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生姜泻心汤又建奇功 [打印本页]

作者: 杨国政    时间: 2011-7-9 03:00
标题: 生姜泻心汤又建奇功
患者  女  42   腹泻肠鸣2月余,刻诊腹泻肠鸣日3—4次质稀,腹不痛,胃怕凉,舌底返凉气,口干口粘泥喜温饮,不敢吃凉物,小便正常,舌淡太薄,脉弦缓    她在我们这一个副院长喝了15服中药 呵呵竟然还加思密达 服未效  真服了这个老中医了    太阴阳明属厥阴  饮    生姜泻心汤合理中汤  原方原量  4付    今日复诊腹泻肠鸣未作  大便成型 舌底返凉气消失  口干好转  继服4付
作者: 张善载    时间: 2011-7-9 04:04
我看不出阳明,请指点
作者: 田皓云    时间: 2011-7-9 04:09
好,学习!
作者: 杨国政    时间: 2011-7-9 05:01
回复 张善载 的帖子

口干口粘泥不是吗
作者: 临窗闻雨声    时间: 2011-7-9 06:11
阳明:里实热,单纯的口黏腻能辨别是阳明吗?不严谨!

作者: 伯阳    时间: 2011-7-9 17:40
理中汤
作者: 青附子    时间: 2011-7-9 19:46
口干应该是阳明吧,太阴是无口干的,我的 理解。
作者: 刘守峰    时间: 2011-7-9 20:24
疗效是硬道理。赞叹。
作者: 伯阳    时间: 2011-7-10 02:03
三泻心汤应该有痞证,而且本案只是些许阳明,芩连苦寒太过,或许在下过于拘泥了。
作者: 蒲公英LMC    时间: 2011-7-10 05:37
学习了
作者: 一品堂主    时间: 2011-7-10 17:48
疗效确切,说明辩证无误,不必“诸症悉具”,学习了!
作者: 临窗闻雨声    时间: 2011-7-10 22:25
刘师这一套理论的建立是为了啥?其中之一不就是为了可重复性嘛!初学者辨证套方一定要严谨,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要找出证据。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辨证套方是第一步,以后才能慢慢提高。辨证不准确方子选对了说明啥?一方面说明对方子理解的不够深刻,二就是对师承伤寒的六纲辨证把握的不足,只有知道不足了才能提高,哪点有问题就去解决他,慢慢也就提高了。我一个同学治疗自己的病,辨出个大青龙汤证,熬药的时候想起来半夏没准不错就放里了,病也好了,可是回过头去看他的病的时候才发现几乎全是半夏的攻劳!他自己是不知道的。许家栋老师之所以从一开始的鸠摩智用经方到后来的辨证那么准确是碰出来的吗?如果一开始就埋下了不严谨的伏笔那以后发现水平提高不了了再回去找原因,才发现后面全是漏洞,不还得从头学起?我想如果同学们发表医案是本着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的话,想听的首先不是夸奖,而是希望有人能提出更精准的方子或者意见,这样才能不断的炼方,以后的辨证才能更精准,如果单纯本着能治好一个两个病就没必要管其他的话,我想以后碰到不能治疗的病症会更多,一个是不严谨一个是不谦虚,而严谨跟谦虚我认为对一名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个人见解,没别的意思,就是望大家水平都能提高,望勿喷!
作者: dybys    时间: 2011-7-10 23:27
回复 杨国政 的帖子

方证对应,疗效迅速。顶一下
作者: 伯阳    时间: 2011-7-11 01:55
临窗闻雨声 发表于 2011-7-10 14:25
刘师这一套理论的建立是为了啥?其中之一不就是为了可重复性嘛!初学者辨证套方一定要严谨,有就是有没有就是 ...

是这个理!顶!
作者: 临风品雪    时间: 2011-7-11 18:23
刘师这一套理论的建立是为了啥?其中之一不就是为了可重复性嘛!初学者辨证套方一定要严谨,有就是有没有就是 ...
===同感,个人认为。单理中汤可以了。初学伤寒。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指教
作者: 附子干姜    时间: 2011-7-12 00:46
我也只看到里理中汤,未看出泻心汤。
作者: 杨国政    时间: 2011-7-23 23:47
回复 临窗闻雨声 的帖子

只有提出见解和意见才能相互学习提高,师兄说的很对
作者: 小丕    时间: 2011-8-7 21:38
附子汤
口中和
作者: laidoctor    时间: 2011-8-8 05:08
期待更多精彩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11-8-10 21:15
这“老中医”真厉害~~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11-8-10 21:35
对于仅仅有口粘腻就判断为有阳明是不完全的。附子汤里不是讲了“。。。口中和,附子汤主之。”吗?临床上有很多口中粘腻的患者,阴证的也不少。但是每个阴证患者,绝不用芩连苦寒,这种说法未必全面。比如某些患者一吃人参就说受不了肚子胀,但是人参放在泻心汤服用,患者却觉得腹胀顿渐。药物还是需要组合,不能单纯来看。生姜泻心汤中的芩连与半夏干姜组合,已不是当初的芩连了,他们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乌梅丸中不是也有苦寒之辈吗,经典的厥阴方往往也有苦寒辈。还是要看具体医案中的患者是厥阴还是太阴,分清了总的纲领,然后再处方。另外口干也不是等同于阳明,阴证也有口干的。如果此医案患者痞证表现多一点,我会处方生姜泻心加附子。(有附子泻心的意思)。如果说单纯肚子感觉虚冷,不思饮食,可考虑理中汤。个人见解,多多指教
作者: 桂枝麻黄汤    时间: 2011-8-10 22:27
大家说的都不错,说明对刘师的理论,学了、用了,有了体会了,再次向各位师兄学习
作者: qinqingshu2011    时间: 2011-8-11 00:14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个人考虑,此病人没有描述,医生没有去触诊,应该有痞证,在一种形式,寒热互结还没有形成痞证,让师兄用药治未病了。引用刘师的话,实践出真理。
作者: 为了你    时间: 2011-9-26 23:35
学习了
作者: cunfu    时间: 2013-10-22 16:45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作者: a894818129    时间: 2018-8-23 16:06
上焦水热互结的痞证未l见,是否是理中汤的疗效?
作者: 三叶    时间: 2018-8-24 13:27
qinqingshu2011 发表于 2011-8-11 00:14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个人考虑, ...

说得很好,临床上准确把握所有症状的确很难,需要细心去收集四诊信息。有时候医者问了,但患者对自己身体感觉不灵敏,或者言语表达不清楚,就可能会得到相反的信息。临窗闻语声师兄说得很对,如果临床有效了就沾沾自喜,而不反过来审查当初辩证的是否合适,就会得到与真理相反的判断,反而影响了以后辩证水平的提高。例如本案,假如患者真有心下痞,那么这个案例很明显是生姜泻心汤证。如果没有呢,是否可以真得出一个结论:“心下痞”并不是生姜泻心汤的必须症状?如果是这样,生姜泻心汤又如何和理中汤鉴别呢?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12-20 11:58
学习学习
作者: 84539    时间: 2018-12-20 14:08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