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2011-5-26梁晓光老师讲三阴三阳论案例 [打印本页]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1-5-27 06:48
标题: 2011-5-26梁晓光老师讲三阴三阳论案例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阴三阳论案例
在基础理论上,地平老师比较详地讲解了三阴三阳论的起源和运用的方面
三阴三阳能运用到经络、脏腑、运气中,今天我们讲的是经方中三阴三阳的运用,也是刘师书中所说的六纲辨证。
完整的经方辨证包括六纲、五证、卫气营血、病因病机、提纲证、方证、药症辨证。
而六纲就是提到的三阴三阳,它的辨证包括病位、病性、病态三个方面,从这三个方面来确定属于某纲病,太阳表实热、少阴表虚寒、阳明里实热、太阴里虚寒、少阳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偏于热和实)、厥阴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偏于虚寒)
而其中以病性寒热最为关键,寒热判断错用药的寒热性质也错,导致寒者寒之,热者热之导致病情加重,而病性寒热判断对了,最关键的地方不犯错误,治疗都会有些许效果。
而通过病位、病态、病性辨证后确定了某一纲的病,还要根据症状具体细分,比如太阳病有汗出脉浮的表虚中风,有无汗脉紧的表实伤寒,少阴也有伤寒中风及少阴真阳不足的本证。
根据具体症状查找对应的方证,以及是否有某纲的提纲证,以选用处方。
卫气营血上是否有虚损或淤滞及受寒受热的情况,如受寒而淤滞在里有温经汤,在表有当归四逆汤,受热而淤滞在里有阳明淤血证得方证,在表有阳明外证的方证。
继以权衡以药症的增减。最后很重要的是整个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从病人起病的病因开始,如在外受风寒,在里饮食寒热、月经不调所致的失血淤血等,再到整个疾病发展的机理,首先要分析的让自己信服,其次根据经方辨证的要点客观严谨地分析,不能带主观意向。
这样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不然面对疾病的时候会底气不足。谁都有治不好的病,都会遇到难题,关键是要巩固经方辨证基础理论,一步步往前走。
我们来看个病例
某女,老年患者,72岁,心悸5年,
每天自觉心悸,活动、生气时心悸加重伴有胸闷气促,脸色发红,似刚喝过酒,两颧最红
全身的情况是虚弱,无力,出汗 ,腿脚酸痛厉害,一走路就大汗淋漓,不恶寒,四肢不发凉 ,有自汗盗汗,腿脚酸软,严重嗳气 平时容易腹泻,心下痞塞 饮食偏少,时有恶心但不呕吐,无心烦口渴,不欲饮,平素情绪抑郁,易生气。小便颜色正常,没有尿频尿急。舌红 苔略黄干少无津液 ,脉结代细数无力(因转述未区分结、代)。
简要病史:快速型心悸,以前一直胆小,陆续看着病,以服中药为主,去年冬天因为房颤住院,才开始服用西药。
大家简单说说
五味子" ?4 d: ^7 p4 b0 I8 W! O" e
20:57:45
柴桂合剂么
经方—梁晓光20:58:31
先讲辨证,在处方,这个顺序要记住
独活* b6 [3 d3 d0 W( V& ?4 D) M, Q
20:58:45
营血大虚
Anson
+ z8 q& Q9 M" f# `' I# H20:59:28
太陰少陰陽明
经方—梁晓光
( x' q. ], L: B. i7 ?20:59:55
从六纲辨证上讲一下
独活. Y' |" t' {. P, {& L
21:01:01
出汗 有自汗盗汗——阳明
Anson8 [( W6 r' u; N
21:01:03
屬厥阴
Anson
5 M( b: W3 E, U# \21:01:28
五证
独活1 v7 u) W* x2 s. x _ F
21:01:36
严重嗳气 平时容易腹泻,心下痞塞 饮食偏少,时有恶心但不呕吐——太阴
Anson
0 j% \$ s! f4 F, W2 M* W. l1 r* b21:01:47
痞证、饮证
经方—明希
1 p% T' i; {; ?' c X7 F21:01:53
脸色发红——阳明热外越
[小禅师]
# u x5 Z: s4 |5 L% k% F: N: U21:02:27
次病太复杂了,
红枣
& O: {) u3 C! j; |21:02:54
少阴太阴阳明少阳炙甘草汤*桂枝*附子汤*柴胡芍药枳壳散
Anson F/ c, _$ U6 ?* ^/ O1 N: d5 |
21:03:22
苓桂术甘汤、半夏泻心汤加附子
晓辉8 C, `! T0 n$ S" r5 c
21:03:24
柴胡桂枝干姜汤+炙甘草汤+生姜泻心汤。
深蓝; w! L6 o6 f# ]
21:03:36
厥阴,痞症,气卫营血具亏,表虚
经方—梁晓光21:05:49
好,我们一步步来分析
F-16 21:06:13
太阴中风
晓辉21:06:32
厥阴中风
桂枝麻黄汤21:06:37
脸色发红、舌红 苔略黄干少无津液——阳明
不欲饮,平素情绪抑郁,易生气——少阳
腿脚酸软,严重嗳气 平时容易腹泻,心下痞塞 饮食偏少,时有恶心——太阴
腿脚酸痛厉害,一走路就大汗淋漓,不恶寒——太阴中风
舌红 苔略黄干少无津液 ,脉结代细数无力——津液亏
诊断: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津液亏+寒热错杂心下痞
经方—明希21:07:30
五证:痞 烦 滞 饮
六纲:太阳阳明太阴
炙甘草合甘草泻心
经方—梁晓光) E" M) Q2 M1 P
21:08:20
首先我们按照六纲辨证的步骤进行,在病位上,病人的主要症状心悸、胸闷气促、心下痞塞是偏于中上焦的里证,无恶寒发热为代表的外感表证,同时未见位于半表半里少阳厥阴的症状。
道沖" E; S) |" O* E5 X* o, W$ E1 C+ G
21:08:28
太阴阳明屬厥阴
痞滞证
炙甘草汤+半夏厚朴汤(含桂枝去芍汤)
张景xp 21:08:58
六纲辨证阳明太阴 五证痞证
从兼症上看,有自汗盗汗、腿脚酸软肌表和肢体症状,也有腹泻、恶心的里证。
单从病位上,我们只能定疾病的部位,不能直接定六纲中的某一纲,它必须结合病性的寒热和病态的虚实才能最终确定。
病位有表、里、半表里,在表位根据寒热虚实可分为少阴太阳,同理,在里可以分为太阴阳明,在半表里可以分为少阳厥阴;所以病位的确定只是让我们知道这个病位上的一对阴阳病。
比如这个病病位在里,那我们就大致明了,这个病主要是太阴病或者阳明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寒热虚实来定阴阳,这样一来就可以明确是太阴病还是阳明病了。
在病性上,就是确定疾病的寒热性质,寒者属阴病,热者属阳病,寒热夹杂属阴阳合病。
此病中病人心悸、胸闷气促、易腹泻、恶心,无心烦热、口苦、口渴喜饮,无明显的热像,主要是太阴水饮的表现。舌红,质干无津液,苔略黄说明津液亏虚,夹有邪热,提示此病不是单纯的太阴病,结合心下痞塞,嗳气考虑水饮停聚,寒热互结。
从病态虚实上,诸证主要提示虚证,体表自汗盗汗,腿脚酸软提示津液亏虚,心悸结合脉结代细数无力提示营血不足。
者有全身乏力,自汗盗汗,腿脚酸痛的肌表和肢体症状,患者出汗过多,出现体表津液不足,肌肉组织不得濡养出现腿脚酸痛、乏力,卫气固护肌表不利出现自汗;
盗汗是阴精亏虚,晚上睡觉,卫气入阴所致,病人脉数,舌红苔略黄结合这里的盗汗提示有一定的阳明邪热。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数者,喜盗汗也。《血痹虚劳篇>>
我们知道在病位上太阳少阴主表,这里有体表肢体的症状,但能不能归属太阳病或少阴病我们分析一下
太阳和少阴,一个是表实热,一个是表虚寒,从诸证上看病人无外受风寒的外感表证症状,也无四肢冰凉的表寒症状,同时也无少阴本证的但欲寐、心神不安、色白等真阳不足的表现;无太阳少阴的提纲证。
在病性上它不具备少阴的寒,也无外受风寒出现的太阳少阴表证。脉细无力,考虑卫气营血不足,所以它只是单纯的体表津液亏虚,因其定不了病性的寒热,同时也无提纲证症状,不具备少阴太阳病的病因病机,要定位太阳病或者少阴病的依据都是不足,这个只能单独在卫气营血辨证上加以说明。
在卫气营血上,上面分析了卫气营血都亏虚,这里要注意一点的是,病人的脸红以两颧为盛,及病史中提到的房颤,我们要考虑营血有淤滞。
而从西医的角度,房颤因心房失去了正常的有效收缩,由于血流在心房内产生旋涡流动缓慢,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淤血。
所以在卫气营血辨证上属于卫气营血亏虚伴营血淤滞。
在六纲辨证上,病位:里;病性:寒热夹杂;病态:虚。辨为太阴阳明合病。
五证上主要是痞证
提纲证上这里主要是太阴提纲证表现明显。
方证上: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太阴阳明合病 痞证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太阴阳明合病 痞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阳明热伤及津液营血,营血淤滞。
考虑病人情绪抑郁,爱生气,存在气滞,因整体寒像并不重,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四逆散。
年老体虚,加之网诊局限,嘱其生地和麦冬用30,半夏20,黄连5,其他的药10克。 三剂后患者病情无明显变化,再予三剂后心悸明显减少,心下痞塞明显减轻,舌较前润,脉仍细。嘱其上方加合欢皮四剂。四剂后心悸较前继续减少,腿酸明显减轻,心下痞已出,心情较前大为好转。上方继予七剂巩固,病情稳定。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作者: 伤寒学者 时间: 2011-5-27 16:19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讲授和楼主的整理。
作者: 我爱小猪 时间: 2011-5-27 17:23
学习中,谢谢分享!
作者: guodaifu 时间: 2011-5-27 20:05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讲授和楼主的整理。
作者: 伯阳 时间: 2011-5-27 21:26
听课后再看一遍,收获!
作者: 张善载 时间: 2011-5-27 23:02
有事没听课,现在看有点乱,不过来时辩证的思路还是记住啦
作者: 平常 时间: 2011-5-27 23:12
好东西要收藏,谢谢老师和学长
作者: 采桑子 时间: 2011-5-27 23:45
学习了,谢谢老师的讲授和楼主的整理。
作者: mac100 时间: 2011-5-29 00:39
讲解得真好!谢谢!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1-5-30 17:23
谢谢老师的讲授和楼主的整理。
作者: 非中医 时间: 2011-5-31 19:34
谢谢,那天不在,很遗憾,谢谢楼主的整理
作者: 经方至尊 时间: 2011-6-1 20:44
谢谢楼主的整理,再次复习
作者: wabc 时间: 2011-6-2 02:48
谢谢分享
作者: 一品堂主 时间: 2011-6-29 20:34
再看几遍,收获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1-7-7 19:41
学习中,谢谢分享
作者: 经方传人 时间: 2011-7-7 21:10
讲的太好了!思路清楚明白。太感谢了!
作者: 信达 时间: 2012-1-17 14:12
感谢了!
作者: HGSA667788 时间: 2012-1-18 21:55
学习中,谢谢分享
作者: 经方者 时间: 2012-3-8 16:14
学习了
作者: 初学岐黄 时间: 2013-8-24 19:24
学习了,谢谢
作者: cunfu 时间: 2014-1-25 16:23
学习了
作者: hillning 时间: 2014-5-12 14:41
学习了
作者: 经者方也 时间: 2014-5-24 17:30
谢谢分享
作者: 金星淼 时间: 2014-6-27 21:27
学习中,分享。
作者: hzyyf251 时间: 2015-11-15 20:08
顿开茅塞,谢谢!
作者: wangjizhi 时间: 2017-6-27 14:50
谢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于宏奎 时间: 2019-2-7 21:46
六纲五证合一,表里上下兼顾。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