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彰机堂主总群讲汉传中医理论起源
[打印本页]
作者:
集润化雨
时间:
2012-6-22 06:12
标题:
彰机堂主总群讲汉传中医理论起源
彰机堂主(*) 20:29:41
也不是什么讲课啊,就是和大家摆龙门阵。我们这个总群,还有1群,都来了不少的同修吧。 应该很多都是学习中医的,不管你是专业,还是爱好者, 同时也有很多是新人,对“汉传”并不是了解。不了解,没有关系,可以慢慢认识啊。 对于大家,可能不少的水平都比我强的。我学习中医,目的很明确的 当年报考大学,从第一批到第三批,都是填写了中医院校,广州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等等 都是中西医结合专业。 当时也是什么都不懂,也没有人来指导,而且,连“摸着石头过河”的都不算啊,很盲目的。反正都选择了这个中医,既来之,则安之啊。就这样,就去了四川泸州医学院。在五年的学医过程中,可以说前面四年是盲目的学习。从大一开始,到大四,学习的都是学院的东西,是为“学院派”。 也自己学习《内经》,整天就是心肝脾肺肾的, 就连睡觉都在想着,火克金,木生火。 但是在临床上就是用不了啊。相当的“急”。在这四年里面,我一个月600月的生活费,但是就有300多元用来买书看了,或者是到图书馆里面看到一些古书,就拿来复印。所以,我的书太多了。因为宿舍没有地方放,就放在床上,我睡的床,半壁都是书。所以,我也学过金元四大家的,李东垣、朱丹溪看的最多了;也看过张景岳的,也学过郑钦安的,也学过温病学派的,也学过张锡纯的。 这是中医里面所谓的“诸子百家”,他们的中心思想,我都知道的。 但是,我还是很盲目,迷茫啊,学了这么多,总是觉得自己太“乱”,太“杂”了! 没有办法深入这个中医,应该说连中医的门都没有看到。 这个真的很可悲 而且,我自己也是从大一开始都在搞临床,就知道这些东西好不好用了。有一次,是大二时候,我用张锡纯的一个方子去治疗一个更年期,辩证下来,就是肝脾阴虚啊,很典型的,但是七天下来,泡都没有冒一个。 所以,我看起来一直在看“诸子百家”,实际上,我是在寻找这个“临床疗效”。 在学习胡老的东西后3个月吧,我就遇到我的师父了,刘志杰,刘老师。 那时候,恩师还是在讲第一次《伤寒论》,就是大家所看到的《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记得是讲到第26条了。
恩师私下给我看的是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那一条。我看了,整个人的惊了。不断地发出赞叹,啊,这就是经方的“灵魂”啊。理法圆满啊。从此,我就拜在恩师的门下了。我经方的躯壳,终于有了“灵魂”。后面,我慢慢的了解,这个经方,就是我们目前的“汉传中医”。我们看看什么是“中医”!
什么是中医?
“中医”这一名词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是不是大家多言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里面的“中医”?当然不是,要不然就是扯淡了。这个“中医”,是近代才有的名词,是外来的。在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才有的,是相对于西医来讲的。实际上,这个"中医"的名词,除了是我们的悲哀、耻辱外,还饱含着我们的辛酸啊。以前,我们这些医生叫做什么?郎中、大夫。这个土生土长的医学叫做什么?岐黄、杏林、悬壶。最早,《周礼》称我们医生为“疾医”。完全不是所谓的“中医”。但是我们选择了这个中医,那我们就要把“心”安定下来。不要把这个中医当做跳板,一下子搞西医去。真正的中医,并不是现在所说的“慢郎中”、没有效果,也不是伪科学。说这些的人,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学习过中医,没有认识到中医。
真正的中医又是什么?
在这里,我也并不否认,也有不少中医有一技之长,对某种疾病效果很好,这个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但是要说到,整体疗效,汉传中医就要胜几个级别了。
那什么才算是“古中医”?
古中医,并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一个理论体系。是一切流派的源头啊。就像我们的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他们的源头在哪里?都在青藏高原。
而我们中医的源头又在哪了? 就在“古中医”里面了。 目前,最早能够看到,对“古中医”理论体系有记载的,就是汉书艺文志。里面说到“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而这段文字,是来源于《七录》的。所以,对中医的理论体系作出明确的描述的,就在这里。这个也是我们所言的“古中医”。由此可见,“古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一个医经,另一个是经方。两者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经方体系:阴阳应用:辩证、组方、用药。侧重病理(阴阳)医经体系:生理构造理论,经络针灸。
同时也介绍了两个不同体系的代表作:
经方十一家 :
《五脏六腑痹十二病方》
《五脏六腑疝十六病方》
《风寒热十六病方》
《金创方》
《汤液经法》
医经七家 :
《黄帝内经》、《黄帝外经》
《扁鹊内经》、《扁鹊外经》
《白氏内经》、《白氏外经》 《白氏旁经》
又因为这些记载,在于汉朝。所以,“古中医”也称为“汉传中医”。终于找到家了。而我们目前着重在学习“经方”理论体系,为的就是临床啊,提高疗效,用疗效说话啊!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上面的几本经典。先看医经,目前我们只能看到《黄帝内经》了。而经方,好像没有流传下来吧。其实不是的,《汤液经》是流传下来了。这个是有依据的。
《汤液经法》去哪里了?
《针灸甲乙经.序》——晋代.皇甫谧
“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林亿《伤寒论序》云:“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五脏辅行诀用药法要 》 ——后梁.陶弘景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所以,目前仲景留下来给我们的《伤寒杂病论》基本上内含《汤液经法》所以说,这个就是《伤寒杂病论》的源流,也是经方的源流,也是古中医(汉传中医)的源流。换句话说,经方里面,没有内经的脏腑、经络、运气学说。不能使用脏腑、经络、运气学说来解释仲景学术。但是,又有人会说了,仲景的《伤寒论》序文不是言明“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个就是关于序文的问题了。这个序文,已经考证过了。是后人修改过的,也有依据。这个就是关于序文的问题了。这个序文,已经考证过了。是后人修改过的,也有依据。文辞手法:汉赋与晋文。“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概然叹其才秀也”。“每览…… (未尝不) ……(也)”的句法。晋代陆机《文赋》开头“余每观材士之作、窃有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三国诸葛亮《出师表》中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旬“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孙思邈《千金要方》原文——具有“原创性”:学术的严谨性。引用前人之言,都在句前加入“某某曰”的样式!《论治病略例》中说:“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藏,经络腑艙,阴阳会通,元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在“易曰”之前这段文字,与《序》文几乎一字不差。而后面引用《易》经而标“易曰”而前文引用仲景不 加“仲景曰”呢?紧接着是“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亦整段与《序》文重复,仍未见“仲景曰” 字样。再下来才有。“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辨三百六十五孔穴,荣卫气行……还有一段是“仲景曰:凡欲疗诸病,当先以汤荡涤五藏六腑,开通请脉……”。最早的一部标有“王叔和撰”的书,是《金匮玉函经》本无序言。《脉经》记载之条文无异。叔和编撰的仲景书原本,目前是谁也没有见到。
宋版《伤寒论》始见《序》。这些都是“正本清源”,是考证的,大家可以去论坛看看“正本清源”这一版块。很多时候,学中医,一定要学会考证。不考证的,就算你的疗效多好,也只能算是“医匠” 这一个,是我们汉传中医的考证问题。今晚就说到这里吧。
不会纷繁,中医只有理论体系的不同,不会有流派 不会纷繁 中医只有理论体系的不同,不会有流派.没有什么唐宋之后的流派,是不是很简单、很精简。那是孙真人说《伤寒论》本子的问题,是江南诸师,收藏《伤寒》没有贡献出来, 这段话,在千金方有的。中医就是这么简单啊,大道至简啊。敦煌之书可是仲景之真经传本?这个你又要进行考证了。不过已经有人考过了 你可以去找一下。这个要是考证,却也无据呀?有!证据就在书里面。以后我有空了再说这个问题
今晚讲这个,不去讲什么理论、病案,是为什么?
1、让大家知道古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两个,不能混淆。
2、不能用脏腑、经络、运气,甚至后世的温病学派的东西来解释仲景。
3、作为一个临床者,首先就要提高疗效,就在学习《伤寒杂病论》,学习经方,学习有灵魂的经方。
4、希望大家不再盲目,要看到中医的“门”在哪里?就在经方。
5、学习的时候要学会考证,考证“源流”,唯有源头活水来。
如果你想学会吹牛,就去学《内经》吧。还有,中医是很简单的,大道至简啊。学习这个汉传中医,一定要学会一门深入,不去庞杂。在学校里面学的,考试能过了就行了。
作者:
无所执着
时间:
2012-6-22 10:34
堂主师兄医学功底深厚,是汉传经方师门弟子的典范。
作者:
当归小骥
时间:
2012-11-15 23:15
有缘又看了一遍心又静了些。
作者:
ab4928
时间:
2012-11-16 10:59
受益了
作者:
中医初学
时间:
2012-11-17 09:34
受益,静心,学习。
作者:
子曾曰过
时间:
2012-12-12 10:37
感谢整理!
我重新编辑了一下,隐掉了QQ号,QQ号这种私人信息不建议直接上传。段落整合了一下,更方便大家观看。
作者:
观潮
时间:
2013-5-18 21:37
中医是很简单的,大道至简啊。学习这个汉传中医,一定要学会一门深入,不去庞杂。
作者:
桂-悠然
时间:
2013-11-2 23:58
很好,谢谢堂主!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7 16:30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