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养生先养元气 [打印本页]
作者: 娇娇 时间: 2012-4-29 19:28
标题: 养生先养元气
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了。
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的一致。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当然是阴气。
阴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人为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自己的阴气,以至于半百而衰,不能终其天年。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还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成正常的,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但我觉得这还说得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我们都还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要记住,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养生就是养阳气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
养生,就是养阳气。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在六淫邪气中,阳气旺盛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邪气拦在身体之外。所以,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样的病菌,他都不会生病。为什么有的人能逃过瘟疫,还是因为他的阳气非常旺,而阳气虚的人就不同了,邪气在体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直伤人体。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都是由于阳气不盛,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产生疾病的原因,在人体外有六淫,在人体内则有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五脏的病变很多都是由于情绪波动产生的。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波动最大呢?还是在阳气不足的时候。阳气充足的人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悲观绝望,忧思绵绵。所以,把阳气升提起来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一个重大的改观,所谓“七情”产生的病,也都会统统离我们远去。即使偶尔不慎生病,人体的自愈功能也会在最短时间内把我们的身体修复如初。
还有,所谓衰老,就是阳消阴长而已。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努力却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赋予我们寿命的极限。当人活到天年的时候,死亡不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大解脱、大欢喜。
总而言之,只要阳气足,我们就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医生能做的,只是用针用药调动人体的阳气,复活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而已。如果我们自己懂得固护阳气,培养阳气,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
判断“体内有湿”的简易方法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的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为什么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很多人的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人体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湿呢?那就有点难办了,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着这个敌人特别狡猾,更难对付。
湿是无孔不入的。湿邪伤人时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有病之人的体内,肯定是顽固的湿邪在作祟;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那么,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还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停留在肠内,久而久之,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再者,还可以根据大便的颜色来判断。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说真的,现在像如此健康人的大便还真不多见,多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是什么原因导致大便颜色成为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形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现在反以肉食为主了,荤素搭配极不合理,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看舌观指,辨证养生
我们养生保健要因人而异,但也并不是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养生之道。怎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属于自己的养生方案呢?有一个基本点,就是辨寒热。这一点,我们只要跟着感觉走就行了:寒性体质的人比较怕冷,喜欢温热的饮食,热性体质的人怕热,喜欢凉性的饮食,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所适就可以了。此外,不管是寒性体质的人还是热性体质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体内的环境还会发生变化,有时是偏寒,有时又偏热,这就要求我们经常留意观察自己体内的寒热情况,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这里有两种简单的方法。
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洗漱完毕,不妨抽出宝贵的一秒钟,看看自己的舌头。中医里讲: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它能敏感地反映出人体寒热。如果体内寒热均匀,那么,我们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的,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过于白,滑而湿润,那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很粗糙,或者很厚、发黄带腻,那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头赤红无苔,那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了。
还有一种方法,更为简单适用,就是看手指甲根部的月牙。正常的月牙占整个指甲盖的1/5左右,如果远远不及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寒,如果远远超过1/5,那说明我们体内有热。正常的月牙应该是奶白色的,越白越健康。每个指甲的根部都有可能出现月牙,但是,它们的含义却不一样。一般来说,健康之人的拇指和中指应该出现月牙。拇指通于肺,中指通于心,这两个指头上的月牙正常,就说明我们的身体寒热比较适中,不会有什么大的健康问题;小指上一般没有月牙,如果出现月牙,说明肾中有热。当然,也有人说:“我10个手指头都没有月牙。”这还得区别看待,如果是从小没有,这说明你是寒性体质;如果是以前有现在没有,那说明你体内寒气较重,平时需要多做祛湿的工作了。
抱住健康,万病皆除
现在,我们一般人的身体都缺乏适量运动,所以更应该通过卓有成效的运动方式来把身体调理好。但“没时间锻炼”和锻炼后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把很多人锻炼身体的信心减弱了,在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学又不占时间且效果特别快、特别好的方法,这个方法我自己每天就在用。
我从小练习中国传统武术,练的是大成拳。这个拳没有什么招数和套路,就是“两手往胸前一抱,静静地站着”。这个动作在武术里叫做“站桩”,我把这个源自武术的方法运用到养生治病上,称之为“抱住健康”养生法。
至今为止,我发现,这个集养生、中医、武术于一体的保健方法,居然是目前所有锻炼身心的方法中最简捷,而且见效最快的一种。
“抱住健康”养生法非常简单:随意地站立,双手在胸前环抱,全身都放松下来。使用这种“抱住健康”养生法,既节省时间又不占地方,我们看着电视也可以做,聊着天也可以做。每天下班回家后看着电视这么站半个小时,什么时间都不浪费。
有人会发出疑惑:这么有效的养生方法会这么简单吗?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事?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在七八岁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得了顽固性哮喘,这种病在当时是没有什么好办法治的,万般无奈时,著名的形意拳大师,武林中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美誉的郭云深先生把形意拳中的不传之秘——站桩养生功传授给了他,王芗斋先生就通过练这种养生功来调养身体,不仅病好了,而且身上不知不觉有了很深的功夫。
我现在介绍的这个“抱住健康”养生法,就是融合了王芗斋先生的神功和我自身的经验而成,其“随意站立、双手环抱、全身放松”的动作,恰恰会让人不自觉地形成最优的养生状态,能够直接把人体的很多特效穴位功能调动起来,因此,“抱住健康”养生法的原理就是在刺激人体的经络,它兼容人体经络穴位的众多养生功能。
首先,它调动的是足三里这一对大穴;另外,“抱住健康”法做得多了,就会感觉头顶上有一根线悬着,这就调动了头顶的百会穴;而手掌的环抱状态,正好又调动了劳宫穴;脚掌的站立状态,还调动了涌泉穴,让补心和养肾的两大要穴起作用。所以,练“抱住健康”法的时候,人往往手心、脚心会发热;还有,胸部、腹部和背部会充分放松,这又调和了任督二脉……全身所有对人体有用的穴位和经络,通过“抱住健康”法都能充分地调动起来,可谓“一站通经穴,一抱健康来”!
多年的练习经验使我体会到,“抱住健康”是静中有大动,看似静静站着,只有轻微晃动,实则全身的奇穴都在动,这是最具效率和效果的动,“抱住健康”又是不静而真静,虽不能全无杂念,但却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
“太极护身”,生生不息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从武当山旅游回来,带给我一个精美的太极图护身符。当时,我把这个图拿在手里仔细端详:这么简单的一个图案,就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演化规律的模型,是古圣先贤智慧的显现,至于它能否有护身的神秘力量,我也不知道。不过,既然是朋友的好意,我也就非常高兴地收下了。同时,我对朋友说:“你给了我一个护身的太极,我给你点什么呢?要不,我也给你一个护身太极吧。”
“不用,不用,”他连忙说,“这次带回来很多呢,各种各样的应有尽有,你要是喜欢我还可以给你多拿几个。”我笑道:“不,你给我的是有形的太极护身符,我给你的是一个无形的护身太极,是一个小小的养生方法,你天天练,练久了,自然就有太极护身了。”
我教给他的这个保健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把人体也比为太极的话,那么,人体前方的肚脐(神阙穴)就相当于人体太极的前方“鱼眼”,而人体后方和肚脐对应的位置,称之为命门,相当于人体太极的后方“鱼眼”。前方的神阙(肚脐),是人体元气的根本;后方的命门(在后腰与神阙相对的地方),则是人体的生命之门。所以,拍打这两个要穴,可以行气通血,调和阴阳,激活人体的元阴元阳,祛病强身。
至于怎么拍打,就要看您怎样顺手了,不拘形式,您感觉舒服、顺畅就好。最初的时候,您可以先用一只手的手心拍打神阙,然后,再用另一只手背拍打命门。分开来拍打,以舒畅为度,就这么简单。当然,熟练的时候,您可以变着花样来,甚至可以左右手的手心、手背轮流拍打神阙和命门。比如:先把右手手心按在肚脐眼上,左手手背按在命门穴上,接着,上身右转,带动两手甩动,右手往后甩,去拍命门;同时左手往前甩,去拍神阙。手掌拍下,马上随着身子的左转而弹起,右手往前甩拍神阙,左手往后甩拍命门。如此来回重复。不过,没有必要拘泥于形式,拍打熟练了,您自然而然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拍打方法。
那么,人体健康的“太极”何在?我们不妨再把这个养生法练起来。我们的神阙和命门两个穴,就像太极阴阳图的黑白点,而当我们把手自然甩起来的时候,就是在画阴阳鱼那优美的曲线了。因为手在每一次拍打的过程中,力度是越来越大的,拍到穴位上的时候,力度达到最大,这种拍打的力量是有穿透力的,拍到穴位后还要往里面深透一些。这样一来,不就正好拍成一对阴阳鱼了?练这个功法,我们的身体周围就有一个左右转动的太极,这不就是有太极护身了吗?
然谷是开胃的大功臣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在伤心、生气、紧张或者生病的时候都不想吃东西,感觉不到一点饿,这是一种病理反应,因为这个时候,人的脾胃功能很弱,胃气消耗也往往比平时更大。越不吃,脾胃更没有东西可以运化成气血,身体就会更受损,这时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开胃,让人产生饥饿感。有了饥饿感,就说明肠胃已开始恢复了正常功能。
很多上班族没有饥饿感,他们早饭一般不吃,中午12时吃午饭,晚上要么在家里要么去餐馆跟朋友同事大吃一顿。饮食如此不规律,久而久之,脾胃不出问题才怪。如何改变这种习惯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产生饥饿感,使人到了该吃饭的时间就马上想吃饭。只有让饥饿感正常,肠胃才能恢复应有的敏感。
此外,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暴饮暴食,吃多了,撑得不行,怎么办?老人有病,小孩挑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怎么办?回答都是一样的:要赶紧想办法让他们的身体产生饥饿感!
然谷穴是人体产生饥饿感的要穴。在我们的脚内侧,足弓弓背中部靠前的位置,可以摸到一个骨节缝隙,这就是然谷穴。“然”字就是“燃”的本字;“谷”表示这个穴的位置在足内踝前起大骨间,这个位置精气埋藏得特别深。之所以叫“然谷”,也就是有火在人体深深的溪谷中燃烧的意思。这是前人的解释,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但我觉得还没能解释完全。因为,穴位的名称具有多义性,应该把其所有的意义加起来,才能完美地使用这个穴。
在我看来,然谷,也就是“燃谷”,还有“燃烧谷物”的意思。谷物就是我们吃进胃里的食物,燃烧就是消化。然谷穴就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胃里食物更好消化的一个穴。推拿然谷,可以让人很快产生饥饿感,同时还能治疗过度饮食后的不适,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总之,每天坚持推拿然谷,能让人的胃口长开、肠道常清。
推拿然谷是很有讲究的:首先要准确地找到然谷穴,用大拇指用力往下按,按下去后马上放松。当大拇指按下去的时候,穴位周围乃至整个腿部的肾经上都会有强烈的酸胀感,但随着手指的放松,酸胀感会马上消退。等酸胀感消退后,再按上面的方法按,如此重复10~20次。双脚上的然谷穴都要按。如果是自己给自己做,则两个穴位可以同时进行。
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我告诉您,针灸里有“补”和“泻”的手法,推拿也一样。一般来说,快速的、强烈的刺激为泻法,柔和的、缓慢的刺激为补法。一个穴位,用补法与用泻法进行推拿,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反。我们对然谷这个穴,用的是泻法。要把这个手法做对,才有明显的效果,不然,如果只是随便按一按、揉一揉,效果虽说仍然会有,但就要大打折扣了。
还有朋友要问了,重复按10~20次,到底是10次还是20次呢?那就要看您是否按到火候了。当您感觉酸胀感越来越难以退去,最后再也不退的时候,火候就算到了。这也是检测您这套开胃推拿动作做得是否到位的一个标准,做得到位,10次就足够了,做得不到位,20次以上恐怕也不行。当然,即使没到火候,效果总还是会有一些的。
推拿然谷后,我们会很快感到嘴里唾液腺兴奋,唾液分泌得多了。20分钟后,人会产生饥饿感。这时候,可以吃东西了。不过这时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吃到八分饱就可以了。平常体弱多病的中老年人和素来胃口不好的孩子尤其要注意,“物壮则老”,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度,人生如此,养生亦如斯!
颈椎、腰椎有病,后溪穴百用百灵
以前,颈椎病是40岁之后人的专利,但现在不是了,20~30岁的颈椎病患者到处都是,我甚至见过得颈椎病的小学生!原因很简单:伏案久了,压力大了,自己又不懂得怎么调理,所以颈椎病提前光临了。
这一系列问题,都出于同一原因,那么,通过一个穴,也就可以全部解决,这个穴就是后溪。后溪是小肠经上的一个穴,把手握成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这个穴是奇经八脉的交会穴,通督脉,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调整长期伏案或在电脑前学习和工作对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只要坚持,百用百灵。
用这个穴位非常简单,而且容易坚持。我们坐在桌子旁,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的效果。
我们想想,当我们坐在电脑旁阅读文件的时候,手是怎么放的?肯定是一手不离鼠标,一手仍在键盘上吧,保持这个姿势不动,人都变僵了。这时,不妨灵活一点,把手解放出来,让双手的后溪穴抵在桌沿或键盘上,来回滚动,揉一揉,每次刺激3~5分钟,每个小时刺激一次就足够了。
大家可以试一下,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在很大程度上能得到缓解。每天坚持这么做下去,首先是腰椎、颈椎轻松挺直,同时,你会发现眼睛也比以前好使了。如果因为忙,总是忘记怎么办呢?我建议,甚至可以定个闹钟,每隔一个小时提醒我们揉动一下后溪穴。不管忙到什么程度,我想这么一点时间还是能抽出来的。因为,这是能真正拯救我们健康的好方法。
承山灭顽湿
第一次见识承山穴的神威,还是我在学校学中医的时候。当时,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我们的教室在地下室里,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出来了,我感觉两腿像灌了铅似的,不想动,身上很疲倦,脑袋也感觉大了、木了,昏昏沉沉地抬不起来。一连好几天都是这样。一次下课后,班上有个同学,是北京当时一位著名推拿接骨专家的孙女,她对我说:“你怎么啦,天天上课就睡觉?”我就把这种难受的感觉告诉了她,这位同学很热心地说:“我来帮你看看吧!”她让我站了起来,蹲在我身后,把住我的小腿,双手拇指各按住我小腿肚子下方正中的一个部位,猛然用力,我当时感觉身上像触了电似的,一阵剧痛,不由得大叫一声!等缓过神来后,一下觉得自己头脑清醒了,也有精神了,腿脚也利索了,一切毛病消失于瞬间。我高兴坏了,赶忙问这是什么绝技,她说:“没什么啊,只是给你点按了一下承山。”学医后,结识了很多高人,再加上自己在临床上的经验,我慢慢悟出了承山穴的神奇。当时身上出现那些毛病,主要是因为一天到晚处在地下室那样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感受了湿邪,再加上学习任务重,心理的疲劳又带来了身体的紧张。疲劳加上湿邪,人就丧失精神了,好比绵绵秋雨中的树,枝叶低垂,有气无力。而承山穴正好有缓解疲劳和驱除湿气的功效。
承山穴,在小腿肚子下方正中,这里,肌肉分成“人”字形,承山穴就在人字中间。它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呢?顾名思义,承山就是承受一座山,山,就是我们的人体,人站着的时候,小腿肚子会紧张,承山穴位置是筋、骨、肉的一个纽结,是最直接的受力点。人体这一百来斤,全落在这一点上。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们承受的压力,每个人又要承受学习、生活、工作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无形的山,压力在身上背久了,就会使人感到累,让人疲劳不堪。这种压力,承山穴最会帮人承担,所以说,它是一个为人扶危解难的穴位,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山”,只要轻轻按压承山,它都会挺身而出,义务帮我们承担压力,缓解疲劳。
我在临床上经常用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有很好的效果。下班累了的时候,我也会用这两对穴位,为自己消除疲劳。
承山穴是我迄今为止发现的祛除困扰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顽症——人体湿气的最好的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的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逃逸。
另外,游泳的时候,一些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按压承山穴,是有讲究的。前面说的那位同学帮我按压承山穴,手法相当狠,因为要用来帮我发汗、治病,所以不得不用这样的重手法来一鼓作气,驱除病邪。但平时我们生活中用来驱除湿气、缓解疲劳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如此了。承山穴按上去会非常酸痛,如果手法重了,人会受不了,所以,揉按承山的时候,我们开头只能轻轻地按、轻轻地揉,以感觉到酸胀微痛为宜,慢慢地可以加重手法,千万不要把别人或自己按得剧痛难忍。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调动承山穴的能量,又没有任何疼痛呢?当然有,那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抱住健康”养生法。很多朋友反映,自从坚持练习“抱住健康”养生法后,腿肚子变得有力了,精神变好了,大便也成形了。尤其是“大便成形”这一项,有人不解,说:“我还没来得及熬您说的薏米红豆汤喝呢,怎么体内的湿气说少就少了呢?”我说:“‘抱住健康’难道就不能祛湿气吗?”
我们练习“抱住健康”"的时候,脚跟要稍稍抬起,重心要落在脚掌前2/3处,也就是涌泉穴上,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受力部位是不是偏于两腿前外侧和小腿肚子?两腿前外侧受力,鼓动了多气多血的足阳明胃经,能促进人体气血的通畅;而腿肚子所受的力,正是作用于承山穴。所以,“抱住健康”也是在按揉承山穴,同样能达到减缓疲劳,驱除体内寒湿的效果。
我们摸摸普通人的腿肚子,会感觉软软的,但如果练了一段时间“抱住健康”,再摸他的腿肚子,你会发现变硬了。腿肚子硬实了,全身的抗疲劳能力、自动去寒湿能力也就强了,这是因为,那里有一个无怨无悔的承山穴在辛勤工作着。所以,“抱住健康”的最高境界是不练而无时无刻不在练,因为人体在长期“抱住健康”时,体中不断体会和调整,已经练就了一套自我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使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相关大穴的作用。
不要以为这个境界高不可攀。在练习站桩的日子里,经常摸摸你的腿肚子吧,哪天你发现它比以前硬实了,就说明你离这个境界不远了。这个境界就是古代平人的境界,成为平人、精神似仙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到那个时候,你再看看自己的身体是一个什么状态。
健康随“风”而至
很多年龄比较大的病人,以前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被健康打垮,所以格外忧心忡忡。一般我会在诊断完毕送他们出门的时候,轻轻拍拍他们的后背。往往在这时候,他们会回过身来感激地说:“谢谢武大夫!”
别看这么一个小动作,其实颇有深意。在使用时,它实际上调动了三个穴位:后脑勺下的风池、风府和肩背部的风门。这三个穴,历来都被古代大医定为一级保护穴位,因为它们是风邪侵入人体的入口。其实,它们不仅仅是风邪的入口,而且还是更多能量和气息的入口。我们抚摸孩子的后脑勺,就是在抚摸他的风池和风府,他能够感觉到我们的爱心,这阵风吹去了他的顽劣,使他听话了。对于那些年长的病人,我拍拍他的背,正好拍在风门穴上,我把我的祝福和鼓励化作一阵风,从他的风门送入,唤醒病人的意志,让他勇敢、坚强、乐观地面对一切。
那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调动这股风来为自己和亲朋们送健康呢?
在我们的大腿外侧,胆经之上,有一个特殊的穴位,叫风市。特别好找,我们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中指指头在腿上所点的凹陷处,就是这个穴。风市除了风邪,还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风,如果用得好,健康自然随风而至。前一阵子流行敲胆经,有人问我敲胆经究竟有没有效,我说:“当然有效。不过,胆经属少阳,有人少阳之气偏旺,敲胆经就有生发太过之嫌了,说不定能敲出问题来。”
“那该如何趋利而避害呢?”我说,只要敲风市就可以了。其实,敲胆经中最起作用的是敲风市。它把人体内的风鼓动起来了,也就是鼓动了少阳胆经的生发之气。没有必要把整个胆经都鼓动起来。敲风市是最易于操作的,坐着、站着都可以敲,尤其是当我们感觉累了,甚至连自己都感觉到身体的免疫机能正在下降的时候,敲一敲风市,会马上变得有精神,而且免疫机能也会迅速提高,因为,风市最能把对人体有害的虚邪贼风拒之门外。
神仙也怕脑后风,有风就找风府穴
冬天出门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用一条围巾围住脖子,围巾的一头往背后一搭,显得很美观,其实围巾搭在背后也是有医理的。围巾虽小,但它恰到好处地护住了我们身上几个非常重要的穴位:风府、风池和风门。
我们在后脑的正下方可以摸到一处凹陷,这就是“风府”穴了,是脑部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风邪袭人,往往从此而入。风府在督脉上,而督脉总督一身的阳气。如果风邪从此而入,首先伤的就是人的阳气,使人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在风府两侧两寸许,各有一处凹陷,像两个池子,这叫“风池”,也是风邪的入口,它在足少阳胆经上,风邪从风池进入后,往往会带来口苦、目眩等与肝胆相关的症状。“风门”,顾名思义是风之门,在膀胱经上,人体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处,又名热府,不但是风邪的入口,而且是寒、湿、热等各种邪气入侵人体的门户。正是因为我们后脖子这一块有风府、风池、风门这3大漏洞,所以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神仙也怕脑后风”,当“虚邪贼风”从脑后偷袭、侵入人体的时候,人轻则伤风感冒,重则中风瘫痪。
我们脖子上的围巾,会把后颈窝上的风府、风池护住,而它往背后搭着的那一头,会把风门给盖上,虽然冬天我们身上的衣服已经够多,但再加这么一搭,也还是能让人感觉非常体贴而舒适。这样一来,脑后风就基本上被拒之门外了。
脑后风果真有如此厉害吗?有一个病人,得的是慢性颈椎病,找了很多医生,吃了很多药,试过各种推拿手法,每治疗一段时间后虽有所减轻,但过不了多久又复发了。他找我的时候,我深知常规的治疗对他没有什么好的效果,因为他颈椎病的病因未除,要不了多久还得复发。于是我跟他聊天,聊他的工作、生活,他的工作轻松而体面,而且不需要长期伏案,不太可能是导致颈椎病的病因,后来,他无意间说出他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头正对着窗子。我眼睛一亮,找到答案了!原来,他晚上睡觉的时候,风从窗口进来,从他的风府、风池或风门入侵体内,久而久之,既伤了阳气,又留下了寒邪,可不就有了颈椎病吗?
他说:“不会吧?除了夏天,我一般不开窗子睡觉啊,通常我只把窗子开一条缝儿,透透气。”
我说:“窗户是进气的,中国有句老话‘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这种空气的流通会顺着窗户的缝隙直接影响到人的机体。哪怕你的窗子是完全关着的,从窗子进来的风就足以让你的颈椎僵硬起来了。”
我在他的颈椎部位做了一些推拿,又扎了针,顿时,他的颈椎就不疼了,精神也提起来了。我说:“你回去把床搬一搬,床头别靠窗就行了,不然要不了多久又得犯。”他连声点头,说:“我回去就搬!”大概两个月后,我打电话给他做回访,他接到电话,感激得不得了,说自从把床挪了一个位置至今,他的颈椎从来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而且晚上睡觉也睡得很香了。
在这里,我郑重向大家建议:夏天吹空调,千万不要对着自己的后颈窝吹。
足三里,上中下一起理
在人体所有穴位中,最著名的是哪个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经常按压或者艾灸,可以调和肠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四总穴歌》中说:“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摆平。上面这些知识,都是书里讲的,或者是老师教给我的。但实际上,很多人都反映:“我肚子疼的时候,按足三里就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比如,有一次我在给一家银行的员工做养生培训,正讲足三里的时候,就有一位痛经的女士这样问我。
“不可能不行!”我非常肯定地说。
她也较真了:“我现在就痛,而且正在按足三里,根本没用。”
“请你过来按给我看看。”我说。
这位女士立即走到讲台上,当着大家的面紧紧地按住足三里不放。“我给你按吧。”说完,我用手把住她的小腿,拇指按住足三里穴,稍稍向下方一用力,按了不到一分钟,这位女士就说:“好多了,果然有效啊!这怎么回事啊?”
我向他们解释说,足三里这个穴为什么叫“足三里”呢?其实,“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要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这位女士的痛经就属于需要“理下”的这一种,怎么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着不放呢?
有了这一手,足三里这个穴可以说能真正治疗或缓解肚腹上的众多病痛了。我们在使用足三里为人体保健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整手法。如果是胃不好,乃至有头颈心肺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上方按按;如果有小腹部不适,乃至有便秘或泌尿生殖系统的症状,可以往下按按。就这么简单,这样一来,足三里这个穴的作用起码是原来的3倍。其他的穴位也有这样的规律,所以有时候,当我们按压一个穴位不起作用的时候,可以试试换一种手法,换一个方向。
再探合谷穴
有很多脑中风病人,治疗起来颇费工夫。自然就有人问:“脑中风太可怕了,中风前有没有什么先兆?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吗?”
当然有!中风前最明显的征兆是在大便上。如果你心脑血管存在问题,或者血压偏高,忽然有一天,又出现了大便干燥,或者干脆就便秘了,这时就得非常小心,因为中风很可能马上就要光顾了,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惊慌,咱们有防患于未然的办法,那就是:按揉合谷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虎口”。
我们知道,大便是从大肠中排出来的。一旦大肠中有多余的热,热盛伤津,这层津液就少了或者没有了,于是大便就变得干燥,甚至秘结在大肠中,排不出来了。大肠中有热,其实就是手阳明大肠经上有热。大肠经与肺经相表里,大肠经有热上冲,肺气势必不能肃降,于是,一股热气上冲脑门,脑必然出问题。最严重的就是上面说的脑中风,头脑对身体的一部分控制功能直接失灵;比较轻微的呢,就是头晕、头痛、头脑昏沉。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原穴就是原气出入之穴,按揉大肠经的原穴就能激发大肠经的原气,原气足了,病气就消除了,大肠经上的实热也就随之慢慢退去,这么一来,脑门子就会清凉下来,头脑也变得清醒而理性了。
再进一层,从五行的角度看,肺和大肠属金,金克木,肝属木。当肺和大肠功能失调的时候,肝木失去约束,进而产生与肝相关的病症,如中风、抽搐、口眼歪斜、头晕、眩晕等。《黄帝内经》中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大肠经有热必然导致肝火旺,金不能克木,所以肝火得不到控制。肝主筋,肝火得不到克制,人体的筋就会松的松、紧的紧,松紧不均,自然就歪到一边去了。所以,就会产生病人脑中风后经常出现的口眼歪斜、偏瘫等症。因此,手阳明大肠经上有热,是大多数脑中风病的根源。
中老年人应该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大便,从中获得大肠经上的消息。一旦有干燥、便秘的预兆,马上揉合谷,是完全可以补救的。揉合谷会泻掉大肠经的热,肺和大肠的气机顺畅了,肝火就会平下来,就不会出现与肝相关的那一系列病症了。
当然,人体是有一定的反应速度的,这种连锁反应的快慢因人而异,在有的人身上会慢一点,这时候,我推荐合谷配上太冲,两对穴同时用,仍采取按揉的方法,既清大肠之热,又泻肝火,首尾夹击,效果更为迅速。太冲在脚拇趾与脚食趾间向后的位置,肝火旺者压上去会有酸胀疼痛的感觉。
除了穴位调节,还得注意饮食。大便跟饮食的关系最密切。首先,不要吃油炸食品,要多喝热粥,以确保肠胃中的津液。其次,要多吃水果蔬菜。在所有的水果中,我最推崇香蕉和柚子。香蕉可以软化大便,是通便的佳品;柚子的力量更强大,它甚至有催泻的功能。不过,不用害怕,柚子在这时候是不会泄掉人体原气的,而它泄掉的不仅是体内的粪便残渣,而且还是大肠里面的燥热。
生甘草做“孝心汤”
我曾拜过一个医术非常精湛的老先生。每个病人第一次来的时候,他基本上是开300克或500克生甘草,让病人回去喝半个月再来。这是何意?我起初大为不解,甚至想,难道这就是老先生的秘方?难道老先生见病人没救了,就靠这个打发掉?但不管我是怎么想的,那些病人回去喝了半个月生甘草后,都回来了,说感觉好多了,此时,老先生再给他们仔细诊断,开别的方子。
慢慢地,我学明白了,才觉得老先生这一招实在是高。来老先生这里的这些老病人,哪个不是吃了无数的药?他们的病有时可能根本就没那么严重,但因为吃了这些药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老先生首先用大剂量的生甘草,就是为了给病人解药毒的。
甘草,在中药里有“国老”的美誉,它好比医药王国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处处缓和矛盾,调节纠纷,劝善救人,是一位“和事佬”。所以,大多数药方的最后都得加一味甘草,调和诸药,让所有的药在一起和谐共处,密切配合,扬长避短,共同为治病而努力。这就是甘草最神奇的地方。甘草能解百药之毒,不但能解中药之毒,而且能解西药之毒,尤其能解那些长期郁积在人体内的顽固性药毒。所以,病人一来,老先生先用生甘草给他解药毒,药毒一解除,病人浑身就轻松了一半。
甘草不仅能调和诸药,解百药之毒,而且还能调和五脏六腑,涤荡脏腑中的病气。而且,甘草熬成汤后,温性增加,能温养脾胃。脾胃得到温养,能比较正常地吸收营养物质了,加上五脏六腑得到调和,药毒也得到解除,病人就会轻松六七分。这时候剩下的就是病人本身的病了,需要重新望闻问切,进行诊断。还有很多病人,病已经治好了,但总感觉有某种“后遗症”,感觉身体不如以前,这时,我能判断出病因是过去服药太多,身体里还有没有排出去的药毒,于是建议其喝生甘草水,每天20克,煮两次,当茶喝。他们喝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马上好多了。
30岁之前,是你去找病,30岁以后,是病来找你。人到中年以后,谁没生过一些病?谁没吃过药?尤其是我们家里的老人,很少有机会认真诊治。他们的身体里明显是有很多药毒的。如何解毒呢?只要心脏没有问题,我们不妨给他们来点生甘草汤。谁说良药都苦口?这味良药不仅是甜的,更是儿女的孝心汤,能涤除老人一生的辛苦!
参杞鹿龟酒让父母永远不老
我多年前根据古人的记载泡过的一种养生酒,一共只有4味药:人参、枸杞、龟板胶、鹿角胶,我当时起名叫参杞鹿龟酒。这是特地为一位同学泡的,这位同学,身体瘦弱,虚不受补,加上工作又忙,根本没有时间按时熬药喝药,我于是想出了这么个招儿,泡了一罐参杞鹿龟酒,让他每天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慢慢补养。结果,同学感激不已,说才喝了一个星期,食欲就大了,身上就有力气了,精神头也足了;还说,这种酒最大的特点是效果来得迅速,只喝一杯,人顿时就感觉有底气了。至今,他仍在泡我当年教他泡的参杞鹿龟酒,全家都在喝。
参杞鹿龟酒怎么泡呢?先得准备好药材:人参15克、枸杞30克、龟板胶16克(如果是盒装的,两块即可)、鹿角胶24克(盒装的4块即可)、黄酒2升。
看人参的质量有一个窍门,就是看它表皮的横纹的多少,横纹越多,质量越好,正宗的野山参,几乎每隔一两毫米就会有一圈横纹,现在人工种植的人参没有这么好的品质,一般说来,一厘米之内只要还能看见一两圈横纹就不错了,就可以用了。买人参的时候,要让药房将其尽量捣碎,这样容易泡出汁。枸杞子以粒大籽少者为佳。现在的龟板胶和鹿角胶都是盒装的,里面有小块,一般来说,鹿角胶每块6克,龟板胶每块是8克,往往一盒就有10来块,如果买不到散装的,不妨买整盒的,用不完留着慢慢用。这四味药都要到正规药房去买,千万不要买小摊小店的便宜货。黄酒就是绍兴的花雕酒,超市有卖。
把药和酒买回来后,先泡人参和枸杞。把人参和枸杞倒入1升黄酒中浸泡,如果人参没有捣碎,是囫囵放进去的,那么,在浸泡3~4天后,应将其捞出来切成薄片再放进去。这时候,人参已经吸饱黄酒,泡软了,很好切。浸泡20天后,将酒倒出,盛在瓶中备用。再在药渣中倒入另外1升黄酒,浸泡10天,然后滤去药渣,将两次浸泡出来的酒放在一起,再加入龟板胶和鹿角胶。为了使这2种胶能迅速溶化,可将其适当捣碎,方法是:用棉布将胶块包好,然后再用锤子砸,这样不会使胶块砸得到处飞溅。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经常搅动或晃动,加速胶块的溶化。待到龟板胶和鹿角胶全化在酒里了,我们的参杞鹿龟酒就做成了。每天早上喝一杯,对中老年人特别好。
作者: 娇娇 时间: 2012-4-29 19:29
龟板和鹿角是一对动物药,能直接补养人的血肉之躯。乌龟是至阴之物,龟甲能通任脉,补心、补肾、补血、养阴,龟甲能使人像乌龟那样益寿延年。鹿是至阳之物,鹿角长在鹿的头上,是阳中之阳,而且鹿角是春天长出来的,长得奇快无比,其中生机无限,同样可以迅速地补足人体的阳气。所以说,鹿角能通督脉,补命、补精、补气、养阳。人参是大补元气的,枸杞是滋阴助阳的。这两种药,都是阴阳双补的,将它们溶化在黄酒中,借助黄酒微微的辛温,迅速行遍周身,发挥滋补作用,所以其补养之功非常迅速,而且非常到位。 粥皮滋阴又补阳
我的一位朋友听说吃糙米粥能调和脾胃,保养皮肤,所以马上买来糙米,吩咐家里的保姆:“以后每天晚上咱们就以糙米粥为主食。”
吃了一个多月,他发现妻子的脸色好了,但皮肤依然不好。倒是那位保姆,简直变了一个人:精神旺,脸粉嫩如桃花,白里透红。
后来,他发现,粥熬稠后,会有一层厚厚的皮浮在表面。这位保姆真是忠心耿耿,每次盛粥的时候,总是自觉把这层粥皮盛给自己,把底下的粥盛给主人。他恍然大悟,从此让保姆把粥皮盛给妻子。这样又吃了一段时间,妻子的皮肤红润多了。
“我是这样想的,”他说,“糙米是仅仅碾掉了黄色外壳,与精米的差别就是多一层皮,正是这一层皮中含有很多好东西。所以吃糙米粥能补充我们身体必需的很多物质,最终让人的健康由内而外,从脾胃到皮肤,都有一个彻底的改观,所以皮肤变好了。简单地看,就叫‘以皮补皮’,你说对不对?”
我说:“你说得太对啦,不过以皮补皮的食品还有很多,糙米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他迫不及待地接过话茬,“还有麦皮,也可以熬粥。还有,苹果皮儿、梨皮儿、葡萄皮儿,都含有人体需要的某种特殊的好东西,都可以吃的。”他想了想,又说:“对了,还有动物的皮。你看,阿胶,是驴皮熬成的,为什么对女人有用?它滋阴、补血啊,最终不还是补到皮肤上来了?还有,猪皮冻,是猪皮熬出来的。”
我本想给他讲讲《伤寒论》里的猪肤汤就是用猪皮做的,再讲讲医学上的一些证明。但忽然觉得这些高深的理论很苍白,而我这位朋友所掌握的,对于他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来说,已经足够了。只要大家在生活中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多思考,多总结,我们就可以成为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医生。
九蒸九晒黑芝麻
“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这是一位“老神仙”亲口传给我的。老神仙其实是一位道士,年逾六旬,须发乌黑,精神抖擞,仙风道骨。他在深山里修行了40多年,淡泊名利,每日粗茶淡饭,自得其乐。道家养生是从养肾开始的。肾主水,其色黑,黑芝麻是黑色的,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才有更好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我们经常有人抱怨说:“我吃了很多啊,怎么没有效果呢?”要真正学会用芝麻进行食疗,后面的学问还大着呢。
黑芝麻禀厥阴春生之气而生,为五谷之首,可以补五脏,长肌肉,填脑髓,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因为它是用来补虚羸,填脑髓的,所以,一定要用籽粒饱满的芝麻,如果它本身都不饱满,哪能指望它有填补之功呢?
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
选出了籽粒饱满的纯黑芝麻后,还要对它进行特制,服用也很讲究。芝麻的制法和服法有两种。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芝麻3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9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3次,每次用温酒送服1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痼疾,1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3年齿落更生,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二是唐朝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芝麻3升,蒸30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3升调和,再用棒槌捣300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50丸。40岁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
现代养生家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就是:将3升(约4斤)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屉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重复蒸晒9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捣300次,再用白蜜或枣糕调和,做成直径约2厘米的丸子,每天早晨用好酒送服一丸。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蒸和晒呢?这就是“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经常见到的,地黄、当归、附子等药材通常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的,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对于芝麻来说,首先,这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难于消化的,吃多了芝麻,再看大便都成了黑色,一化验,你会发现很多芝麻还是原样,根本没有消化掉。我们普通人平时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实这样的芝麻仍接近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腻,又难于消化,从肠胃走一遭,人体不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
至于送服芝麻丸的“好酒”,不是茅台,不是二锅头,没那么高的度数,古人喝的是米酒或黄酒,我们今天也最好用米酒或黄酒送服这个药丸,而且最好把酒温一温。服药的时候,不能把整颗药丸完全吞下去,这样吸收不了。芝麻丸的味道是很不错的,要像吃某种美味一样,以愉快的心情,细嚼慢咽,体会这丸药对我的身体的滋养,这也是服用芝麻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脊背一捏,百病不得
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气血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逐渐消失。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
说实在的,谁的长辈没有生过病?谁没有为父母的疾病揪过心?只是,人在世上,身不由己,更多的人没有那么幸运成为一个医生,也更少有学医的机会摆在面前。
养生祛病的方法千千万万,但要系统地掌握却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为了让我们的亲人身体早日好起来,还是让我们先去学会一种最有效的养生手法吧。
这个方法叫“捏积”。“捏积”就是“捏脊”,其手法最早见于晋代医家葛洪的《肘后方•治卒腹痛方》中:“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就是用手指捏起脊背上的皮肉,用力往上提,从尾椎骨一直捏到颈椎骨。所不同的是,如果遇到高血压患者,要换一个方向,从上往下捏。坚持这种捏脊法,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养生疗病作用的。
脊背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
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于是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
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腧、厥阴腧(就是心包腧)、心腧、膈腧、肝腧、胆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侧。所谓“腧”,就是“输”,比如,肺腧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腧”穴也是如此。捏脊不仅能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还能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通一遍。
为什么要把捏脊叫“捏积”呢?这里面的含义又要深一层。人体的气血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内感七情、外感六淫邪气,势必出现淤积、堵塞。哪里堵塞得最多呢?——背部。我们捏一个孩子的脊背,会发现他脊背上的皮肉很松软,一提老高。而一个身体肥硕,明显有湿热壅滞或寒湿壅滞的成年人的脊背就不是那么容易提起来了。并不是因为他肌肉结实,实际上是他体内的淤积造成了皮肉的粘连。
我们捏积,就是要把这些粘连捏散,把淤积在背部的气血捏开。脊背这个人体大枢纽的气血通了,自然百病不生,而我们身体上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也会彻底消失。
我“捏积”的方法,跟普通的“捏脊”有些不同,我是用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这叫“捏三提一”。如果手法到位而且感觉被捏着体内粘连比较重的话,到了向上提的时候,被捏者皮肉下面往往会有“啪”的一声响。
关于捏积的方向,我建议:7岁以下的小孩,从下往上捏;7岁以上的所有人,一律从上往下捏。因为人一过7岁,人体的气机就变了。
孩子的常见病,通过捏积基本上可以全部解决。
以前北京有位老中医叫冯全福,专门为小儿捏积,一天要捏200多个。不管什么病的小孩,只要经过他一捏积,基本都能捏好。这一方面是因为老先生在长期的捏积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手法上有独到的功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孩是“稚阳之体”,生机旺盛,容易调整。而对于一般人来说,捏积虽然没有那么好的功夫,或者已经成年,不再具备小孩的“稚阳之体”,但用捏积来养生防病,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我的孩子最喜欢我给她捏积,有时候她就像一只小猫,往我面前一趴,主动要求捏积。其实我也没有教她什么养生的方法,更没有给她什么特殊的调养,单凭捏积,就使她从小不但身体好,而且头脑聪明,在年级里成绩一直都是考第一。
还有位朋友,从十几年前起,在我的建议下,每天晚上为他年老体弱的父亲捏积,一直坚持到现在,老人家80多岁了,看着却比十几年前还要年轻。老人一生辛苦,积劳成疾,儿子为他捏积,就是在抚平老人一生的“积劳”。有儿子的这份孝心,老人想不长寿都不行。
我经常对我的很多学生说,只要你学中医,虽说不能包医百病,但养生肯定不成问题。当然,要成为拯救千万病痛中人的“苍生大医”,还得下苦功。对有志学医的人,我当然要这么说。但对于更多的、没有时间和机缘学医的人,我会说:只要你试着捏积,养生就不成问题了。如果捏了一段时间,手指下有了体会,你也能有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这才是更实用的“真传”!
每天只吃一顿
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地代替了体力劳动,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小,而心神消耗得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于是造成一个阴盛阳虚的体质。如何改变我们的这种体质呢?
首先要在饮食上应变。一日三餐,是人们很久以来就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不过,我发现,在西方风靡一时的“一餐疗法”,竟然和东方中医里的“损谷则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在临床上讲究“辨证论治”、“辨因论治”,就是说,把病人的病因找出来,改变造成疾病的原因,从而祛掉疾病的总根子。辨因,则又往往会把疾病的原因追溯到:吃多了。
过去的人节衣缩食,甚至饥一顿饱一顿,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健康;而我们现在的人,则好久没有尝过饥饿的滋味了,苏东坡有一句养生名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但今人的观念则是“未饥先食,未渴先饮,一日三餐,定点定时”。这样就失去了天生的饿感和渴感。这其实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也使我们的身体丧失了应有的免疫能力。
那该怎么办?如何应变呢?
有人说应该“辟谷”,就是绝食,这不太现实。辟谷是那些修行的人做的事情,要求很高,操作起来不容易。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那么大,烦恼那么多,能量消耗还是不少的,即使绝食一天,也受不了。对于我的病人,我一般建议实行一餐疗法,现代人不需要一日三餐,只吃一顿或者两顿,无论是营养还是能量,都已足够。
一餐疗法有两种实行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只吃一餐。
就是只吃早晨一餐,并且吃素食。当然这不能每天坚持,只能每周有一两天如此就可以了。这一两天,理所当然地得选在星期六或者星期天了,因为这两天没有工作的劳累,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正好在家里打理自己的身体,调和自己的肠胃。这一餐很重要,不妨稍微吃晚一点,早晨起床后,自己动手,给自己做些爱吃的素食,蔬菜、豆制品都有一点,保证营养均衡。等早餐做好后,差不多9时左右,就可以正式享用这一天中唯一的一顿早餐了。吃饭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细嚼慢咽,因为今天是肠胃的休息日,要尽量减少它的负担,而且,这是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一定要让它的每一点营养都能被我的身体吸收。千万不要以为,反正这一天只有这一顿,为了防止挨饿,趁现在多吃点,于是狼吞虎咽。吃完饭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要别太劳累就行了。千万不要以为今天摄入的能量有限,不敢动。口渴了怎么办呢?喝点白开水就行。
这样,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我们可能感觉不到饿。到了下午,快到该吃晚饭的时候,正常人应该能感觉饿了,如果还感觉不到饿,那说明你的肠胃问题很大,不过也没关系,经过这样的休息,它会恢复正常的。晚饭时间到了,我们可能感觉饥肠辘辘,想吃东西了,坚持住,因为这时到了肠胃按时蠕动的时间,平时它们蠕动是为了消化食物,而这次它们正好借助蠕动清洗自身,肠胃壁上沉积已久的很多污秽慢慢脱落下来。再过一会,饿意会减轻,甚至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饿过了头反而不饿”了。这时,人体已经不指望能从肠胃中获取什么营养了,转而消耗体内的脂肪。
晚上请早一点睡,9时30分左右就睡吧。这时候,胃里是一片虚空的清净,胃是人体的第二大脑,它的状态会影响你的精神,所以,这时你的心情应该是很宁静,很平和。等到你一觉醒来,又是饥肠辘辘了,这时候,可以吃东西啦,不过,千万不要吃得太多,吃个六分饱就可以了。
一星期之内,只要有一两天只吃一顿就可以了,其他时间,该怎么吃还怎么吃,只要不至于暴饮暴食就行。坚持几个星期后,你自己看看是什么效果吧!
第二种方案是:一天只吃两顿饭。
其实,现代人运动量少,即使是在繁忙的工作日,一天吃两顿,能量也完全够用。哪顿不吃?只能是晚餐,而千万不能是早餐!早餐一般都在辰时(早晨7~9时),此时气血流注于胃经,是进食的最佳时机。俄罗斯有句谚语:“早餐留给自己,午餐与朋友共享,晚餐留给敌人。”那么,我们把留给敌人的这一餐免掉,空着肚子睡觉,好让晚上我们身体休息的时候肠胃不至于加班。到了第二天一早起床时,我们会感觉到一种健康的饥饿感,这时,又是辰时,胃经当值,饮食入肚,如鱼得水!
这种方案易于操作,可以天天坚持,也可以隔几天一次,随心而定。
以上两种方案,可以只实施一种,也可以两种同时实施,那就是:从周一到周五,实行第二种方案,不吃晚饭;星期六和星期日实行第一种方案,在家只吃一顿。当然,即使不能如此精确,也不要紧,个人按需选择吧,健康改善了就行。
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说某药能一成不变地治某病,那他肯定是骗子;说某种方法、某种生活方式能一成不变地养生,也是谬论。外界一切都在变化,人是活的,他要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老虎只能逮住没来得及逃跑的动物,老鹰只能抓住那些不能灵机应变的小鸟,同样,疾病只能逮住那些来不及逃跑、来不及应变的人。医学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应变,养生之道就是应变之道。
湿邪无处不在,细节决定长生
如果你打心眼儿里酷爱冬泳,觉得冬泳很舒服,那么我恭喜你,可能你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那就放心冬泳去吧。不过要记住两点:第一,上岸后一定要用半新不旧的干毛巾把身子擦红,以排出湿气;第二,记住这个运动只适合你自己,不要将其推广给您的亲人和朋友们。
有位朋友,身体本来不错,但中年以后心脏出了点问题,总是心悸、心绞痛,后来听说,游泳对心脏有好处,因为游泳的时候,双臂运动量较大,能扩张胸腔,增强心肺功能。于是他在健身中心办了张卡,坚持每周去游泳两三次,冬天的时候还跟人一块去冬泳。可是,游了大半年,心脏不仅没见好转,反而不如以前了。尤其是在游泳后的一两天,特别难受。他跟我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猜这可能是心脏得到锻炼后的正常康复反应,但不知什么时候这种反应才能消失。”
我听了哭笑不得。谁说游泳就一定对心脏有好处呢?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泳能扩张胸部,对胸肺肯定会有很大好处,但我们也不能仅仅看到这一点啊。游泳的时候,大量的水湿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毛孔是肺在体表的开窍,时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当大量的水湿之气渗入毛孔的时候,肺的工作量就加大了,它要把侵入体内的湿气转化成水,并且及时排出体外。所以,游泳时,特别是游了一两个小时上岸后,就想去厕所小便。游泳当中一般都没喝水,这些水从哪儿来的?都是从毛孔渗进来的。把水湿之气慢慢转化成尿液,可想而知人体在游泳的时候做了多少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往往还做不够,因为,从毛孔到尿道是一段漫长的旅途,水湿能完全排出去吗?能保证它在途中没有滞留吗?不能!游泳后,有水湿在体内滞留是必然的,所以,游泳一般会增加体内的湿气。
现代人体内的湿气本来就多,很多人的心脏问题是由湿气引起的,如果游泳之后不注意及时消除湿气,就等于引狼入室,湿邪纠结在一起更会加剧心脏负担的。而且,体内有湿气,还容易导致一系列风湿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的发生。
听我这么一说,朋友马上说:“对啊,我现在确实觉得关节不太对劲了。我不游泳了,再也不游了。”
我说:“养生不要这么绝对,记住,从哪里摔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你能坚持游泳,说明你喜欢这项运动,怎么能说不游就不游呢?现代人就是缺乏锻炼,好不容易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你不妨坚持下去。”
“那这些湿气怎么办?心脏怎么办?”他不解。
其实很好办,只用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当每次游泳上岸的时候,一般人都只是草草地擦干身上的水就穿上衣服了,尤其是冬泳的时候。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这里我介绍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养生方法,是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传授给我的,老先生每每建议一些喜爱游泳的朋友,在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那种半新不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这么一擦,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如果不这么擦,一上岸毛孔就闭上了,尤其是在冬泳的时候,上岸被冷风一吹,毛孔更是紧闭,湿气也就少了一个排泄的渠道了。仅仅通过尿液排湿气,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有毛孔和尿液两个途径,那就叫内外通透,湿气就能基本排出体外。身体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这样,一来不会增加心肺的负担,二来可以预防风湿。而且,在这种内外通透的情况下,人体甚至会排出以往积蓄的湿气。因为肺主皮毛,在运动后刺激皮肤也就等于是在宣通肺气;肺肾相通,肺能通调水道,人体因水道不通而积累的湿邪也就趁机找到出口蜂拥而来了。
湿邪就是我们身体要排的毒。对于冬泳,我其实有很大的担心。这种运动来自西方,西方人体质偏寒,容易出现燥热,所以他们冬天下水游泳,严寒的水正好跟他们寒性体质相应,也消除了他们体内的燥热,他们就会感觉这种刺激很爽,冬泳因此对他们也有好处。而大多数中国人体质偏温,体内没有多少燥热,冬天跳下水去游泳,有可能出现弊大于利的现象。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西方人说冬泳好就跟着说冬泳好,并且也跟着去做。实际上,它完全有可能直接把疾病送进很多人的身上。当然,养生和运动总是因人而异的,我上面说的“西方人”和“中国人”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其意思就是“大多数西方人”和“大多数中国人”,不是说百分之百。在西方也有体质偏温的人,他们不适合冬泳;而在中国,也有体质偏寒、体内有燥热的人,他们适合冬泳,只不过这类人是少数。
如果你打心眼儿里酷爱冬泳,觉得冬泳很舒服,那么我恭喜你,可能你的体质跟西方人更接近,那就放心冬泳去吧。不过要记住两点:第一,上岸后一定要用半新不旧的干毛巾把身子擦红,以排出湿气;第二,记住这个运动只适合你自己,不要将其推广给您的亲人和朋友们。
说了这么多关于游泳的话题,其实我要表达的恰恰不是游泳,而是如何随处小心“湿邪”的入侵。我举出了一个游泳的例子,更多的其他领域的养生方法,请您自己举一反三吧。
每天薏米红豆粥
如果世上有一种药,又能当饭吃,还能当茶喝,不仅美味养人,还能让全家人百病不生,您愿意一试吗?
它们一是薏米,一是红豆。这两种东西,不需按什么比例,每次一样抓一把,洗干净后放在锅里面加水熬,熬好后就是祛湿健脾的佳品——薏米红豆粥了。
熬薏米红豆粥是有很多技巧和讲究的。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如果放在锅里一直熬,大概熬一个多小时还不烂,很浪费火或者电,而且搞不好还会把水烧干,造成糊底。我建议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锅里加进去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在锅里闷半个小时,再开火,烧开后再闷半个小时,红豆粥就煮成了。第二种方法更简单,就是把现在家里不常用的保温瓶洗干净,把薏米和红豆放在里面,再倒进去开水,塞紧瓶头闷着,每天晚上这样弄好,早晨起来就是粥了,正好当早餐喝。这是非常省事的,也最节省能源的,不用再熬了。
薏米红豆粥有个好处,就是怎么熬都不会发黏发稠,底下总是熬烂了的红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红色的汤,而薏米和红豆的有效成分大半都在汤里。熬粥的时候,水放得多一些,这些汤就够我们喝半天了,正好可以当茶喝。如果是夏天,上午就得争取把它喝完,因为到下午喝就会馊了。
至于功效,那真是非同小可。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在中药里称作“赤小豆”,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既要祛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红豆莫属。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也不给脾胃造成任何负担。
关于薏米和红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试看今人,10个里面起码有5~6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人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有浅而已。祛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所以,治疗水肿必用红豆,而实践证明,薏米红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者,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薏米红豆粥煮不成黏稠状呢?”还有人对我说:“我在熬薏米红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
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黏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红豆和薏米都是祛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就稠了。虽然味道可能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红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它特别适合强脑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心火过旺、湿热内扰所致,可以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百合或莲子同煮,或者两种都加。
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但那种体内淤滞较多的胖子恐怕就不宜用了。
用莲子的时候,要去掉里面的心。当然,如果嫌这个粥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在各类糖中,只有冰糖是凉性的,能清心火。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驱寒,健脾和胃。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这个粥里加点调味品,那就只能放红糖了,红糖也是性温的。
值得一提的是,妇女产后的保养时,喝这个粥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再加点大枣,大枣能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而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粥中加上黄豆,食其粥,同时用熬出来的汤洗脚。内外同治,效果甚佳。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渴。
山药和南瓜也可以放在薏米红豆粥中同煮。山药号称“气死小人参”,有时候,它比人参的补益作用还大,它是补脾胃的圣品,而且能强肾固精,润肺益气。南瓜能补中益气,还能消炎、止痛、杀虫、解毒,对保护胰脏、预防糖尿病来说,是非常好的东西。
吃东西顺应季节
有句俗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很多人问我:“姜是辛温的,夏天天气那么热,吃姜岂不是火上浇油?萝卜是凉性的,冬天天气那么冷,吃萝卜岂不是雪上加霜?”但事实就是这样,身边坚持“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人,身体就是好,并没见吃出什么问题来。
自然界的节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身上的阳气也是如此。夏天的时候,阳气在体表,所以毛孔也张开了,流的汗也多了;冬天的时候阳气闭藏在体内,所以体表的毛孔闭合,身体密切配合我们防寒。
实际上,夏天,当阳气在体表的时候,人体的内部,尤其是肠胃,是虚寒的。这一方面是由于体内的阳气少了,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在夏天的时候更容易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比如西瓜、桃子、梨子等等,喝水也喜欢喝凉的。尤其是现代人,凭借现代科技,想出了各种对付酷暑的办法。在吃这些寒凉东西的时候,我们固然能感受到一阵子透心凉,但也把寒气送进了我们本来就不温热的肠胃。肠胃一旦受寒,身体就没法安全。所以,夏天拉肚子的人永远比冬天多。肠胃受寒应该怎么办?应该温暖它。姜是辛温的,正好温暖肠胃,及时排出肠胃中的寒气,恢复人体消化系统的活力。
吃姜还有一个好处,姜是辛温发散的,有发汗的功效。夏天出汗,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吃一些姜,一面温暖肠胃,一面辛温发散,那么,这时候出的汗,就是来自人体最深处的,是由外而内地给人体进行彻底的排湿排毒。
可惜的是,现在有很多人,夏天过于贪凉,在屋里、车里,都用空调吹着,决不让身体流一点汗,怕热,怕汗黏衣服难受;同时又吃着大量的冰镇或寒凉的饮食,这等于从里到外把湿邪浊毒拦堵在体内,不让它出来,身体岂有不受害之理?
再讲萝卜。冬天比较冷,所以我们习惯于吃一些温热的食物,以抵挡寒凉的天气,譬如较为常见的火锅,冬天的生意尤其好,羊肉串、羊蝎子,都是人们的最爱。我们的身体,从深秋开始,包括整个冬季,一直到仲春,都是裹得严严实实的。冬主藏,冬天人的运动量相对较少。运动少,毛孔闭塞,加上吃的东西热性大,那这股热就容易滞留在体内,出不来。所以多数人身体是属于实热壅滞型的。萝卜性寒,可以润肺,通心气,捋肝气,是行气的好东西。吃点萝卜,清一清壅滞之热,同时让你的气在身体里运行起来。给自己通通气,保证你来年的春天不会有大的问题。萝卜产于深秋初冬,可以储藏一个冬天,而我们在这个时节内吃萝卜也是最保健的。大自然什么时候给我们,我们就什么时候吃,这叫做“应季”,叫做顺应自然,合于大道。
对于正在进补的人,正在吃人参之类补气益气的东西,就不要同时再吃萝卜了。因为萝卜行气,这个时候吃它好比给车胎充了气又放掉,你的进补计划就前功尽弃了。
入乡随俗,豆腐开路
我本人经常外出旅行,也有过水土不服的情况。经验多了,我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到一处,都先吃这个地方的豆腐。古人云:“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谷都是养人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甚至有副作用。
所谓水土不服,除了气候不服,最主要的是饮食不服,脾胃不适应这个地方的水,或者不适应这个地方的土养育出来的食物,就叫水土不服。人体得不到合理的营养和能量供给,于是什么问题都来了,通常是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大便不正常或皮疹之类。不管是什么症状,都是水土不服。所以,克服水土不服,关键在于调理脾胃。
旅行中如何把脾胃调得适合他乡水土呢?《本草拾遗》里有这样两个方法:“鞋底土刮下,和水服,即止。另有一法最便,行旅中只带伏龙肝,虽在万里之外亦无异于故乡。伏龙肝即灶心土也,家家有之。”每到一个地方,只要出现水土不服,就将鞋底的土刮下来,兑水喝下去,马上见效。为什么呢?脾胃属土,土能补土,鞋底的土,既有家乡的土,又有异乡的土,二者相融为一体,喝下去以后,意味着脾胃能像容纳家乡的食物那样容纳异乡的食物。先且不管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还是古人无数次实践经验的总结吧,反正到了现在,这个方法似乎不可用了。我们的鞋底不沾土了,而且现在环境污染那么严重,鞋底即使沾土,也没人敢喝下肚子。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带上家里的灶心土,不管在哪里都会和在故乡一样。灶心土就是灶底的土,是一味中药,经过长年高温烤炙,性温,可以暖中土,调脾胃,在古代,灶心土的确是家家有之,但今天,恐怕很少有人家还有这个东西,所以这个方法也不适用。我这里仅仅将其列出来,做个参考。谁要是有机会用一用,效果肯定是有的。
古人云:“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谷都是养人的,但没有豆子就会失去平衡,甚至有副作用。豆子是调和各种食物的,而豆腐乃是豆子的精华凝结而成,所以更是调和各种食物的佳品。再加上豆腐质地柔软,对肠胃没有刺激性,易于吸收,所以,别的食物吃下去都可能伤害脾胃,唯独豆腐不会。各地有各地的豆腐,是用当地土生的豆子和当地的水做成的,吃下去,一方面正好可以调和当地的饮食,另一方面,也正好可以使肠胃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逐渐适应这个地方的水土。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