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13 生活老师讲太阴病提纲及常用方证
[打印本页]
作者:
张景xp
时间:
2011-10-7 22:22
标题:
13 生活老师讲太阴病提纲及常用方证
本帖最后由 砸牛顿的苹果 于 2011-10-7 14:27 编辑
0 K( M' y$ y& d5 O5 i
0 z. L$ Q+ I; K
太阴病提纲及常用方证
3 O$ t0 u, D0 m6 R
, d) P( g; C* ]4 V+ w
2011.10.07
: g& z$ T. j/ j/ ], y, R! T6 z. A1 Z
主讲老师:生活(庞寿琼)
' f- v4 h# `1 V; s1 e6 Q7 X
. z `3 X U) z/ ?6 C' l
8 [2 ~* A" \( K" ^; p" H
大家晚上好!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太阴病提纲及常用方证
" P& S) T2 _# g) B) V, p
太阴病提纲:
4 D+ F6 M q/ r& `+ M0 i- m
1、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太阴的位置,是三阴之里,和三阳之里的阳明,是相对的。
# g1 ]; I5 o [$ p- Y
太阴病在六纲三阴三阳里它是一个家族的病, 病位:里;病态:虚;病性:寒。有它自己的一系列的症候群表现。
3 m$ y9 t* \3 x0 p1 c: t
阳明病表现的是胃家实,是个里实热证,阳气过旺或有客热互相交结,耗伤津液会造成大便干硬,口干渴,等等。
, t3 K) \3 ]1 { B. u
而太阴病刚好相反,阳气不足了,出现一派虚寒之象,
* g9 M- z, B: U" U% b! J6 q! w% a% M
水饮上逆,咳嗽,不能食或食不消化,时腹自痛,腹胀满,下利,等等。
- |& p- p# B, @
1 L. C9 O$ ]5 |- ?# L: }$ x9 _' W
2、太阴本病(里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饮水即哕,
! a G B% c3 D; s
或呕吐头痛而眩晕,自利,时腹自痛,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 N0 z0 X8 C/ M: U& B" @
阳气不足了,也就是指的胃气津液不足了。
* k0 k) v( p$ o5 I6 j. y' Q, b
阳气虚胃气不足,中下焦寒,不能蒸化水谷,津液不得化生,
/ N; {, @( k& F" K7 B, D
整个气机也就因为这个虚寒和水饮瘀滞不通,则腹胀满。
9 D" P2 Z( S% _
水饮盛了,中焦不固水饮就上逆
' V+ R9 J' o# ?, Y) E
就要出现呕吐,
. b) z5 c' R1 {' b
或者心悸,头晕目眩,或者头痛
) J* c' G* E! Q
太阴虚寒,寒则收引,
0 [+ O y4 { ~2 r( u
气血运化不利,气机不利则腹胀满时时腹痛,
, y( z2 i2 `/ T8 i
再加上满肚子都是水要腹痛拉肚子的。
d8 u1 E% Y7 `0 p
9 y+ a- Z" \+ n; u. G& R/ N
3、太阴中风(刘师补)
% ]# L* V. N8 r2 m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5 z/ w) g! D0 W8 k
或欲嚏不能,脉浮弱
, n7 A5 o& q+ b' O% y2 G" o/ V9 k
甚则风水血痹,脉微。
& S9 l% R( X5 }9 V
太阴中风症状与太阳中风基本相同, 都有恶风,汗出,鼻塞流涕等。
/ L* O6 C# {! a1 R
太阴病本身就是里有虚寒水饮不化,津液亏虚,
& n) Q& z0 L# |3 l% p
再加上外有风邪,风性舒缓营卫不和则汗出多,再加上风可燥物,俗语有言“风干物燥”更是伤耗津液。
+ s; B [! m7 u9 T
阳气(卫气,津液,胃气)不足,不得充养四肢,就会出现烦疼不适。
. y3 O/ y; M5 Q4 ?/ e+ k O+ p
“烦疼”津亏不足不得滋养,营卫气血不通畅,手脚感觉放哪里都不舒服,而又不知道具体哪个部位疼痛。
. |( j7 d+ I6 ]0 N; t
水饮无处不到,水饮越于体表,则身体沉重,甚则能造成风水血痹。
/ j6 Y8 E; G# Z
0 l( s- e! R7 S( n
; c7 ^# t [. ], w3 c
太阴病的基本方证有下面几个:
# {: J: Q8 G" a+ E
1、桂枝汤:太阴中风(轻症)
. {; \, V' M( j3 }- x& i& E
2、黄芪桂枝五物汤:太阴中风重症(血痹)
- v$ ?1 p9 M: h
3、理中丸:是典型的太阴里证,中焦虚寒,水饮上逆下趋,津液不足。其人不能食,饮水即哕,欲嚏不能。
; g7 y6 o- ^& i# t' V7 i( o! ~' `: M! H
4、赤石脂禹余粮汤:中下焦皆虚寒,水饮下利,下焦虚极不固。
7 E: o1 `0 f8 T$ n" C
5、吴茱萸汤: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因为呕吐不食,损伤了津液。
2 f: `9 t4 J8 E! R
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虚寒不盛,水饮上冲,胸胁支满,头晕目眩,水饮直冲胸胁和头部。
8 r: p- E- M4 F3 G; f% u
7、苓甘五味姜辛汤:水饮蕴积于上焦,导致顽固咳逆。
. Z% S$ D3 w) H# D# X% A
4 `4 f# Q" M2 ]+ }0 X* O7 S
! ]% w; w. _1 m% X2 r
) G, @; _: }2 f
% Y4 b# q' L U7 K* J% w6 V8 |
下面学习太阴病的典型方证—理中丸:
2 r3 x& G' e! \9 }: _) M* n+ m
* f; m1 V. l9 R7 w- o+ w" Y
134、下利,(不)欲食者,就当温之,(刘师拟补:宜理中丸)。(病可温证篇)
$ l" i, f3 S2 G4 N6 L! n
理中丸方
& q+ R5 q3 F) Z7 Y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30克)
7 c" x" m. ^2 g) |$ I2 R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根据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R* o# ]6 X4 y% q9 H2 _0 [8 {
$ i" z4 r9 Q$ {2 Y7 u+ {
这条的方子,是恩师刘志杰先生根据条文本义拟补的。
0 `' g; x( Y* d. k
因为宋本太阴篇条文,没有理中汤方证。
3 n* v) S1 |2 u- A# K+ Y8 Z
下利,在这里是个代称,是太阴里证的概括性代表称谓。
7 M) j' V: v" ~8 K; D i'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要具备上述症状才方证对应
( t. w# U% e E9 w: E
第二句,“欲食者”,这是个错误。阳明病,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要改成“不欲食者”才符合。
0 i- w& s: }4 F' A
太阴里证,里虚寒,也分三焦。中焦的虚寒,才有下利,呕吐,不能食。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升降逆反,就会上吐下泻。
7 a" [$ ~& o9 T( t! R* L, s! A
~0 t5 F- T( C# J' i6 ^
理中汤,顾名思义,是治理中焦的方子。中焦是个奉上治下的一个部位。
5 B% X: d2 u: H6 a1 y o" X
它不足(虚寒)了就不能奉上治下,下焦的水饮就会泛滥,上逆就会胸闷头晕呕吐的。下趋就会下利、白带多,阴囊潮湿等。
8 W" P3 c9 X' i. N7 _
$ d. d9 {1 I1 h* v: w+ h! a
这是太阴病的病机,因此说理中汤证是太阴病的典型方证。这个方,在《千金方》里,叫治中汤。
9 j6 r. @/ M- L( O: a/ j$ U
我们先看看这个方剂的组成:
. t& N0 @1 i R5 S$ J+ U. U
+ o5 i0 T$ I# n1 E! Z
人参,甘苦,小寒,也可以说性平。《神农本草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 {8 }* r9 Q; H7 f+ T
这个药,主入阳明,滋养津液的。下利不止,有津液受伤的问题,要用它补生津液。
# v1 l. c9 R( |1 v2 l
1 ^. I/ d8 h9 W+ e; j) x
白术,辛苦,温。《神农本草经》: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 E0 D% ?' z, L& Y) P- j5 l
这个药,渗湿。主入太阴。那么,从药症叙述上看,什么叫止汗除热?这个,指的是太阴表证,风湿的那个发热汗出。风湿去掉了,自然就汗收热止。能消食,是因为内里的寒饮去掉了,胃气恢复了。
3 v# x7 D8 G) y8 y
# d4 d) }- t- Z; A( }% P' F
干姜,辛热。《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4 Y+ g9 F# h8 w; o% x; l
这个药,是最对药症的,温中焦,化除寒饮,上止逆呕,下止泻痢,外能去风湿痹阻。
* p6 o- L( J( S; P: J
6 c6 V8 c# `3 t( a" A) ^0 \6 z+ G
炙甘草,甘平。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 m7 k/ s2 f+ G+ k* c
这个药,养胃气津液,补全身。
1 d( ~1 m" G% Z' q
5 s- q% l$ P8 ]; ^
慢性的,用丸剂,急证用汤剂。这个方子,一方面驱寒、温中焦,止吐利,化水饮;另一方面补充下利丢失的津液。这种情况下的虚寒下利而丢失津液,会有口干,有渴,不欲饮。要是慢性的轻症,津液没有损伤的,可以去掉人参。
0 N2 F7 z" }" ~: g
理中丸方证一般不涉及真阳不足的问题,或者说是真阳损耗不严重。
7 e* A% q3 \- m1 S* x
如果有真阳不足的一般都带有少阴病症候
- W6 A0 m3 g5 y5 ]
三阴证时常连带,三阴病常互含。临床中,多以合病和并病多见。
' o; G/ w8 ]# F7 v: U* Q7 E$ }: e
. F: C: n* `& t$ u- B2 W; a' O6 p
' Y1 E) |% Z) i; P$ W! u: D u
在三阴病中,太阴和少阴往往并见,三阴都有虚寒真阳不足问题。
4 m8 P3 a' _) Z9 F% k( h" W
临床上太阴饮与少阴虚寒会同时出现的情况很多,这个时候就因为下焦真阳不足,饮进去的水和五谷精微物质不能上升输布全身,中焦无力震摄下焦,就会使下焦的水越来越多。
9 p! q7 ]9 V( |
这就必须要温化,所以真武汤用附子是温阳使水不寒,并使阳归其位,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9 j+ v( R+ @( l/ G0 N* W4 [
3 m4 k3 b6 X4 c
" J- p' S, S% f! [ [& z
真武汤证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他证同见。要根据症状来辨别,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并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
& q) }: W( W* g% d
9 i5 H4 D4 ^$ W: P4 C
伤寒里有关真武汤的条文有两条
$ A" w: L& m. v( ]3 `
宋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 ?, M( ^' w5 j
宋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 ^1 r3 k/ X8 U# N3 l# X
# k' k' b1 N" V& B
真武汤方
8 E9 w" {! y4 I1 x0 l1 e) @- q3 {- U4 O
茯苓(三两 30克) 芍药(三两 30克) 白术(二两 2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10)
: y& B8 [: M. q v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 `; ^# |$ a) S* o& h
, V$ U& b! c4 g0 {1 k, U
这个条文,刘师修正如下:
" }) R1 U- n0 @+ w0 p( i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6 X7 E, i% Z" W: B# L! f, c
- ^ i* }) R, W' X- p
# F2 P& F: ^/ b3 Y' X, u7 F
真武汤方证,临床运用较广。少阴病,得了两三天不好,到了四五天的头上,出现了问题,发生了传变,
) o% l# c4 L; N1 T( O
出现了“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系列症状。“腹痛、自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这是太阴病的症状。小便不利,是水饮停聚不化了。
5 v, ?4 C) R4 X# O7 [. r
太阴病,在肢体上,有个表现,就是水饮停聚导致身体沉重,四肢烦疼。
" v7 r' Q8 Y2 W3 _" O+ K1 A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说明,还是有少阴病的症状存在。
" L* _9 f, K6 G; o0 z
这个是少阴太阴合病。用真武汤治疗。
! ~/ [7 ]: g' P+ y# r# ?
! z" s I- Z3 ]: a6 t7 k) g/ p
看看这方子的药症组合:
; g# F# E7 K, ^0 `7 O
茯苓,味甘平。《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9 N' w) l/ j6 S- m
# Q! |1 l$ _4 e8 X0 q
芍药,酸苦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去腹痛,破水饮积聚不化而利尿。
; U1 Y* a8 f. y7 r& m$ G4 v9 q
. }) [: X. h# l: v; O* U
白术,辛甘微苦。《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去内外水湿的
/ V; w! ]3 l$ h' T) b R4 v: J
9 I, n3 o2 g6 p3 o; q/ @5 N
附子,味辛苦热。《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8 ]4 z9 ? P2 F: p0 e3 q8 r9 Z# c: j
附子治疗水饮上逆的咳逆及通一身经脉而止身体痛。
% Q. z( j- V# r! N! `0 i3 U3 n
% G' Y1 C5 v. Z f$ @( ~1 b* s
生姜,辛热,功同干姜。《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去内外水饮,止咳逆,止下利,生姜,更能止呕。
4 ?; S2 k# }, t' {
) M% B; ? V; v5 ~9 N2 c
这个方子在药症组合上,呕吐、咳嗽、下利,都能治疗。
2 n$ I3 b, x. C* d# Y( z, `' [$ ?
可以治疗水饮停聚不化的小便不利,也可以治疗小便利(水饮多而没有停聚的小便频数)。
7 ~0 B9 [2 p& h' K+ A7 X" ?1 k. R
这个方子有双向调节作用,不但能破水饮凝聚,还能化水饮为津液。它的配伍法度为:酸甘除饮。
& Z: M2 K- J: {; ]
茯苓甘淡,芍药酸凉。去水饮,利尿,破水饮积聚。
& V5 _/ q& |0 z/ K& p0 M& Y# a
如果水饮停积,多少会有郁热发生的,芍药可以清郁热的。
; ?9 {* d) n/ n0 r4 @1 x4 ^
除水饮就是温化,温化,就要用辛甘类药去对付。附子、白术的苦味,能入水中温阳化散寒饮。凡是治水,都要酸甘除饮的同时,辛甘苦配合入水温阳化气!这是刘师提出的治水法则。
+ O7 z. A# T) O0 j& {8 {4 u
甘味药,一定要选“甘淡”,不要选“甘滋”。真武汤温化水饮的原理,我们刘师比喻为跟“蒸汽机”原理一样。
% j1 _2 A: v$ W0 f2 }: T3 M
这是个治水饮的祖方,简单几味药,功效殊胜。
6 U# A1 M) O+ o, }: |
宋本原文方子后面的加减,怀疑为后人所加,刘师说过没有必要,方子已经很好的涵盖所需要的功用了。我们看看条文82条:是太阳病发汗后不解,加上本来内有水饮,使得饮盛津亏,引起的一系列症候,内外不解,也是个少阴太阴合病。用真武汤治疗。
) _* @: n# Y# v: _9 g
! z0 x! Y0 z4 \0 G! i
: ]0 `3 l9 T3 }
下面是彰机堂主总结的真武汤方证标准,现在转帖给大家,让大家更好的理解:
6 L3 f2 ^/ E) j! Z
1、特征症状:心下悸,头眩,身润动,腹痛。四者其中之一。
$ d! V% t- X$ n N3 S
2、主要症状(少阴病+水饮证):(1)少阴病:素来怕冷,以胸背部尤甚,常常自觉困倦感;
% c" ]: P) @' A4 n- M( M
(2)水饮证:小便不利,或者胸胁胀满、短气或腹满或胃肠间水声辘辘或心下痞满,或者头面、肢体浮肿。
# F# `/ t, w- M
3、可伴随症状:(1)桂枝汤轻证:发热汗出,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 O: L: P, v! r0 Z6 |
(2)或者咳喘,或者呕吐,或者小便数,大便硬,或者小便不利,而下利,或者腰痛。
( k+ B- o- {6 g6 K$ p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滑,脉沉或者微细无力。
! ]. h; v% c5 M2 t7 a( I3 I4 z
8 w1 Z' l) w5 c. `' `( x
+ B! s" j: @) I, N
今晚上课到这里,谢谢大家!
. r, j6 I# o! k( W F: j5 o' T# c# [# Q7 w
. u! ~2 h$ M( |9 A" _
6 _0 F! p9 e; o
作者:
理烈火
时间:
2011-10-7 22:28
噢,及时雨啊,今晚来迟了,只听到后半部,谢谢楼主,辛苦了
作者:
周利林
时间:
2011-10-7 22:49
学习了,谢谢!
作者:
zbrucechan
时间:
2011-10-9 02:15
学习了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1-10-10 09:00
作者:
HGSA667788
时间:
2012-2-5 20:10
学习了,谢谢!
作者:
blueocean
时间:
2012-2-10 18:14
学习了!谢谢!
作者:
豆子
时间:
2012-2-17 10:53
学习了,谢谢!
作者:
信达
时间:
2012-3-5 21:35
学习了,谢谢!
* \* l" [9 g" T" U
作者:
一笑堂—李来
时间:
2012-4-9 15:28
学习了!谢谢!
作者:
米修
时间:
2012-4-11 17:08
又学了新知识
作者:
zhangjiancheng
时间:
2012-6-16 13:42
掏到好东西了,慢慢品味
作者:
qinqiuguxun
时间:
2012-9-23 22:40
学习了。
作者:
qinqiuguxun
时间:
2012-9-24 22:37
学习了!
作者:
金钱草
时间:
2013-1-22 13:22
学习了。
作者:
初学岐黄
时间:
2013-8-27 14:47
学习了,谢谢
作者:
表哥
时间:
2014-4-14 02:02
开卷有益,谢谢!
作者:
水云
时间:
2014-4-23 21:01
收获良多,谢谢分享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0 11:28
学习了
作者:
LIYUNLING
时间:
2015-6-7 19:19
感谢老师的精彩讲解和总结,感恩汉传。
作者:
郭小痴
时间:
2016-2-2 03:21
学习了
" @3 L+ o( N, w+ n3 Q6 n# a' D
作者:
phuying
时间:
2016-4-20 20:45
( x- A$ J+ t- Y6 B9 R
学习了谢谢
作者:
phuying
时间:
2016-4-20 21:08
1 d+ k) M# B5 R
学习了谢谢
作者:
LJF0225
时间:
2019-6-30 11:48
学习了,谢谢!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