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载伤寒论中附子用量有多大?
[打印本页]
作者:
甘草堂
时间:
2010-11-18 19:16
标题:
转载伤寒论中附子用量有多大?
在历代中医名家当中,汉代名医张仲景是善于使用附子入药的,范围广,用量大,后代医家望之莫及,而附子有毒,很多人不敢用,用量也少,但是量少则达不到治病的效果。用于救急,更是难以奏效。
1.1
附子用量
仲景是古代医家中最善用附子者,《伤寒论》
113
方,其中
20
方用附子。李可认为,考《伤寒论》四逆汤的原方,生附子
1
枚,约合今之
20
克
(
附子大者为
20
~
30
克
)
,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是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四逆汤类方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
40
~
60
克
(
附子大者为
60
~
90
克
)
,而历代用四逆汤仅是原方的
1/6
~
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3
、
404
页
)
。四逆汤原方在用法中指出,强人大附子
1
枚
;
而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附子均为大者
1
枚,相当于制附子
60
~
90
克,这是经方用药的本来面目。
1.2
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经笔者初步统计,伤寒之附子剂
19
方
(
除乌梅丸
)
,其汤剂中药剂量按经方基础有效量
(
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
)
计算,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6
,为通脉四逆汤
;
最高者为
1:26
,为麻黄附子细辛汤
;
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10
。其次是煎煮时间:笔者考四逆汤类方用于救急,所用的应为鲜附子
(
如生地瓜
)
,这既容易浸泡,又易煎煮,故加水少,恒为
600
毫升,文火煎煮半小时左右
(
煎取
220
毫升,分
2
次服
);
其它制附子剂,加水
1200
~
1600
毫升,文火久煎,煎煮
1
个半小时左右。而比较特殊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因麻黄先煎去沫,故加水较多,为
2000
毫升,煎煮时间
2
小时左右。最后是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
1
次,煮取
200
~
600
毫升左右,每次服
110
~
200
毫升
;
其顿服者
1
方,为干姜附子汤
;
分
2
次服者
6
方,为四逆汤类方
;
分
3
次服者
10
方,为附子汤等
;
分
4
次服者
1
方,为真武汤。
2
李可附子用量煎服法
李可创制的破格救心汤,其附子用量为
30
~
100
~
200
克,已突破了经方的剂量,故其对附子又增加了
3
条安全措施:
①
配伍:凡用附子超过
30
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
60
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
;
②
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
1500
毫升,文火煮取
500
毫升,日分
2
~
3
次服,煎煮时间
1
个半小时左右
;
③
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
(70
页
)
。以上
3
条只是原则性的,具体作法如下:
2.1
附子用量
李可之全书附子案
70
余则,根据病证的轻重而选择不同的剂量。
笔者注意到,对于格阳、戴阳证,李氏恒用附子
30
克,如阴盛格阳案
(187
页
)
、肺心病戴阳案
(23
页
)
。附子用平剂
30
克者
33
例,占总数的
47.1%
。
④
甚者亡阳、心衰重症,附子为中剂
45
~
90
克:李氏认为,凡亡阳竭阴之格局已成、重症心衰,急投破格救心汤中剂
(6
页
)
。如脉管炎合并心肌下壁梗塞案之附子为
60
克
(64
页
)
。附子用中剂者
2
例,占总数的
2.9%
。
⑤
危者垂死心衰,附子为大剂
100
~
200
克:李氏认为,破格救心汤用大剂,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凡内外妇儿各科危急重症,导致心衰休克,现代医院已下发病危通知的垂死病人,以及中医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只要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大剂,可
1
小时起死回生,
3
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5
页
)
。如无脉垂死案,破格重用附子
150
克,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终于
1
小时后起死回生
(3
页
)
。附子用大剂者
11
例,占总数的
15.7%
。
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之附子用量,是很严格的。他对附子应用,分为阳虚、阳衰、格阳、亡阳、垂死之
5
个等级
(6
、
372
页
)
。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附子证最系统的辨证,应当引起中医界的重视。其中附子用平剂
(30
克
)
、中剂
(45
~
90
克
)
,是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治格阳、亡阳证之附子用量基本吻合的。至于附子用大剂,那是用于古代之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即现代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垂死病人,是对前人和现代医学的突破。只有这样客观地分析其附子用量,用于哪些新领域去解决世界性医学难题,最后也就
“
见怪
”
不怪了。
2.2
附子煎服法
首先是药与水之比例:附子
30
克者
5
例,恒加水
1500
毫升,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3.5
,如休息痢案
(149
页
);
最高者为
1:12
,如足心发热案
(236
页
);
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7
。附子
60
~
200
克者,加水
2000
毫升者
5
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2.3
,如肺间质纤维化案
(32
页
);
最高者为
1:3.5
,如肺间质纤维化案
(29
页
);
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3.1
。附子
90
~
200
克,加水
2500
毫升者
3
例,药与水之比例最低者为
1
:
2.5
,如布鲁氏杆菌病急性心衰案
(11
页
);
最高者
1:3.5
,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
(65
页
);
其药与水之比例平均值为
1:3.1
。其次是煎煮时间:用于慢性心衰,附子
30
克加水
1500
毫升者,煎煮时间
1
个半小时左右
;
附子
60
~
200
克加水
2000
毫升者,煎煮时间
2
小时左右
;
附子
90
~
200
克加水
2500
毫升者,煎煮时间
3
小时左右。用于垂死心衰,附子用大剂则加开水
1500
毫升,武火急煎,煮沸
1
刻钟后,随煎随灌。最后是附子的煎服法:附子剂均煎煮
1
次
;
用于慢性心衰,文火煮取
500
毫升左右,日分
2
~
3
次服
;
用于垂死心衰,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昼夜连进。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0-11-19 08:36
这贴以前看过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