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ZT) 氣功與中醫--氣與經絡的探討 [打印本页]

作者: zbrucechan    时间: 2011-2-16 22:34
标题: (ZT) 氣功與中醫--氣與經絡的探討
中國人對「氣」的概念非常模糊,或者說,氣可以指稱很多東西。例如,呼吸的氣、肺氣、腎氣、元氣、真炁、陽氣、神氣、精氣、邪氣、病氣、浩氣…等等。雖然如此,我們在不同的領域卻可以理解不同的氣的用法。氣功所講的氣,通常是指稱那些摸不到、捉不著的內在傳導感覺,及那些體內變化的來源。我們打坐時,縱使我們無法拿出証據去証實氣的存在,但我們卻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它在游走,而且,這個感覺是非常真實的。這些經過鍛鍊的氣,與中醫經絡所論之氣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內丹之「氣」
                                道教養生理論以人生三寶為基礎。人生三實是「精、氣、神」。簡單來說,精是人生的生命與精力的根源,氣是人與萬物生化之本,神是人生命活動的主帥。精、氣、神三者是相提並論的——精滿則氣旺,氣旺則神足——精滿、氣旺、神足,則精力充沛,身體強健。氣功就是對生命作出整復甚至再造的工程。它利用調息、意守等方法,或配合一定的動作(動功),藉以恢復、喚醒、增進人體中氣的活力,從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有病醫病,無病保健,進而延年益壽。
                                內丹所煉就的氣,稱為「真炁」,是無形之氣。這種真炁,是生命最本源的元氣;本來,我們後天的生命不斷耗損我們先天的元氣,經過內丹修煉,我們可以返本還原,再度提升元氣。我們呼吸之氣是有形之氣,元氣及煉就之真炁是無形之氣。無形之氣必須在有形之氣裡提取出來。
                                最早有關氣功的文獻可能是戰國的〈行氣玉佩銘〉:「行氣:吞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畿樁在上,地畿樁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臟腑的「氣」
                                人的生命,是一種氣化過程。具體的說,空氣入肺、飲食入胃,都要經過「氣化」過程才能為機體所吸收,轉變為組成機體本身的物質和推動機體生命活動的能量;機體中產生的廢物,也同樣要經過「氣化」過程,才能排泄出來。小便的通利,有賴泌尿系統正常的氣化,否則便出現小便不利的病態。又如水谷精微的運化,血液流行的統攝等,都有賴脾臟健全的氣化作用。如果脾運化失調,身體便會出現食慾不振,肌肉消瘦,身倦體弱,面肢浮腫等病理現象。
                                人的氣化作用,重要的區間是「命門」。明趙獻可云「命門為十二經之主,腎無此則無以作強,而伎巧不出矣,膀脫無此則三焦之氣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無此則不能蒸腐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膽無此則將軍無決斷,而謀慮不出矣;大小腸無此則變化不行,而二便閉矣;心無此則神明昏,而萬事不能應矣,此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矣。」
                                《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能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經絡起源
                                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靈魂。它的起源很早,僅就流傳於世的文獻來說,最早就是戰國時期的《十一脈灸經圖》和《黃帝內經》,其後晉代有《針灸甲乙經》,宋代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元代有《十四經發揮》及明代的《針灸大成》等。
                                經絡氣路
                                經絡指一條由「氣」行走的路線。這條「氣路」,既不是神經、又不是血管,但當病人在這條路上的穴位扎針,氣便因針刺的刺激而在病人體內運行。病人會出現酸、脹、麻、痺、熱、凉、痛感。對於這些現象,中醫稱之為「得氣感」,或「循經感傳」。人體的經絡主要有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經絡和神經的關係
                               
                                1. 神經傳導的速度快,每秒鐘最快可以有100米。經絡傳導的速度慢,每秒鐘只有數厘米至十數厘米。
                                2. 經絡既非神經、又非血管,而是與神經、血管、淋巴管和結締組織以及一些感受器密切相關的特殊通道。
                                3. 經絡和神經所行走的路線不一樣。例如,當我們在足三里穴扎針,經絡的傳導可以沿胃經直達第二趾,也可以直對膝關節向上傳導;神經的傳導只會向下。
                                4. 經絡和神經又有密切的關係,例如針刺合谷穴,感傳到達臉部的時候,人會感覺到臉上發熱,有時候還可以看到臉紅、汗出、淚流等現象,這些現象都是針刺以後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發生變化的效果。針刺足三里穴,腸鳴音增加;針刺陽陵泉穴,膽汁分泌增加,膽囊收縮力增強;針刺內關穴,心率會減慢等等。這些效應也是針刺以後引起內臟神經功能發生改變的結果。另外,經絡的感傳愈强、得氣感愈明顯,則治病的療效便愈高。
                                氣行營衛
                                所謂「營氣」,是氣行體內,滋養五臟六腑。所謂「衛氣」,是氣行淺表,抵禦外邪。經絡讓氣運走全身、接合內外、循環不息、相互轉化、暢通無阻,從而使身體健康。若經絡上的氣受阻,則各種疾病都有可能發生。所以,疾病的形成及其醫治,都與「氣」有關。
                                氣逆:氣喘是肺氣上逆的結果。打嗝、干嘔、噁心嘔吐是胃氣上逆的結果。當人生氣,突然昏倒,四肢厥逆,口噤眼開時,就是肝氣逆亂的氣厥現象。
                                  氣滯:鼻塞是肺衛氣滯。腸胃氣滯會引致胃滿悶脹,便秘不通。肢體氣滯會局部麻木腫痛,癱瘓不仁。
                                  氣鬱:情志不遂會引致肝氣鬱結,氣機調節功能失常,而出現內氣走竄的現象。
                                氣虛:容易感冒,稍動則汗流,汗出後疲倦、氣短、身倦懶言、面色晃白、苔薄白、脈緩滑無力等,都是表虛,即衛氣虛弱的症候。子宮下垂、胃下垂是氣虛下陷。月經量大不止,或點滴不停,又帶有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都屬氣虛不攝血的範疇。
                                周天氣運
                                天地之氣是周行不殆的。輕清陽氣上升,重濁陰液下降,成就四時、二十四氣等各種氣候的變化。這個周天氣液運化情況也出現於人體小宇宙當中,人體以心比天、以腎比地。腎氣上升,心液下降。但人不能與天地長久,因為人有欲。人會不斷耗損後天之氣及先天元氣,故人未能盡其天年即逝。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年周天:坤為地、乾為天,天地之間,上下相距八萬四千里。坤索乾之陽爻而得坎,其陽負陰而上升;乾索坤之陰爻而得離,其陰抱陽而下降。上升之陽氣自冬至始,走180日到天,是謂夏至;其時陽極陰生,陰液下降,走180日到地。共360日復走一圈,一升一降行於道,天地得以長久。
                                月周天:月旦之後,六中起九,月魄受陽氣而生魂,日走七十里,十五日共180時,魄中魂進八百四十里而月望。月望之後,九中起六。魂中魄進七十里。凡十五日,計一百八十時,魂中魄進八百四十里。魄中魂半為上弦初八,魂中魄半為下弦廿三。魄中生陽,九不對六,故三日後月始生光。魂中生陰,六不盡九,故餘光三日後方滅。
                                日周天:十二時為一周。子時陽氣始出,午時陽氣正旺。子至卯,阳氣難升,過卯而入陽位,故得位而趨旺。午時陽極生陰,午至酉,阳氣漸弱,阳氣過酉而入陰區,故失位而易消散。再到子時一陽復升。
                                氣行經絡
                               
地支












十二經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時間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者,謂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經有十二: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已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餘兩經,三焦、包絡也。三焦乃陽氣之父,包絡乃陰血之母,此二經雖寄於壬癸,亦分派於十干,每經之中,有井、滎、俞、經、合,以配金、水、木、火、土,是故陰井木而陽井金。
                                三關與三丹田之間的氣路
                                所謂三關,其實是第一關腰椎第二節下(L2);第二關胸椎第五節下(T5);第三關頸椎第三節下(C3)。第一關是命門穴,是腎氣之所從出,正當兩腎俞及兩腎臟之間,滿佈腰神經、腰動脈和棘間靜脈叢。腎上腺正位於兩腎之上部。第二關是神道穴,前面是心,是心氣之所從出,有第五肋間動脈、棘間皮下靜脈叢及神經。第三關是頸部重要部位,上有啞門、風府兩穴。此關下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影響著四肢的活動能力。當氣過第三關,即「三關一撞」便直入泥丸宮上丹田,正是腦下垂體所在之處。垂體體積很小,重約半克,懸放下丘腦,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可分泌多種激素,從而影響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此三關巧妙地組合起來,與內分泌系统發生關係;而且,腰椎第二節所對應的是腎臟,胸椎第五節所對應的是心臟,頸椎第三節所對應的是腦下延髓、與腦下垂體交接。「龍虎交媾」是心液合腎氣,由肘後飛金晶入腦串連三關的傳導作用,再通過咽津的動作使上丹田的訊息下傳至下丹田,叫做「採藥」,可以延年並補虧。其實,這個「咽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垂體所分泌的激素通過咽津及陰液下降的動作與腎上腺聯繫,從而調節或再刺激人體所需的腺素。這便是「還丹」發生後所帶來的一系列生理改變。
                                內丹在泥丸宮的修煉,是陽神到了決定性的時刻,形質將出現突破性的變化。很奇怪,三丹田在內丹學的運用,似乎與現代醫學內分泌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個上丹田泥丸宮,在人體解剖來說,就是那顆小小的腦下丘,這個區間當受到刺激,便有可能改變整個生理狀態。因為,當腦下丘接收到任何外來訊息或刺激,便會釋出電子和化學物到垂體,垂體因此而分泌出皮促素(ACTH,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賀爾蒙,送到腎上腺,再刺激腺素發出超過三十種化學物,其中一種化合物就是皮質腦醇素。這種皮質腦醇素用處多,其一是進入白血球,增加白血球數目,改變白血球的功能,對免疫系統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皮質腦醇素是抵抗惡疾的重要化合物,例如,它可以減輕關節炎的痛楚。值得留意的是,當我們打坐煉氣,軀體是處於入定的鬆馳狀態;精神狀態獲得鬆馳的後果,便是免疫力的提升。免疫力提升的整個改變,簡單地說,就是源於上丹田所謂泥丸宮的腦下丘位置發生化學反應,經過訊息傅遞,在下丹田位置的腎上腺便釋出幾十種化學物,人體的生理改造便從此開始,所謂「血化為膏體似銀」,就是這組複雜的化學反應造成的。
                               
                                〈完〉
                                本文作者:袁康就博士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1-2-17 18:38
转帖的吧?这样的全无根据的谬论,今后不要再接触····
作者: zbrucechan    时间: 2011-2-18 21:40
是转贴的, 原来以为可能对各同学有帮助, 是自己的功力不到家, 不太懂得分辨好的与差的, 谢谢老师的教导, 我对这些以后不要再接触了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1-2-19 03:55
传统所谓的气功,其实就是“炼气”,为闭气法。练久了,可以出现所谓的胎息,从而强身健体。
而所谓的内功、内丹术,其实已经走偏,练久了容易走火入魔。真正的内功,就是禅观而已,不可参杂任何杂念,元气和神通本来就在,不需要练它,要练的是消除杂念,才能恢复本能。
作者: zbrucechan    时间: 2011-2-20 01:25
谢谢老师
作者: 理烈火    时间: 2011-2-23 12:53
气功或内丹,都是讲气,但这个气与中医所讲的“气”不同,一个最明显的区别是功夫练出来的气可达到控制自如。但如果你说能把某脏之气控制自如,那是入偏了,出笑话!气功或内丹与经络无关,不懂经络照样练出功夫。气的神秘是人自已想出来的!但练却是很简单。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