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帖]“脑”想还是“心”想--让你明白意识的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07-9-15 16:58
标题:
[转帖]“脑”想还是“心”想--让你明白意识的秘密
作者:
李源
时间:
2007-3-15 11:40
标题:
转帖]““脑”想还是“心”想--让你明白意识的秘密
转帖]““脑”想还是“心”想--让你明白意识的秘密
对现代人来说,一提起意识,都认为是大脑产生的。但如果这里我向大家宣布大脑根本就不会想,大家会怎么想呢?其实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传统医学一直认为思维是由“心”产生的,“心主神志”。正是因为如此,汉字中凡和思维有关的字大多都和“心”字联系在一起,如思想、考虑等等。到底人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呢?心脏和大脑在这里都起一些什么作用呢?
在我们一生中的每一时刻,无论是触摸、奔跑、攀登或说话,我们都在不断地运用视觉、听觉和嗅觉。生物的存在即是与外部世界不断进行的一种对话。在这过程中,大脑至关重要,它处理和协调经由感觉蜂拥而来的信息,脑的输出则表现为整体的运动。但所有这些过程是怎样完成的呢?
大脑的位置在人体是高高在上的,使人经常感觉到大脑的活动主宰着人体的一切。的确,大脑是人体信息处理的中心,它每一个意识的产生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活动,使整体按照一个统一的步调进行运动。但我们不能忘记的是,无论大脑怎么重要,它终究还只是整体的一部分,它的变化决不可能凌驾在整体之上。如果没有整体的支持,没有神经网络和它的连接,孤立的大脑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
人体的神经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是自主神经系统。顾名思义,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受着大脑活动的支配,而自主神经系统则不那么“听话”了,尽管它也附合着大脑的活动,但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这种现象显然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大脑在人体中并不是绝对的中心。不过,从系统产生的规律来看,每一个系统都有一个中心,中心的稳定存在是这个系统秩序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因为没有中心,没有中心要素按照整体意志对各个组成要素的优胜劣汰,系统的秩序就不存在了。但人体的真正中心在哪里呢?
其实,早在几个世纪以前,中国的医学家们就认识到,人体的中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脑,而是以心脏为主的脏腑系统,大脑的变化是受控于以脏腑系统为中心的整体的。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医学家们才得出了“心主神志”的观点,而且依据其它脏腑对心脏活动的影响提出了其它脏腑都影响着人的精神活动的观点。如“肝藏血,血含魂”,“脾藏营,营含意”,“心藏脉,脉含神”,“肺藏气,气含魄”,“肾藏精,精含志”。这显然体现了中医学独特的人体观――身心是有机的统一体。
人体的脏腑是由经络系统连接在一起的,这里的经络不仅包括神经血管,而且包括十四经脉等微循环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开放性不同,围绕脏腑的经络系统是闭合的,人体各个部分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能量主要是通过这个系统有序地释放出来的。如果中枢神经断了的话,人体还能生存,但如果人体心脏停止跳动的话,人的生存就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古人称脏腑系统为人体的中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自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脏腑系统的变化信息会由这个神经通路传向大脑,大脑中任何意识的产生也都会通过这个通路影响到脏腑系统。不过,与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的与相应器官一一对应的信息不同,从这个通路传向大脑的信息反映的并不是单一脏器的运动状态,而是整个脏腑系统的信息,反过来,大脑中每一个意识的产生影响的也不是单一的脏器的运动,而是所有的脏腑同步运动。正是这个原因,整体才会在同一意识的支配下步调一致地进行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它有点象一棵树,中心就是大脑,它的主干就是脊髓,它的枝就是连续各感觉和动作部位的神经。大脑是人体信息处理的中心,大量的信息就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并在这里处理后再通过这些网络传达到全身各处,从而使整体协调一致地运动。在感觉上,大脑似乎是通过定性的生物电信号来处理信息的,但神经生物学家精心的观察证实,在所有神经细胞中的信号是一样的,我们根本分辨不出这个信息是来自动物神经的还是人体神经的,也分辨不出这个信息是来自哪个具体的部位。原来,生物信息主要是通过同一种媒介——连续的水环境进行传递的,这里,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的链上的周期递进是信息传递的基础,而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是它的表现形式。有了这些离子体积的周期变化,无机离子就会周期性地在细胞内外流动,神经冲动就是这些离子内外通透的结果。显然,从神经冲动产生的机理来看,在神经中传递的各种信息只有量上的区别,不存在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与此对应,大脑也只可能从量上来辨别信息,而不论这个信息是来自内在的各组织器官,还是外在的各种感官,只要单位时间内作用量相等,大脑的反应是一样的。
大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这是大脑各区域对相应的信息所作的一种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先天具有的一种本能,如眨眼、吸吮、呕吐等;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本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人们按交通指挥信号行动,按铃声或号声作息等。无疑,反射活动对人体维持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延续后代是必需的。但如果用它来解释人体的意识活动则无能为力了。因为这种活动所对应的只是一种局部的活动,而意识所对应的却是步调一致的整体活动。
在已有的有关脑工作的理论中,反射理论曾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它至今仍是说明脑工作原理的经典理论,特别是在巴甫洛夫发展出条件反射理论的时候,它一度为人们彻底揭示意识之谜带来巨大的希望。但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反射理论在说明脑机能上的局限性。不过,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脑科学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之后,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意识并不是某个区域独立的活动,相反,它所表现的是大脑整体的一种活动,是全身的一种统一的活动。
从系统理论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整体的活动都是以某一个要素被优选出来成为中心,并由这个中心通过其它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将整体的意志强加在其它要素身上产生的。同理,大脑自身是不会自行处理信息的,意识的产生与大脑中众多信息的竞争有关,因为只有这种竞争才能使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被优选出来,从而使其它信息与这个主导信息同步运动,意识就是这种主导信息强加到全身所出现的一种整体性的物质活动。
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证明,各种感觉信息到达大脑皮层时,首先进入其相应的初级感觉皮层区,然后扩散到邻近的感觉联合皮层区,各个感觉联合皮层区都发出神经纤维到达额叶联合皮层。这种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很明显地提示我们,这里就是众多信息优胜劣汰的场所。当某一个信息被优选出来以后,这个信息就得到了整体能量的支持,从而有能力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振动,当这些经过调制的信息沿联合皮层回到原发点,并经过神经系统传向全身的时候,整体便出现了围绕同一目标的行动,意识就是这种整体活动的一种体现。由于不断有不同的信息被优选出来,因此意识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在表象上,大脑是高高在上的,由此来推测是它来主宰整体的活动是许多人理所当然的想法。但在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局部是可以凌驾在整体之上的,大脑也是同样,它的活动是从属于整体的,而不可能象普通人想像的那样可以自主地思想。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脑中信息处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化学过程,即血液中的氧与信息传递中的自由氢质子之间的化合反应,单位时间内供氧量的多少决定着哪一个信息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被优选出来,因此,大脑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按照整体意志对大量信息优胜劣汰的结果,这里体现整体意志的就是心脏单位时间内的供氧量,或者说是以心脏为中心、以自主神经系统为主导的整体功能状态。因此,古人所言的“心主神志”是有一定道理的。 西方科学对心脏的认识是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被认为是泵血的机器。然而,心脏为什么能持续不断地搏动,这种搏动的频率与什么有关,却一直是现代科学的难题。勿容置疑,心脏的搏动是需要很大能量的,传统上人们一直把这种能量的来源归于饮食和呼吸。事实上,这种观念是不完备的,因为你只要认识到外在世界的规律性变化,以及人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体很大一部分能量是来自各个局部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这种能量是通过围绕脏腑系统的经络循环流动的,脏腑系统是人体所有活动的中心,而心脏又是脏腑系统的中心,所以,它的周期运动体现着整体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 现在,已经有不少试验可以证实,大脑中的某一个意识的产生确实和心脏的跳动有关。如气功态下心电活动和脑电活动有着同步的变化。但需要指出的是,意识的产生虽然与心脏活动有着特殊的对应性,但这并不是说意识就是由心脏产生的,心脏本身并不会“想”,但它的活动却体现了整体的功能状态,意识就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明白了意识产生的机理,我们对各个脏器对意识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了,这里每一个脏器的功能都会影响到围绕脏腑系统的能量循环,进而影响到心脏的跳动。由于不同的脏器功能状态对心脏活动的影响不同,进而对大脑中众多信息的竞争有着不同的激励作用,因此产生不同的情绪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大多数人的感觉里,千变万化的意识之间是没有多少必然联系的,其实不然,每一个意识的产生不仅是人体对外在世界变化的一种客观反映,更重要的它还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某一个信息竞争出来形成意识以后,它都会通过血液的不对称供应将这个意识贯穿到全身每一个角落,使整体进入以这个意识为中心的功能状态之中。显然,这个功能状态又会影响新意识的产生。由此可见,间断的意识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联系起来的,只不过外在世界的变化促使了意识不断发生了突变而已,如果一个人处于寂静无思的状态,那么他就体会到,间断的意识之间是连续的,前一个意识是后一个意识产生的基础,思维就是整体不断在与外在世界变化的对立中寻求统一的一个过程。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