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对伤寒论的一点认识 [打印本页]

作者: 甘草堂    时间: 2010-11-12 21:06
标题: 对伤寒论的一点认识
   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是疾病症状的反应,是把症状用八纲分类所归纳的六种证候。《伤寒论》的半表半里概念衍生于八纲。正是由于张仲景于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病位由二变为三,才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从字面而言,“六经”给人一个只是经脉致病的印象,加之后世用脏腑经络解释《伤寒论》,并不能全面反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究其实质,还是“三阴三阳”辨证较能贴近仲景本意。
   《内经》的三阴三阳位序并不是指病位的浅深,而是指经络的传变。《伤寒论》三阴三阳的位序是由古人总结经方的过程决定的,体现了经方发展的历史。《伤寒论》创立了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至今对其本质的研究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结合笔者对经方、六经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位序的理解,谈谈对经方发展史的认识。
经方的理论主要为八纲辨证
伤寒论》属经方体系,经方理论主要为八纲辨证。《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是说经方理论的形成,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常见病反映出的症状不同,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以药物的寒热温凉不同,来治疗人体不同部位的寒热虚实证候,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一些考证资料已明确了经方发展史,在神农时代,即以八纲为理论,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用对应的药物治疗,先是积累了单味药治病即单方方证的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后来渐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2味、3味药,甚至更多的药物组成复方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治疗什么证,即复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是《汤液经法》。发展至汉代,对病位概念进一步细化,即“量疾病之浅深”,由表、里增加了半表半里概念,因而产生了完善的六经辨证理论,其代表著作是《伤寒论》。
后世因不能正本清源,误于王叔和在《伤寒论》序中加入了“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内容,故认为中医的理论都来自《内经》,以至于认为中医治病都要依据经络脏腑、五运六气,甚至提出“不明经络脏腑,动手便错”来对待经方。对此,徐灵胎以专论批判,明确指出:“治病不必分经络脏腑”。实际明确了经方不同于《内经》的理论体系,即不是用经络脏腑、五行运气来辨证,而是用八纲理论。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0-11-13 09:03
经方的理论主要为六纲辨证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0-11-13 18:58
   《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是疾病症状的反应,是把症状用八纲分类所归纳的六种证候。《伤寒论》的半表半里概念衍生于八纲。正是由于张仲景于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病位由二变为三,才形 ...
甘草堂 发表于 2010-11-12 21:06



以上,是谁的经验?联想丰富,先入为主?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10-11-13 19:14
张仲景于八纲辨证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
仲景和八纲谁先生出来的。。。。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10-11-13 19:18
《伤寒论》属经方体系,经方理论主要为八纲辨证。
既然有了八纲辨证,那用六纲干什么。。。。 直接用八纲不就行了吗。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10-11-13 19:20
八纲辨证在说什么,六纲辨证在说什么。先搞清基本概念再说话。。。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