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原创】四大基础之肝阳虚(附答疑篇) [打印本页]

作者: aaaaaa000000    时间: 2011-7-12 01:07
标题: 【原创】四大基础之肝阳虚(附答疑篇)

1、存在肝阳虚吗?
  存在肝阳虚吗?很多人一定说没有,因为教材里没讲到。但你知道吗,教材是人编的,而且编教材的人基本都是在机械地沿袭着陈腐论调,并非来自临床检验结果,不代表唯一和真理,正确与否不在于谁讲的,而在于讲的是否有依据,包括教材在内的历代医著都很少谈及肝阳虚,不讲并非意味没有。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人体脏腑亦是如此,皆有阴阳,有肾阴,就有肾阳,有心阴,就有心阳……肝亦不例外,有肝阴不足,必有肝阳不足,这是人体生理功能所决定的,教材或医家太囿于一面之说或思维太僵化,以致失于偏颇。

2、为什么有肝无阳虚说?
  这是历代部分医家的误导,使得后人难以领略正统中医之原貌,究其原因主要有:
  (1)肝阳虚的阐述,其实在汉及其以前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在内的医著已有论及,只是后人未能发微。唐宋以后,更多医家囿于钱乙“肝为相火,有泄无补”和朱丹溪“肝常有余”之论,认为肝脏无虚,从而否认了肝的气、血、阴、阳虚的可能性。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之说,明确指出“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肝既无虚证,也就谈不上补肝之法,肝虚证(肝阳虚)自然不能确立。
  (2)另外一种认识也助长了“肝无虚证”之说,即“肝虚无补法”。这一说法虽承认肝有虚,但否认肝有补法。赞成这种提法的医家认为,肝虽有虚,然肝之虚证多由心肾亏虚所致,故治肝虚,不在补肝,而在补心肾,若不补心肾,则非其治也。
  (3)同时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提出的“肝为刚脏”强调肝体阴用阳,肝用易亢,肝阳易升,致使后人一提肝阳,便误以为只有上亢,而忽视了肝之阳气虚衰的存在。
  综上所述,不是不存在肝阳虚,而是肝阳虚之说被各类名家、医著以其主观臆测所掩盖,其实这些医家也是被病证表象所蒙蔽,才得出“肝无虚证”之说,这就是中医学术上的无“肝阳虚”之说吧。

3、唐以后对肝阳虚认识的误区
  虽然众多医家皆言肝无虚证,不存在肝阳虚之说,但其中不乏明眼之士,直陈其弊,明确提出肝阳虚,如孙思邈、王泰林、蒲辅周、秦伯未等。之所以有些医家被蒙蔽,主要原因是未能站在中医天人整体观的理论基石上,再结合“应时”来看症状,不知症状(证候)只是表象,只是机体受不同时令影响后的病理表现,很多医书诊病只是依据症状来分析,这与现代医学(西医)的对症治疗又有何不同?!如此必有不当之处,这也正是论及肝阳虚医著中犯的一个重要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讲,唐以后鲜有医著能正确论述这一问题。(可参看如何看待后世医家著作)
  众医家所讲“肝常有余”,多依据病患表现于外的木气偏亢状态或木火亢上等证候,这些症状给人一种错误,肝病的失调多以实证为主,因为在病理状态常表现出类似实证的症状,于是得出肝无虚证论断。但其不知这里的虚亢表现是肝木应节气(时令)不足的病理表现,医家将这时候出现在个体表象上的“盛”(症状)强套上“有余”,这是脱离天地四时于不顾而独立看待人体的谬误,自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可参看“气有余为热,热太过为火”是正理还是谬误?)

4、何为肝阳虚?
  上述讲了这么多,言归正传,肝以升发为顺,肝阳所主,肝阳是包括肝气在内的所有具有阳的特征的概括,凡以肝阳升发不顺为主的功能失调,统归属肝阳虚范畴。

5、肝阳虚与素体、应时
  肝阳虚是个体应于时令的结果,但判断要分清个体的偏胜、偏弱,素体状态与应时无关,是个体特点,属生理的范畴,也是不易改变的。例如一个人素体金偏胜,木气不足,此非病理,是素体特质。(可参看《丹源时空医学之“十层楼”》相关论述)
  “应时肝阳虚”是个体按天人相应规律,在不同季节,与不同时令发生关系后的结果。例如素体肝阳偏胜,应秋金,受制时令,出现病理时常表现肝阳虚,这是应时不足的表现,属于病理的范畴。
  所以要分清个体、应时、生理、病理的区别与联系。

6、方药及案例
  基础知识及理论谈及后,下面从历代方药及丹源群体研讨案例来学习其应用。(回帖查阅下面精彩内容)
[hide]方药: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就是肝阳虚的实例,柴胡为升肝阳,正是肝阳不足,无力才会郁,有郁才会产生热,这个是素体土偏胜,木升发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病证。其实也证实了上述,在汉以前就有论及肝阳虚的例子,只是我们未能发掘。
  其他又如四逆散,亦是肝阳虚的例子。还有乌梅丸、逍遥丸、柴胡疏肝散等。暂不论其用药思路,但就病例而谈皆是肝阳虚。

                                     (《答疑篇》及【丹源群体案例引证】请查阅原文)
                                      原创首发:丹源时空医学网(http://dyjkdd.com
                                      
                                      详细出处:(
http://www.dyjkdd.com/thread-4130-1-1.html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