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山东教育厅回应三字经禁令质疑:糟粕误导价值观
[打印本页]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10-12-31 08:51
标题:
转:山东教育厅回应三字经禁令质疑:糟粕误导价值观
山东省教育厅29日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
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全社会热议。
【现状】
不少学校摸索着前行
如何取舍不知所措
济南市各中小学都在应要求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至于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都没有个明确要求。因此,很多学校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方式。
济南市育贤小学张立校长告诉记者,考虑到小学阶段孩子时间比较多,就从传统文化角度,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特点逐渐接触文言文,比如低年级从识字角度学习《三字经》、《弟子规》这种朗朗上口、内容浅显的古文,到了高年级逐步添加小古文、诗词,初高中阶段的经典文言文等,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学校都像育贤小学一样在摸索着前行。有的学校要求学生读四书五经,有的甚至把整个校园都搞的一股“国学味”。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小学的经典诵读都是由语文老师代课。“有的能讲明白,碰到很生僻的词,讲了孩子们也不懂,干脆就不讲了。”有老师告诉记者。
经典诵读正搞得轰轰烈烈,现在又突然要“去其糟粕”,哪些算“糟粕”呢?一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他翻遍《弟子规》,认为其中算得上糟粕的也只有“父母责,须顺承”。但这句话到底算不算糟粕呢?他也说不清楚。
【
质疑】
何谓“糟粕”?怎样甄别?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了好多年了,但何谓“精华”?何谓“糟粕”?从事教育工作的何女士本身爱好诵读经典,每个暑假也会带着孩子去参加经典诵读班。何女士说,早上看了报纸后,她翻阅了《三字经》和《弟子规》,不知道这里面哪句才算“糟粕”。“要‘去其糟粕’,应该先把‘糟粕’圈出来,让大家知道哪里是‘糟粕’。”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多年来致力于推广“经典诵读”活动的颜炳罡教授告诉记者,现在不仅山东,全国中小学都在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是很有意义的事。随着经济文化的崛起,出现这种现象是必然的。颜炳罡说,在全球化视野下必须问“我是谁”,“我是谁”正是一种民族性,就体现在文化传统,也就是古圣先贤留下的经典中。“但有时候精华和糟粕是密不可分的。”颜炳罡说,要充分相信老师的辨别力,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去引导。颜炳罡说,他接触过一些中小学老师,对国学都有着清晰的理解。
【正方】
应让孩子
自选经典读物
对于山东的做法,一位天津网友表示赞成。他认为,《三字经》、《弟子规》他都读过,虽说是道德上的东西,教你怎么“做人”,但里面的价值观相对扭曲,里面没有多少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还拿传统文化当大棒的话很明显已过时了,但要禁止的话还不至于,应该把国外的中小学读物和所谓传统文化的精华全摊开让孩子们自己挑选。
一深圳网友也投了赞成票。他认为,传统文化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大部分都是糟粕,愚民思想,完全和社会脱节,书本上的知识根本解释不了现在的社会现象,于是就用传统文化去解释,这样培养出来的下一代就是社会进步的阻力。
【反方】
不能断章取义
孩子大了自有甄别
有网友表示,既是诵读经典,就应全文通读,而不应任由孩子断章取义。
这名网友说,他身边一个父母离异家庭的5岁小孩熟读四书五经,这个小孩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这样解释的:“妈妈,爸爸不要我们了,是不是因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网友说,单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一句话,称不上是多大的糟粕,或许它是孔子对家务事的一句牢骚话,离开了原有语境,却被一个五岁的小孩理解成那样。
网友董女士也表示,她的孩子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报经典诵读班,《三字经》、《弟子规》张口就来。
“有些东西他现在不明白不要紧,长大了有了一定的阅历回头再读时,自会有甄别。”董女士说。
【支招】
请专家论证是个不错的办法
济南市最早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大明湖路小学校长、现甸柳一小校长杨兴勇告诉记者,当初他在大明湖路小学推行国学经典诵读时,所选用的教材请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相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当时主要是考虑选择各家都有其精华的部分,怎样选取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著作。”杨兴勇说。
“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不值得提倡。经典就是认可度更高一些。从历史发展来看,大家都很认可的,像四书五经,更能够经得起历史推敲。”杨兴勇表示,经典诵读还必须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现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科技发展肯定比古代发达,因此经典如何结合实际非常重要。
另外就是经典诵读要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同时又不能仅仅是未来背诵,要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使小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够联系到现实生活。
“有的东西要以背诵为形式,背诵多了,有了积淀,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自己会解读。当遇到事情之后,能够更理性地结合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来理解经典,而不要盲目。”
【部门回应】
省教育厅解释新规背景
甄别不够误导
孩子价值观
至于为何要发这样一个通知,省教育厅有关人士透露说,的确是有的学校在推广过程中做得有些过。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
省教育厅表示,“要将那些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体现正确理想信念和民族自尊自信、体现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文化典籍推荐给学生。”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省教育厅还要求各地不得任意扩大学校课程开设范围,对规划建设较好的优秀学校课程可以宣传推广,但不得在区域内统一开设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不得编写教材。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10-12-31 08:51
新京报评论: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三字经》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山东省教育厅近日要求各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内容的管理,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近年来,传统文化出现了微弱的复苏迹象,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有家长、老师让孩子读经,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从教育内容多样化、中国文化重建这两个角度,这些努力都是可取的。
这时候,山东省教育厅却开始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人们的努力进行限制。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对于这样的事业,我有两个疑问:谁有能力来“取”和“去”?
法官之所以有能力判断案件双方的是非曲直,是因为他站在当事人之外。一个人或机构宣称自己能够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一定意味着,他相信自己可以站在传统之外,不,应该说是在传统之上。自己高于传统,自己不受传统束缚。其实,这两者紧密相关,总之,自己跟传统无关,因而完全可以对传统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进行理性的权衡、判断。
第二个疑问是:即便这世间真有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具有这个取、去的能力,那么,他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取、去?他当然说,会按照正确的标准。问题是,他心目中的正确标准果然就是正确的标准吗?对他来说正确的标准,对于别人来说就是正确的吗?显然未必。毕竟,对于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看法。假如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相信自己是按照正确的标准选择的,那他必然假定了,他就是正确,他就是这个世界的标准。
揆之于历史,在人们可记忆的岁月中,对于传统,似乎都是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很显然,采取这一原则的主事者相信,历史已经终结了,传统已经死亡了。因而,自己已站在传统之外、传统之上,可以像观赏博物馆中的展品一样,挑挑拣拣。
而他挑拣的标准,其实不过是自己的标准。这个时候,也无所谓标准了,因为,他不在传统之中,也就根本没有价值可言。他的唯一价值就是自身当下的需要。自身需要某个东西,就是精华,不需要的东西当然就是糟粕。
由操着这样的标准的人一路挑挑拣拣下来,最后,传统几乎都被糟粕了一遍,奄奄一息了。这就是看上去无比正确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实际效果。归根到底,这一原则背后隐含着理性的致命自负和权力的致命自负。
其实,《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当然,这样的精华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自负地遴选、确定、告诉世人的。他们是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由无数父母、孩子、老师自发地选择出来的。
没有比这个漫长时间过程中的自发选择更明智的了。从时间选择出来的这些蒙学教材中间挑拣精华、糟粕的人,等于宣称自己比曾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二三十亿人更聪明。今天,还会有人相信,给《三字经》下禁令的是这样的人吗?(秋风 学者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