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油麻菜——当罗大伦遇见许叔微(中) [打印本页]

作者: 临窗闻雨声    时间: 2011-6-14 02:15
标题: 油麻菜——当罗大伦遇见许叔微(中)


曾经有三十多座楼舍的许家小墅村现在还有16户人家。
站在荒园里,罗大伦依旧能看见许叔微曾经在这写书,种过地,为人看病......

罗兄说住在太湖另一边归隐的韩世忠经常乘着小船来马山做客,“你说梁红玉也会来吧?”
嘿,这有文化的人考虑的还真不少。

带我门参观许叔微故居的许老汉是许叔微长子的后裔,他说许叔微当年有三个孩子,长子一支留在马迹山脚下,守护祖宗。

许家的一支说是苏州方向迁走了,他们曾经重修过族谱。
可惜的后人之间几乎不再联系了,老许说:采杨梅的时候他们会回来的。

数百年来,还有多少人会记得马迹山下的小墅12号,来轻轻叩响这扇小门?

许叔微,宇知可,号近泉,生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 ,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人。元按五年(1090年),因父母双亡,再加屡试不举,遂弃儒习医。南宋建炎元年(l127年),真州疾疫大作,许叔微上门为百姓诊治,十活八九。后南渡居常州,又迁太湖马迹山......

11岁时,许叔微在百日之内失去双亲的惨痛经历,当年“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的煎熬使得他日后学成医术,不问贫富一视同仁无偿为世人治病。医道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晚年时候,许叔微来到马山脚下,隐于孤岛,把一生收集和创制的药方写录书中,公诸于世。“余既以救物为心,予而不求其报。则是方也,焉得不与众共之?”
罗兄说在历代中医中,把孙思邈的“大医精神”体现得最好就数许叔微了,以至于他在写许叔微的故事得时候会写得泪流满面。

许叔微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宇,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在其学术思想中较突出的是对脾肾关系的理解,认为肾是一身之根抵,脾胃乃生死之所系,二者之中又当以肾为主,补脾“常须暖补肾气”。这一见解对后世进一步研究脾肾关系和临床座用,很有启发。他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续本事方》10卷(均收入《四库全书》)。著有《伤寒百证歌》5卷、《伤寒发微论》2卷、《伤寒九十论》(合称《许氏伤寒论著三种》)、《治法》、《辨证》、《翼伤寒论》、《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书......
作为一个经方研究治病的后来学子,罗大伦也深受许叔微的医书影响。在他读研期间,曾经有整整一年时间闭门苦读伤寒,终于有一天豁然开朗感悟医道,因病学医的罗大伦说许叔微是他的引路人。

做医史研究的罗大伦酝酿多年之后,在2008年开始撰写古代大医家的故事,每天五千字的速度水银泻地一气呵成。
“我当初是想写给医生们看的”,罗大伦没想到他的书在平民百姓中更受欢迎。

不管将来是谁在看他的书,罗大伦说自己一定要把许叔微的故事推广开,让更多的人知道。

在我看来,许叔微的故事其实也就是他的理想,一个立志追随先贤脚步,济世活人的罗大伦的故事。

我们可能再也找不到更多关于许叔微生活过的痕迹可能永远不知道许叔微的长相。可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睿智的先人,早已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精魂封藏在他的书中,静静等待多年以后的那一声叩门轻响。
那一刻山花烂漫,杨梅飘香。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