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转贴:字里藏医自序1 [打印本页]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10-8-3 19:06
标题: 转贴:字里藏医自序1
标题: 转贴:字里藏医自序1 [打印本页]
作者: 钱塘春晓    时间: 昨天 22:33     标题: 转贴:字里藏医自序1

本帖最后由 钱塘春晓 于 2010-8-2 22:38 编辑

我是在把中医的术语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识字的。  比如“疼痛”,简单翻译成pain就行了。那么单拿出来“疼”或“痛”,又该如何翻译呢?毕竟在古文中,这两个字经常单独出现!疼和痛有什么区别呢?只好去查字典、翻古书、学训诂,到头来反而搞得一头雾水,敢情有的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有的耍起了太极,搞什么互训,疼者痛也,痛者疼也!翻译中碰到的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在翻译中碰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中医的词汇、概念找不到恰当的英文对应。比如说“气”字,现在都翻译成energy。可是外国人把石油、能源叫做energy,而中医把汽油燃烧时的状态,放射出的光、热、动力叫做“气”,这根本就是两个概念。
  再比如说“神”,英文教科书都翻译成mind。确切地说,mind是中医“意”的意思,翻译成思想也不为过。意是出生以后后天形成的,跟与生俱来、终生不变的神有着本质的不同。把“神”翻译成spirit、soul可能更合适一些,但也只能是勉强接近,因为中文的“神”还有天神、造物主的意思,翻译成god更合适。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也就是天神、人神本为一体,所以用一个字表述,“人神”也就可以翻译成mini god。更不用说“魂魄”这些词,就更无法翻译了,只能让外国人作为外来语去接受,去学习。
  更有代表性的是“五脏六腑”的翻译,简直就是鸡同鸭讲。中医藏象学说讲的六脏六腑,指的是活体在心神控制指挥下的系统功能状态,外国人理解的是解剖死尸肉眼可见的局部形体。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把脏腑名称对应翻译过去,只能出笑话。如看不见摸不着的“三焦”怎么翻译?
  很多中国人整天叫嚷让中国的一切跟外国接轨。唯独中医是个例外,只能让外国人来和中国古人接轨,而不是我们歪曲古意,削足适履,委曲求全去逢迎别人。这样做丧失了人格,替祖宗丢人,也就丧失了中医的精髓。
  造成这种歪批胡翻的根源,也是我们自己对古文的不识、不解。身为中国人,对很多汉字认得、写得、读得,可是深究其意,却发现自己根本不识得。
  针灸腧穴中肾经的原穴叫做“太溪”,我一直搞不明白什么叫“一条大的小河”,后来查阅繁体字的古书,才知道溪是“谿”的简化字,而“谿”是山谷的意思,比谷略浅略窄。《素问》上说“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谿。”说的在肌肉接近的地方气象。合谷穴肌肉丰厚隆盛,故曰“谷”。太谿在脚踝内侧,肌肉浅薄,故名“谿”。再如,中医的“医”字,繁体字写做“医”,形象地描述了患者中箭以后,用酒消毒、麻醉,用镊子、剪子手术的抢救过程。而“毉”字则明确指出只有巫才有资格做医生。可是在简化字中,只剩下了“医”,即矢在肉中的意思。
  汉字并不是死文字,几千年来也在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就是汉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丧失了这个特性,汉字也就失去了魂魄,中国人也就不会再有天赋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比如今天人们常说“我很穷”,其实他的意思是“我没钱”,“我很贫”。在古代“穷”是走投无路的意思,比如“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当现代人把“穷”当“贫”并习以为常,阅读古文就开始闹笑话,以自己浅薄粗鄙的思想去揣测古人。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成语有“人穷志短”。有人就把“穷”翻译或理解成没钱。
  再说“贫”字,本是没有财货的意思,可是北京人把爱说话、话多的人叫做“贫嘴”。一多一少为何扯在了一起?根源在于“贫”、“贱”两个字经常连用,慢慢地人们就把贱与贫等同起来。贫嘴的意思就是贱嘴,白给的,不尊贵。
  比如“舍”和“得”本来是反义词,现在人说舍得、不舍得,结果是把反义词“舍”、“得”合并,成了“舍”的意思。类似的还有“辅佐”。“辅”是支持,“佐”是反对,为人臣既要逢迎,也要诤谏。可是现在反义词“辅”、“佐”完全变成了支持,慢慢的人们把“佐”也当成了支持。平常人们烹调用佐料,意思就是与食物性味相反的调料。转自http://book.douban.com/reading/98000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