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看刘师食则汗出案有感 [打印本页]

作者: popi153    时间: 2012-8-22 11:41
标题: 看刘师食则汗出案有感
因为诊所琐事,好久没上论坛,前几日一看刘师医案集已经出版,于是乎马上上淘宝订了两本,一本给弟弟,一本自己看。
书一翻开,就再也难以合上,写的太好了!每个医案,思路清晰,分析入微,都如同亲临跟师。
今天看到74页“食则汗出”一案,无独有偶,正好治过类似的病数例,所用方子非自拟,也是古人的方子,学生不才,无刘师慧眼,只知道死守方子,所以基本每个病人都是在一个月左右治愈,但观察长期效果,还是可以的。现将方子以及自己的感悟列出,请老师以及各位师兄批评指正!
刘师方:
     牡蛎50 白术40杜仲50石膏160知母40人参20炙甘草20粳米20泽泻40桂枝30白芍60生姜20大枣12个

此方出陈士铎辨证录,《汗证门》;

人有饮食之时,头项至面与颈之间大汗淋漓,每饭皆如此,然身又无恙,人以为阳气之旺也,谁知是胃气之盛乎。夫胃气即阳气也,胃旺则阳旺,而分为二者何故?不知阳旺者,合三阳而言之;胃旺者,单举胃一经而言之也。胃本属土,无水谷之入,则胃气安静。即处饥饿之时,而其火暗起,亦不过在胸膈间,不能上至于头项。惟得水谷之气,填于阳明之经,则胃中之火,借水谷之气以助其势,遂化汗而上腾,越出于头面之上下也。此等之汗,明是胃火之盛,由于心包之火旺也。心包生土以生火,非助火以害土。胃得火生以出汗,不同于邪火之自焚也。故止出汗于上焦,而不亡阳于下焦耳。治法泻胃火之有余,不可损胃土之不足,使胃平而汗自止也。

方用收汗丹∶玄参(三钱) 生地(三钱) 荆芥(一钱) 五味子(三分) 桑叶(十片) 白芍(五钱)苏子(一钱) 白芥子(一钱) 水煎服。服一月全愈。

此方不去泻胃火,反去滋阴。盖阳之盛者,阴之衰也。补阴则阴旺自足摄阳,不必止汗而汗自止。况方中有桑叶、荆芥为引经止汗之药,白芥、苏子为消痰定气之品,原调剂之咸宜,抑阳而归阴,化汗而为精,又何疑乎?然必久服而始奏效者,以调胃之药,宜和缓而不宜急遽也。

感悟:
此方所用,以生地元参白芍五味子,滋阴清热敛汗,相当刘师原方中之白虎汤清热生津,最妙者,是桑叶和荆芥,本为大汗,为什么还用表药?殊不知常出汗者,必伤于汗,腠理常开,故而易伤于风,机体为了解表,就要再次出汗,稍加表药反有止汗作用,解表则外和,荆芥桑叶,相当于桂枝汤加五味子牡蛎。白芥子,苏子,除痰饮,相当于刘师方子中的泽泻,常饮水者,必易伤于水,除痰饮之内结,则内和,外散内消,热清津复,故而汗止。
  如果用刘师六纲分析,本方应该属于阳明太阳太阴。不知是否,请指正!

  另:刘师的五证,和辅行诀方药图的外周五个角所标,一模一样,
刘师书中也多次提到,方剂的配伍,除六纲阴阳配伍外,还有五脏法则配伍,我看辨证录,陈士铎论述,多从五脏角度论述,所用方,多注重五脏补泻以及五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症的话效果也很好,而且在中医历史上,陈士铎和傅青主方剂配伍风格,独树一帜,方子实用,但是却找不到其源流,后世也少有继承发挥者,对于这一点很迷茫,有人说其方与道教多相关,不知道是否,请刘师释迷!
作者: popi153    时间: 2012-8-22 11:43
补充一句, 此方还属于五证中之饮,滞,
作者: 刘守峰    时间: 2012-8-22 19:59
您学的太杂,不要乱比,没有可比性。学习刘师的理论,需要象一张白纸一样去学。要舍弃以前学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刘师的理论,才能得到步入仲景伤寒殿堂的钥匙。
作者: popi153    时间: 2012-8-22 20:04
惭愧!在下也是自学中医,所以平常看书杂了些!

谢谢刘版主提醒!
定当改正!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8-22 21:53

作者: 紫罗兰    时间: 2012-8-23 09:26
一张白纸学经方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2-8-26 08:05
我等要留心所知障啊,
作者: cctv01    时间: 2012-8-26 21:55
六纲理论已经较完美了。结合五证,更是定向打靶。

五脏理论,等六纲五证学好了,看了是一目了然,如果大杂烩,必无所成,有骑墙之嫌疑!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4-4 19:51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