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石应轩医师经方典型十五案 [打印本页]

作者: xietao-cinf    时间: 2012-7-11 22:56
标题: 石应轩医师经方典型十五案
经方应用十五案

石应轩

(一)头肿案

石某,女,18岁,1994年10月20日,其母陪同前来就诊。自述头皮肿胀,手按如面包样,无其他异常,按照《内经》和《
金匮
》理论辨治。《内经》治水三法:开鬼门(发汗)洁净腑(利尿)去宛陈挫(活血化瘀)。《金匮要略水气篇》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当利小便。遂三法合用,思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五苓散具利尿之功,遂与两方合方。桂枝10g白芍10g
白术
10g,茯苓10g,当归10g,猪苓10g,泽泻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效果:服1剂后肿即消。为巩固疗效,原方再服1剂,随访至今未复发。后以此法此方治疗5例头肿案,均2剂而愈。这使我坚定了用经方的信心。

按语:
学习
了经方大师胡希恕的“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科学论断后,认识到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根据疾病的症状反应去辨证,有是证,用是方。反观本例,用桂枝汤合五苓散加当归治愈,纯属侥幸巧合,因用两方合方的指征不甚明确。

(二)高热案

石某,男,20岁,2006年8月15日就诊。发热,腋温38.9℃,头痛,无汗,烦躁,口干,舌淡红苔白,脉浮紧。辨证分析:发热,头痛,无汗,烦躁,脉浮紧属太阳病
伤寒
证,口干属阳明病,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即符合《
伤寒论
》第39条的论述,实为大青龙汤的适应症。麻黄18g,桂枝10g,生石膏45g,杏仁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1剂,水煎服,煎时去浮沫,取200毫升,睡前服。次日清晨,复测体温37.1℃,下午又服一煎200毫升,体温36.5℃。

按语:古人曾有“冬月不用白虎,夏月不用麻黄”之诫。笔者根据患者的症状反应,辨为太阳阳明合病,毅然地投用大青龙汤原方,效如桴鼓,一剂而愈。谁能说我们
中医
不能治急性病呢?

(三)哮喘案

康某,65岁,2004年12月12日就诊。素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因天气寒冷,起居不慎,而诱发其急性发作。发热,体温38.6℃,用青霉素1200万单位,静滴,肌注氨茶碱,扑尔敏注射液,连用三天,不见尺寸之功。情急之下,决定用中药治疗。诊见:已无发热,咳喘,不能平卧,端坐呼吸,吐黄白夹杂稠痰,且不易咳出,口干苦,头晕,大便已三日未解。咳喘晚上加重,舌淡,苔白略黄,脉沉弦细。辨证分析:口苦、脉弦辨为少阳病,口干、三日不大便、吐黄白色痰,辨为阳明病,实为少阳、阳明合病,晚上咳喘加重,多为
瘀血
所致,综合分析,此证为少阳、阳明合病挟瘀,予大
柴胡
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10g,党参10g,大黄15g(后下),枳实10g,厚朴10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杏仁10,g甘草6g。3剂,水煎服。一剂后,咳喘减轻,大便通下,继服两剂,症状全部消失。

按语:此例辨为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因体虚加党参,因咳喘加厚朴,杏仁。由此例看出,中医药的疗效有时较现代医学略胜一筹,其关键是要做到方证对应。

(四)心悸案

刘某,76岁,2006年3月21日就诊。半月前,因胸闷痛到某市医院检查,心电图示轻微心梗?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现症见:头晕,口干苦,便干,四逆,下肢浮肿,嗜卧,纳差。舌淡,苔白,脉沉弦细。辨证分析:头晕,口干苦,便干,四逆,纳差,辨为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舌淡,苔白,下肢浮肿辨为血虚水盛。综合分析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合并血虚水盛,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5g,生龙、牡各15g(同煎),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茯苓15g,苍术15g,泽泻3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本方服一剂后,能起床活动,纳差诸症减,原方再进三剂,诸症消失,能做饭,扫地,操持家务,家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五)中风先兆案

朱某,70岁。2004年10月10日就诊。有脑梗塞病史。现自觉舌头发硬,说话不清晰。口干苦,舌下静脉旁有瘀斑。舌淡,苔白,脉沉弦细。因害怕复发,求诊于余。测血压140/90mmHg。辨证分析:根据口干苦,头晕,便干辨为少阴阳明合病,大柴胡汤方证,根据舌下瘀斑,自觉舌头僵,语言不清辨为内有瘀血,桂枝茯苓丸方证。处置:一方面,做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其恐惧心理,另一方面对证用中药治疗: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大黄15g(后下),枳实10g,厚朴10g,桂枝10g,茯苓10g,桃仁10g,丹皮10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疗效:服三剂一切症状消失。半年后,病人来电话告知:自患病十几年来,大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清醒过。

按语: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我们临床中医师在诊病过程中,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心理治疗。由本案看,经方不仅能治疗急、慢性疾病,还具有截断治疗作用,古方完全可以治今病。

(六)带下案

康某,48岁,2003年3月20日就诊。自述半年来白带特多,质清稀如水,一天需换四次内裤,身体逐渐消瘦,苦不堪言,遂求治于余。口中和,舌淡,苔白,脉沉弦。辨证分析:张志民教授在《伤寒论方运用法》中谈到《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曲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对遂漏不止应灵活看待。汗液、鼻涕、精液、白带、唾液、泪液特别多时,都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汤进行治疗。按照胡老学说,此患者辨为少阴病。处方如下:桂枝10g,白芍10g,制附子10g,生龙、牡各15g(先煎),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三剂,水煎服。服一剂后,白带明显减少,服三剂尽,白带变为正常。半年之病,一朝得除,岂不令人欢呼雀跃哉!

按语:通过本病的治愈,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伤寒论》条文的精神实质,运用于临床,从而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所谓表阴证即少阴病,是胡老几十年读书,临证的心得体会。

(七)心悸案

刘某,60岁,2006年8月12日就诊。曾有心房纤颤病史,三月前不慎摔倒,经某市医院检查,x光诊断腰椎轻微骨折。嘱卧床休息,现已能起床运动。因头晕,心悸求诊。测血压120/80mmhg口中和,四逆,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弦微细。辨证分析:根据纳差,便溏,四逆,舌淡苔白,辨为太阴病,脉微提示阳气虚,脉细提示阴血不足,方用
四逆汤
合生脉饮加生龙牡治疗。附子10g,干姜10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龙、牡各15g(同煎),炙甘草6g。三剂。疗效:服三剂后,头晕,心悸止,随访至今无复发。

按语:经辨证为气血阴阳俱不足,用四逆汤回阳救逆,生脉饮补阴血不足,加龙牡以止心悸,疗效之好实出人意料。“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信不诬也。

(八)贲门癌术后案

某,59岁,2006年11月10日就诊。因患贲门癌,在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后,发生良性狭窄。经扩张后,可能发生内出血。血压80/60mmhg而再次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先后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706代血浆(剂量不详),花费近两千元。最后医院让其输血,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其费用而出院。刚出院到家,请余出诊。诊见:面色恍白,四逆,手足冰冷,自汗出,口中和,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沉微细。辨证分析:因身在基层,看到如此危急重症,有阴阳离决之险,不为西医病名(贲门癌)所囿,决定留人治病,急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处方如下:制附子6g,干姜6g,甘草6g。急煎,少量频服。次晨复诊,药后面色红润,手足变暖,汗已止,危象顿除,测血压90/60mmhg。因患者前年于甘肃带回有岷当归,黄芪,遂嘱其家人用三把黄芪,一把当归,煎服,当茶饮。服月余,身体逐渐康复。现在仍健在,并放羊饮奶如常人样生活。

按语:有是证,用是方,用是药,不能囿于西医的病名,可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为我所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真谛。前人云:“《伤寒论》为活人书”,信矣!

(九)面部黄褐斑案

候某,41岁,2005年4月1日就诊。患者为大学教师,因患肺癌化疗后出现面色黎黑。诊见:面色黧黑,下肢微肿,四逆,头晕,口干苦,便干,心烦,腰部有沉重感,舌淡,苔白,脉沉弦细。辨证分析:根据头晕,口干苦,四逆,心烦,便干,舌淡苔白,脉沉弦细,辨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根据头晕,脚微肿,腰部沉重感,辨为血虚水盛。综合分析:辨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合并血虚水盛,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处方如下:

柴胡12g,黄芩10g,桂枝10g,干姜10g,生龙、牡各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茯苓10g,苍术10g,泽泻15g,肉苁蓉30g。10剂,水煎服。上方服三剂时,疗效不明显。七剂服完,诸症减轻,面部黄褐斑逐渐消退。服完十剂时,容颜焕发,面目焕然一新,其亲朋好友都不敢贸然相认。

按语:此案是我到京跟冯师进修学习半月后,而独立治疗的医案。我在临床诊治的过程中,不被西医肺癌的诊断所吓倒,客观冷静地分析临床症状,大胆地据证用药。从而证明《伤寒论》第317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和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胡老“辨方证”学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真是可师可法。

十)自汗案

孟某,39岁,2007年4月15日就诊。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致大汗淋漓,经常将衬衣湿透,不胜其苦。舌淡,苔白,脉弦细。辨证分析:病人表现的症状符合《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处方如下:桂枝10g,白芍10g,附子10g,黄芪10g,白术10g,防风10g,霜桑叶10g,生龙、牡各15g(同煎),甘草6g。3剂,水煎服。上方服一剂后,汗出明显减少,三剂尽,汗出遂止。

按语:本案辨为少阴病表虚证,故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玉屏风散有治表虚自汗的作用,加霜桑叶,因《名医类案》有用一味桑叶治愈山僧夜汗20年的案例,故选用之。实践证明,疗效甚好。临床治病不应该有经方时方的分别,应该唯疗效是举,经方时方合用亦是临床的常用之法。

(十一)白天咬牙案

石某,79岁,2007年4月17日初诊。白天不由自主地咬牙已有三月余。先症见:头晕,乏力,身重,口中和,纳可,二便调,睡眠尚好,无梦。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证分析:根据口中和,头晕,乏力,身重,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为太阴病挟痰饮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用附子理中汤、五苓散、芍药甘草汤合方治疗。处方如下:附子10g,干姜10g,茯苓10g,苍术10g,泽泻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10g,生龙、牡各15g(同煎),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水煎服。2007年4月20日二诊:咬牙明显减轻,原方增至附子15g,干姜15g,泽泻30g,因吐白痰加半夏10g。服后已基本不咬牙,遂自行停药。2007年5月1日因偶尔咬牙,在其子女督促下,再次就诊,以求根治。诊见:头晕,身重减轻,舌脉同前。处方如下:附子20g,干姜20g,茯苓15g,苍术15g,泽泻30g,桂枝10g,甘草10g,砂仁10g,半夏10g,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药后,诸症消失,为防死灰复燃,嘱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2盒。

按语:治完本病,笔者感慨万千。不管是急、慢性疾病,还是疑难杂症、罕见病,只要我们掌握了方证辨证的法宝,就能战胜它。不管是什么病,只要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太阴病,附子理中汤方证,就可以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只要方证对应,就能取得疗效。其中十八反里,有“半蒌贝敛芨攻乌”,附子和半夏是反药,但经胡老、冯师及我等师徒三代临床使用从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可以放心大胆地应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观点)

(十二)腿肿痛案

戚某,81岁,2007年4月29日就诊。右腿肿痛,膝部为甚,后半夜自汗出,时有心悸,便干。舌淡红,苔白,脉沉弦。辨证分析:腿肿痛,符合《伤寒论》第20条所述症状,辨为少阴病,桂枝加附子汤方证。右膝肿甚,辨为五苓散方证,水饮内停。右侧腿痛,便干,舌淡红,苔白,脉沉弦,辨为太阴、阳明合病挟饮,故合三方以治之。处方如下:桂枝10g,白芍10g,附子10g,干姜10g,茯苓15g,苍术15g,大黄6g,细辛10g,泽泻30g,生龙、牡各15g(同煎),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3剂,水煎服。上方服一剂后,腿肿痛减,大便通畅。服三剂,痛止肿消。为巩固疗效,上方减大黄为3g,再进两剂,诸病消失而愈。

按语:合病用合法、合方,是扩大经方使用范围的重要方法。本患者按六经辨证辨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故用桂枝加附子汤、五苓散、大黄附子汤合方治疗,因心悸加生龙骨、生牡蛎治之而愈。

(十三)偏头痛,背冷,偏身困麻案

丁某,38岁,2006年11月20日就诊。自述右侧头部象冷风吹样疼痛,背部寒凉如掌大。口中和,纳差,便干,四逆,但欲寐,手指甲健康晕(即白月牙状)较小,齿痕舌,有腮齿印(腮帮上下牙齿咬合之间有一条齿痕)。舌淡,苔白根剥脱,脉沉弦。辨证分析:右侧头部象冷风吹样疼痛,背部寒凉如掌大,但欲寐,脉沉弦,辨为少阴病表实、表虚合病挟饮。四逆,口中和,纳差,便干辨为太阴、阳明合病。综合分析:辨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挟饮。以桂枝加苓术附、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大黄附子汤合方治之。处方如下: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苍术15g,附子10g,干姜10g,党参10g,麻黄10g,生龙、牡各15g(同煎),大黄6g,辽细辛10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服后,诸症减。上方改附子为15g,干姜15g,继服3剂,背冷痛消失,但觉胃脘部有撑胀感,加砂仁10g即消失。但自第7剂用附子30g,干姜30g,服至第12剂,满口出泡似口腔溃疡,但不甚痛,病人问:“我是不是上火啦?药是不是太热了?要不要喝点凉药?”我说,你服热药后口不干,说明是阴寒太盛,出泡是正气旺盛,驱邪外出的
然反应,是病邪有出路,应乘盛追击,不能功亏一篑,“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又服3剂,口疮愈。连服一月余,花剥苔消失,诸症皆愈。春节过后,打电话告诉我说:“虽然冬天很冷,但我今年冬天感到三十六宫皆是春啊,再也不怕冬天了!”同时对方证的疗效赞叹不已。

按语:治完此案,有三点感触很深:(1)病家的信任,是我们临床中医师取得疗效,赖以生存成名的基础。同时需要说明运用心理治疗和患者沟通的重要性。(2)清代伤寒名家陈修园提出的“保胃气,存津液”,确实是对伤寒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是临床有得的见道之言。(3)临床要有定见,对火神派重用
温热
药的思考,仍然要做到方证相应。既要做到敢用,又要不滥用。重用温热药时,加砂仁,白蔻仁等。对服温热药后出现的反应,要做到心中有数。“药不暝眩,厥疾弗廖”,但也要注意药物的中毒反应和紧急抢救措施,以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每一个病人都给我们医生上了生动的一堂课,信矣!

(十四)感冒案

王某,48岁。河南偃师山化乡人,2006年9月1日就诊。自述感冒半年,久治不愈,耗资近两千元,经朋友介绍,求治于余。症见:口干苦,头晕痛,大便难,浑身乏力,但欲寐。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数。辨为三阳、少阴合病。予大柴胡、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3剂,药后诸症减轻,口微干苦,头晕,便溏,左侧偏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沉弦。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大黄附子汤3剂,药后诸症消失,痊愈。花费不足五十元,后介绍多位病人前来就诊。由此证明,“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真实不虚!

(十五)
糖尿病
合并心衰失治案

康某,72岁,2005年8月15日就诊。有糖尿病史,近因下肢高度浮肿,于某市医院诊为“糖尿病合并心衰”,收治入院,腿消复肿,反复发作,乏效而出院。诊见:腿部肿裂,黄水淋漓,少气懒言,四逆,心悸。舌淡,苔白,脉沉弦。处方如下:附子10g,干姜10g,茯苓15g,苍术15g,桂枝10g,猪苓10g,泽泻30g,细辛10g,大黄6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1剂,水煎服。药后,下肢不再流黄水,但数日不大便,遂稍事加减,欲使病人大便通下。处方:附子15g,干姜15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苍术15g,泽泻30g,猪苓15g,厚朴10g,杏仁10g,大黄6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4枚。1剂,水煎服。服此方后,大便不仅未通,腿部仍继续流黄水。重新服用一诊方,仍不效,病人放弃治疗,不足一周而殁。

按语:根据六经辨证辨为少阴、太阴合病,用真武汤与附子理中合方。初服效,继服不效,是证变而药没有及时变化,还是何故?至今不得其解,敬请恩师及中医界贤达指教为盼,余则感激不尽!


感谢:中医学院学术联合论坛   提供

作者: xietao-cinf    时间: 2012-7-11 22:57
最后一案不解,请老师开示。
作者: 桂枝麻黄汤    时间: 2012-7-12 07:10
制附子6g,干姜6g,甘草6g。急煎,少量频服。这个能扶阳救逆?
作者: 集润化雨    时间: 2012-7-12 07:41
最后一案也不明白!
作者: zhangjiancheng    时间: 2012-7-12 09:48
不符合经方法度,恕鄙人直言不讳
作者: 刘守峰    时间: 2012-7-12 09:50
这些东西能信吗?用到患者身上能取信与人吗?楼主你自己相信吗?还中医学院学术联合论坛 ,中医学院的生源快不足了,若无国家补助,中医学院的专家教授该去要饭了。
作者: 小水入海    时间: 2012-7-12 10:01
这是经方医案吗  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作者: xietao-cinf    时间: 2012-7-12 15:52
回复 刘守峰 的帖子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实在不好评判这些医案是不是真的。
但是这些医案也是出自于胡老传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还是比较相信的。
版主有什么质疑,后学希望版主能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作者: 刘守峰    时间: 2012-7-12 17:47
这种医案就是挂羊头卖狗肉,造假医案。发表这种医案是混职称用的。如果楼主是搞临床的,是断然不会相信这种垃圾的。
作者: xietao-cinf    时间: 2012-7-12 20:24
回复 刘守峰 的帖子

谢谢版主提醒。
作者: 信达    时间: 2012-7-12 23:42
垃圾医案,辨证用药思路粗糙,有马后炮之嫌,信这个东西浪费时间,实在是误人害人不浅。
作者: 潘鑫    时间: 2012-7-14 00:59
呵呵,前面的老师说这些医案是假的,为什么呢?
作者: 潘鑫    时间: 2012-7-14 01:14
   制附子6g,干姜6g,甘草6g。急煎,少量频服。这个能扶阳救逆?
    这可不一定哦,山西名医李翰卿老先生在这方面有类似的医案。
   况且此医案也没有具体写如何煎药法,加入多少水?很难评定。如其加水很少,那药的浓度也是不不是也比较高?
   个人认为煎药服药这一个环节也是取效的重要因素。
   
作者: 刘守峰    时间: 2012-7-14 19:46
回复 潘鑫 的帖子

你临床用过生附子吗?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