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体质与养生”讲义,兼致城市中青年(二) [打印本页]

作者: 民生中医    时间: 2011-7-5 18:26
标题: “体质与养生”讲义,兼致城市中青年(二)
“体质与养生”讲义,兼致城市中青年(二)
大家再来看,我随便截了一帖西洋画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线条勾勒得非常清晰,非常好,非常具像。我们再看中国的,和西方完全不一样,但是它也有它的韵味,它注重背景。(附两张图)
国外有人做过一个研究:东西方人看同样一副画,改变它的某些构图,欧美人更注重前景、具体图像的改变,他能非常敏锐地发现一棵树移了,一棵树画得不一样了;东亚人则更注重背景格调的改变,稍微有点变化就发现了,但对前景却不很敏感。可以说,东方人他所关注的重点主要不是前景,而是背景。这就和我们今天谈的话题有关了。其实,中国人讲“辨证论治”,从某种意思上来说基础就是“辨体质论治”,实际上就是重视身体的基调,基本状态,而不是只看前景、看构图(某一两个症状)。
所以,不管什么病,见到小便多、气急、怕冷、夜尿清长,都可以成为一个背景,我们说这人是“肾阳虚”;如果同样的病,见到其他,也可能是不同背景,可能是“湿热”。所以我们更注重的是背景,体质就是这种基调,这种背景。不是说中国人不注重前景,不注重症状,只是相对来说她更愿意把背景和症状揉合在一起考虑,也许很多情况下更注重背景。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体质”。
当然,体质是个大问题。古希腊的名医希波克拉底也谈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今天知道:历史上欧美文化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但对古希腊文化却有断裂,很多东西有所取舍了。因此,我说我们今天谈体质问题就像看这个图景,一块是灰朦朦的色调,一块是明快的色调。人也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特点,不同的身体基调……,这是很重要的,决定人的心身健康。
我们有一个错误观点,总认为现代比古代好。在很多方面的确现代比古代进步,但是在有些地方现代和古代相比较是退步了。比如说,比较人类学研究表明:有些能力现代人和古代相比较是退步了,特别是观察能力。因此,从那个时候中国人就开始注重,认为人是两个方面组成:心和神。这两者,人们也观察到不同的人之间,两者的不同。前者身体的特征,我们把它称之为“体质”,心理的特征我们把他称之为“气质”、“个性”。请大家注意,我们从很早前就用“气质”这个词,现在的“气质”只借用以前的词,装上西方的东西,两者不完全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多的用体质来概括个体的一些特征。
什么叫“体质”呢?古代文献中,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有很多说法,明末以后逐渐用体质这个词,来表征个体的总体特征。中国人更愿意看到的是个体特点。我们如果给它下个定义的话:体质:可以说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征。生理上它表现为功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或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
我们给体质下了个定义,实际上是了解人群当中的个体差异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中医认为是“阴阳气血“,现代语言就是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等各方面。
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对体质也做过分类,首先可以分为正常和病态两大类,所谓病态也是相应的,还不到病的状态。体质有很多种分类,而且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中医最大的优势是想尽办法去调整,加以改善。
西医是从因到果,这个果就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和诊断性指标。它对“因到果”的过程要阐述的很清楚。
中医则认为因和果的互动过程是两个方面的,“因”作用于个体以后,两者互动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状态,既有因的因素,也有“受体”(被作用对象)的反应特点在内,这两者互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反应状态才是我们特别关注的。因此,这是看问题两个不一样的角度。
也许,临床上,对“因”的阻断,我们弱于西医,但是对反应状态的调整,我们却明显强于西医,那么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看呢!
体质存在着演变发展的趋势,正常人都会发展成某种偏差,因为它相对稳定,但是也会改变。当然也可以纠正它。纠正体质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今天我们医生要做的,不光是解决今天病人的临床症状问题,还要阻断疾病可能的发展趋势。我前段时间接受国家亚健康课题,为什么对亚健康感兴趣呢?亚健康只是体质偏差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
第二个问题,我也要特别强调,个性与体质。这个问题同样重要。中西医之间有个认知差异,西医注重形体,它在生理上剥得很细很细,但它忽略了心理。
中医后世逐渐用气质来概括人的心理过程,气质从很多程度上隶属于体质。中国和西方比有个特点,西方逻辑学概念很清晰,中国呢,往往是套箱理论,大概念套小概念。
清代医家非常明确,“欲诊其人之病,须先辨其人气质阴阳”,气质就是人的个性特征,阴阳就是体质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中的“气质”就是指:个体出生以后,伴随着发育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总和。所以宋朝哲学家张载说过:“形而后有气质之性”。身体形成了,心理特征也完善了。
近几年来,心身医学领域对这个特别感兴趣,比如说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往往就是A型行为者更容易患上;B型行为,就是过一天和尚撞一天钟;C型行为就是特认真,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委曲求全的人,后者又与癌症关系较为密切,这些在我们老祖宗这里都看得到。
个性没有好或坏,但是造成偏差、影响健康了的话,就应该有所改变。比如我们笼统的讲体质气质与疾病的关系就很密切,像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这样个性的人易患:充满敌意,好胜心特强,容易急躁;高血压、糖尿病也一样。肿瘤有它的特征,有两种类型,一种C型,追求完美委曲求全;一种林黛玉类型,敏感细腻,多疑。
哮喘患者则往往有恋母情绪,往往是缺乏一种安全感。国外有一个研究:哮喘的人往往特谨慎、胆小,心理不一定成熟,往往学习成绩很好。
消化性溃疡往往是容易压抑自我的人。大家知道美国人冠心病发病率最高,日本人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最高,这个就能说明一定的关系。
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同样的癌症,不同的个性常常容易导致不同的病理类型。这不是必然的,但是有一种倾向性。所以个性体质对疾病是有明确影响的。
从疾病的分布特点来看,不同民族造成了不同性格,不同性格导致了不同疾病。像刚说过美国冠心病发病率很高,日本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很高,这就是个性特征导致的。像城市里女性肿瘤分布也很有特点:要么很好强,要么很认真、敏感,往往都是追求完美。食道癌患者大多性格很急躁;胃癌往往是追求完美,压抑自我;胶原系统疾病往往性格比较黏糊,生活比较坎坷,生活在比较中低层次。
再极端一点,大家知道西方有个病名有歇斯底里——臆症,臆病在中国是多发于农村妇女,以她们为主体的,文化层次偏中低的,三十岁上下的农村妇女;城市里文化层次高的不会发臆症,而是表现为抑郁、焦虑;70年代的“神经衰落”很时髦、多见,则好发于城市蓝领女工,像纺织女工;这就是个体特征,这非常典型。
讲到这,再告诉大家一个研究结果:如果想要健康长寿,B型行为(拿得起放得下的,万事不去追求做到最好的)者更容易些。100多个百岁长寿老人中B型行为者占了60%左右;第二种就是A型行为者,十分主动、要强,百岁长寿人群中占30%;C型,D型,E型几乎没有,因此,为了健康,需要调整,优化气质、个性,这也可以看出体质气质和健康/疾病/寿夭非常有关系。
我们有一个研究结果,社会的各种刺激、压力、及社会支持度、自信心满足与否等,往往可以直接影响心理,焦虑、抑郁往往是从这些引起的;然后,心理领域的问题又直接影响到躯体。所谓的疲劳、消化障碍,睡眠障碍,机能失调障碍,免疫力低下,过敏、衰老等等,都是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直接影响,看看这张图,这里心理对躯体的影响系数达0.79分,躯体对心理的影响只有0.14。所以,生活在现代社会,学会积极调整自我,稳定心理是保健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
我们有个专业名词叫“躯体化障碍”,其实中医看到的很多临床障碍,像疲劳、胃口不好、失眠等,表现的都是躯体症状,这些很多实际上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社会适应不良,导致心理偏差,导致躯体障碍,表现有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疾病。中医临床治疗的很多病人就是这种疾病,而且往往心理在现代健康问题问题中占据着先导或者主导作用,所以说有社会-心理-生物新的医学模式的说法。
60、70年代我们的致命疾病中,感染是第一位的,就是各种致病微生物侵犯,炎症,发热等等,这是个单纯的生物学问题。但我们现在的疾病,感染占的比例非常有限了。国家卫生部统计2006年中国人死因分析,死于感染的仅占2.8%,死于癌症的城市占到27%,农村25%;心脑血管疾病加上代谢疾病加上肿瘤的占到死因的80%,也就是说,80%的国人死于这些疾病,这些病又都往往和社会适应、心理偏差,以及体质问题有关。
刚才书记也说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是其复杂性,以前希望纯粹从结构角度去破解复杂系统,行吗?简单系统可以。复杂系统的理解一定是“结构+关系”,生命、疾病、健康就是复杂系统,因此必须是既把结构搞清楚,又注重关系。非常有意思的是中西方、中西医在这里可以对话。
中国特色的养生,我理解为中国特色的个人健康管理。中国养生受文化影响,有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强调要“有度”; 第二强调适应;第三强调调整。核心是尊重自然规律,适度,自我调整。
中国人比较尊重自然,我们上海有一个科技馆,科技馆旁边有一个小池塘,建议大家去看一看,领悟大自然的力量。这个小池塘有个故事,这个科技馆是90年代造的,当时为了造停车场就挖了一个坑,当时这个坑就放在那边了,一放放了十多年,结果现在这个小池塘有动物植物174种。然后,生态学家一去看,不得了!放在那边不去干扰它,让它自生自灭,居然变成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生态范例。然后,生态学家得出一个结论:维护生态多样性的最佳措施就是人类“少做为”,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大家思考。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大自然有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顺应它,有所调整,而不是违背它,按照你的意愿去改造它。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