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蒲亭草堂讲稿》  调气法的应用 [打印本页]

作者: 冰山一角    时间: 2007-8-28 18:13
标题: 《蒲亭草堂讲稿》  调气法的应用
《蒲亭草堂讲稿》  调气法的应用

调气法的应用

     中狒的“气”,含义非常广泛,有经络之气,有脏腑之气,药物之气,等等。气的作用,是维持人生理活动的根本。气的运行方式,是升降出入。气之不和,即导致人体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疾病。所以《素问?举痛论》真“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一词,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调气之方,比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应用调气法,能调整脏腑之间的升清降浊功能,从而使人体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状态。

   (一)调理气机的应用
   
  1,调理气机的临床基础
    在百病皆生于气的病因思想指导下,疾病的发生发展,无非是气机失调,或正气虚,邪气盛;或气虚血瘀,或气虚血衰。总之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皆成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因而调理气机是内科中常用的手段。《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就是调理气机的临床基础。

   2,调理气机的治疗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血实则决之,气虚宜掣引之。”这就是调理气机的治疗原则。
      
     3,方药调气的原则
     历代医家按照这些理论基础和治疗原则,作为临证的指导思想。及至今日,调气仍是临床的重要手段。 临床主要使用方药调气,方药调气应根据药物的性味、主治、归经、升降浮沉等功用,采用辨证论治的法则调达气机,以达到气血和平的目的。正如《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这就是方药调气的原则。

    4,调气法的种类:  

   调气法 大致归纳为10种:

  1.益气(补气):
   《内经》所谓“虚者补之”。  有三种情况:
    A, 气不摄血----脾失统血,血溢脉外----则益气以摄血----当归补血汤---四大证类白虎--但脉大无力(芤脉)。
    B,肾阳虚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则益气以利水----真武汤。
    C,元气虚脱-----阴不敛阳----大汗亡阳者----则益气以救脱----参附龙牡汤。

    2.提气(升阳):多指升发阳气而言,适用于气虚下陷证。
    《内经》所谓“陷者举之”。包括两个方面:
     A,中气下陷----李东垣常用此法以治脾胃病,如中气下陷,脾气不振者,则升阳以益气;湿久困脾,腹痛泄泻者,则升清以降浊。
     B,大气下陷----张锡纯之升陷汤

    3.纳气:适用于肾虚,摄纳无权。
     因下焦元气虚亏,龙雷之火不能潜藏,虚阳外越,上逆而喘,必须纳气以归肾----定喘汤。

    4.敛气:
    适用于气散不敛,喘促自汗之证,主要是敛肺气及肾气----麦味地黄汤。

    5.固气:即固表。
    适用于气虚肌腠不密,易于感冒和自汗、盗汗----玉屏风散。

    6.降气:即下气,适用于咳喘痰饮等症。
        如肺实喘息者,则降气以定喘----苏子降气汤。
        痰气梗阻者,则开郁以下气----半夏厚朴汤。

    7.镇气:即镇逆,适用于气逆上冲,咳喘吐血。
     如胃逆而吐,则镇逆以止呕----大,小半夏汤。
       血随气涌,则镇逆以止血-----镇灵丹
       奔豚上逆,则散寒以降逆---桂枝加桂汤。

    8.行气:适用于一般气滞、气郁之症。
       凡寒湿阻滞经络,脏腑,或者痰凝血结者,以行气之药疏通。
       肝脾(胃)不和-----疏,柔。

    9.破气:用于气结之症,多伴血淤。
     凡胸腹作痛,食滞不化,或症瘕、积聚不散,可用破气散结之法。

    10.宣气:
       即宣通肺气,适用于肺气壅滞。
       风寒束表,表实无汗者----麻黄汤。
       咳嗽痰饮,---温药和之-----苓桂剂,小青龙汤。
       风温犯肺----桑菊饮
  
    (二)临床“调气”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临床应用“调气”之法应使用适当,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现讨论调气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补气药应用问题:用补气药应适当,适可而止,注意不要过量,以免造成壅补,致患者气胀不适。盖“气有余便是火”,补气药多具温性,过多易致口干舌燥,甚至口鼻出血。如兼有阴虚者应配以养阴药。古人在应用补气药时,往往加入少量行气药,以免补药滞气,如归脾汤中之木香,补中益气汤中之陈皮等,就是立法遣药的良好范例。


  2.阴虚体质应注意“耗气”问题:阴虚之人,津液干涸,阳气相对亢盛,临床必须“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即使有气虚、气滞之象,也应当慎用补气、理气之品,恐伤津耗气。前贤对阴虚患者的治疗,用药立方非常慎重,如心阴虚者的补心丹,肝肾阴虚的一贯煎,肺阴虚的补肺阿胶汤,脾(胃)阴虚的益胃汤,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均处处照顾阴精,避免损耗阳气。

    3.老年病应注意“益气”:老年虽多肝肾阴虚,气虚的亦不少,年龄越大,气虚程度越重。如老人中风半身不遂,即气虚于一侧。老人小便癃闭,为中气不足或肾气虚弱。老人健忘症为脑气虚弱,老人动则气喘为肺肾气虚,食少纳呆为脾气虚弱,心慌怔忡为心气虚弱,失眠多梦为心肝气虚,大便秘结为肠气虚弱。因此,治疗老年病患者当注意益气,但益气亦不能太过,益气药中应少佐育阴药,如此,则气阴两补,于老年病患者有利。

    4.“调气”与“滋阴”关系问题:调气与滋阴之间的关系较密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乡。”因此,临床考虑滋阴时当不能忽视行气,以防止气滞,调气时亦不能忽视益阴,避免耗阴伤血,这是临床调气与滋阴的关键。在辨证论治时,应权衡利弊,切合时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