未净,大便五日未行;小便短少略黄,少腹不胀不痛。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苔燥微黄;寸脉浮弱,关尺弦数。
六纲辨证:三阳合病属少阳
处 方:小柴胡汤+茯苓
柴胡120克 黄芩45克 人参45克 半夏60克 炙甘草 45克 生姜45克 大枣30克 茯苓60克
2付,一日一付,分4次,水煎服。 二 诊:2012年8月6日
服上方后,全身出微汗,头晕心悸缓解,头汗减少,呕恶大轻,有饥饿感。小便增多,解大便两次,大便色青黄。其余症状亦减轻。
原方再进两付。一日一付,分四次,水煎服。
三 诊:2012年8月9日
恶露已干净,已无明显不适,唯乳汁略显不足,遂以师著《金匮要略增补》“下乳方”打散,用蜂蜜送服以善后。
2012年8月15日晚上,患者老公携六岁的侄女来治腹泻,余询问其近况,其回答:病已经全好了,这药太厉害了,我老婆现在那里(胸部)饱满,奶水充足,孩子吃不完呢,真得好好谢谢您!
其侄女插口说:俺家小弟弟吃不完,那天我还看到我叔帮着吃呢......
其叔:呃,胡说啥呢,我哪有啊!
小女孩:叔,我没胡说,那天我还看见你用手挤呢......
其叔:......
呵呵,余抚按大笑!略过不提......
按语: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6、“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该病人具备少阳病小柴胡汤证指征:“咽干,头晕,胸满,心烦,心悸,气短,呕恶纳差,睡眠不实,舌红脉弦、偏数不虚”;病人主诉是“头晕、心悸、干呕”,这是有饮,水饮有四大症状:喘、呕、眩、悸,该患已然具备了;
同时兼有阳性中风症状:“脉浮、汗出、恶风恶寒、项背不舒”;
又具备了阳明热的症状:“口渴,微饮,手足温,大便五日未行,小便短少略黄,苔燥脉数”。津亏不足的表现。
因此,辨为属少阳病的三阳合病。(太阳和阳明的症状已现,具备了三阳中风证的共有症状和阳明热的症状,也具备了少阳柴胡证的主症。)
病人主诉以头晕心悸明显,按药症,加茯苓。
药症如下:
茯苓,甘淡。《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在这里,茯苓能利水饮而止上逆,对治头晕心悸。
总按:
产后郁冒,是新产妇人三病之一,该患产后失血、汗出过多,血虚津亏可知。
加之输液损伤阳气,输液则增水饮,阳损则水饮不化。
下焦血虚,阳气无所附着而上越,上越则热伤津液,如口渴引饮、汗出失眠等;津伤于上,上焦不通,津液不得敷布润下、邪阻于心下,所以满闷心烦等;
上不制中,则胃气不和,中下焦水饮无制而上逆,水逆心下则心悸,逆于上则头晕呕恶;下焦津血匮乏,肠胃不得濡养、反致二便不利;下不奉上,气机不得上下交通转化。
附:
彰机堂主小柴胡汤证方证标准
1、特征症状:(1)脉浮细而嗜卧者;(2)身热恶风,颈项强,手足温而渴;(3)腹中急痛;(4)热入血室;(5)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6)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小便清者;(7)呕而发热者;(8)发热,脉不浮不沉者;(9)诸黄,腹痛而呕者;(10)大便坚,呕不能食;(12)四肢苦烦热,头痛者。2、主要症状(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3、可伴随症状: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4、舌苔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今晚我有点激动,第一次和大家交流,而我还是个驴脾气,因为我一旦认定某事某物,即便你有“九牛二虎之力”也拉不回来,除非你用真本事折服我,那就是临床功夫。而现实中也只有“汉传中医刘氏经方”有这种实力和魅力,看到恩师以及众位兄弟姐妹们娴熟的临床功夫以及精彩的医案讲解,我知道,自己找到了为之追求而奋斗不止的人生目标!——“继承汉传中医,弘扬刘氏经方”,成了我的座右铭!
其实今晚的题目原打算就是叫做“学经方要守规矩而达方圆”,可惜原稿丢了,估计我没说到“猪蹄”(主题)上,反而跑题了吧?呵呵,有机会请大家吃大餐!
我的认识还有很多不全面的地方,打字又慢,希望没有过多占用大家的宝贵时间;并请大家多提意见!先讲到这里吧
作者:
集润化雨
时间:
2012-8-31 21:51
沈杰--回归三坟(327564683) 21:35:27
补充:茯苓除了小便不利,心悸。也针对了口干舌焦,解决了津不上承。一举三得
作者:
中医太美68
时间:
2012-9-10 10:54
好病例
作者:
耕心
时间:
2012-9-11 15:47
感谢分享!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9-11 17:20
多謝分享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9-11 17:21
多謝分享
作者:
康医
时间:
2013-8-29 10:05
学习了
作者:
dannazxds
时间:
2014-3-27 23:14
学习了!
作者:
derogba
时间:
2018-5-23 23:30
受益匪浅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8-6-11 08:42
好病例,多謝分享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