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孔子主张愚民吗?(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学无止    时间: 2010-6-28 17:36
标题: 孔子主张愚民吗?(转)
   前几天因一篇文章,与几个网友交流,牵涉到孔子的“愚民”思想问题。由于网络交流内容有限,故在此特地说一下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关于孔子主张“愚民”的观点,一直占据上风。深究一下,能够证明孔子主张“愚民”的“证据”并不多,最有力的证据大概就是《论语-泰伯篇第八》中的一段话。引用这段话前先说一下,古人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下面引用的这段话,是现代人加以标点的方式之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除此之外,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能够证明孔子主张“愚民”的证据。
    换另一个角度,孔子提倡教化民众的主张也非常清晰、毋庸置疑。也就是说,孔子提倡教育不提倡“愚民”的反面证据,立场观点极其鲜明,例如“有教无类”。对于“有教无类”也有多种解释,比较常见的是指教育不分对象,任何人都能或应该受教育。另有人对此解释说,“有教无类”是指,受教育后,人与人就没有差别了,易中天先生认可后一种解释。先不管上述哪一种解释更正确,我们都能看到,孔子不光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孔子的学生中,有来自当时各国的学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分本国人和外国人。孔子还想前往“九夷”而施教,不分“华夷”、“夏夷”之辨。孔子的学生中有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不分社会地位等级的差异;孔子的学生中有的有出息,有的默默无闻,换句话说,孔子施教也不分学生是否聪明或愚笨。这样一个清清楚楚的事实,完全不符合“孔子提倡愚民”的结论。如果用正反方辩论来比喻,正方认为孔子提倡的是全民教育,有理论有事实;反方认为孔子提倡“愚民”政策,最多只有模糊的理论,却没有事实;那么,我们应该接受或认可哪一方呢?
    之所以说孔子提倡愚民的那个证据是“模糊”的,是因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断句或解释,在学术上也并非确凿无疑。简单说,由于古人没有标点符号,现代人为古文加上标点,不同的标点就会使古文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别。据我所知,关于这句话的不同标点,有十几种,其中有代表性的大致如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上述不同的标点不管哪一种更合理?至少,主张孔子提倡“愚民”的反方,在标点符号这个硬性指标上,并没有高于正方的权威。换句话说,正反双方在标点符号上都有随意性。而导致这一随意性的基础,实质上在于对孔子的整体评价——如果认为孔子是历史的罪人,那么,他就是“愚民”的,标点符号只此一种,绝无其它;如果认为孔子对人类有巨大贡献,那么,孔子就不是提倡“愚民”的,标点符号就是可商榷讨论的,就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可见,学术之争的背后是意识形态之争,意识形态问题不解决,这个学术之争永远不会澄清。
    意识形态问题这里不多说,我还是想简单说一点细节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断句,我认为首先应该注意“使”这个字的含义。“使”字有很多种含义,按照孔子愚民的主张,这里“使”的含义大致是“导致”的意思,像是一个助动词。在这个含义下,“不可使知之”将孔子主张愚民的思想表现得非常清楚。而且,“使”字的这个含义,也使得“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的标点也有了依据。但是,“使”字还有其他的含义,如“驱使”、“指使”、“使用”、“使唤”等。如果按照这个意思,标点符号的位置就应该紧接“使”字之后。我没有做详细的统计的工作,在我的印象里,“使”字的上述两层含义,在孔子时代乃至之前都有。但是,我在《论语》中发现,“使”的含义基本上都是后一种,例如:《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再如,《论语-学而篇第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也就是说,在《论语》中其他地方,“使”字的含义大多都是“使用”、“使唤”的意思,因此在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时,也应该遵循这个含义。《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有这样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将《论语》中“使”字的含义统计和“……富之,……教之”的句式结合,我认为,这句话合理的断句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当然,也有人说按照“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断句也没什么,它也不代表孔子就是主张愚民,例如南怀瑾、钱穆、李泽厚等,包括更早时期朱熹、程颐等儒家“经典”的解释。我认为,这种解读的关键在于对“不可”的理解。如果把“不可”理解为“不应该”,也就是把“不可”理解为主动行为,那么,“不可使知之”便具有了愚民色彩。如果把“不可”理解为“不能够”、“不可能”等被动行为,那么,愚民色彩便大为减少,而变成对现实的认定和接受。换句话说,由于天生智愚的差异,有些人再怎么给他讲道理,讲国家大事,他都理解不了,这种人就让他跟从算了。“不可”的这种含义与孟子讲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不能”是一样的,它不是“不应该”,而是“不可能”。
    对于现实来说,今天人们上学读书也有这个现象。很多人都觉得牛顿力学深奥,更何况爱因斯坦。很多人是根本教不会的,教会了也没意义,因此,索性就让他们按照牛顿、爱因斯坦说的去做就行了,让他们相信科学就够了,按照科学原则去做就行了,没必要让他们真正理解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人深奥的科学原理。这种解释也未尝不可。但是,这种解释其实推翻了易中天先生对“有教无类”的解释,也就是说,教育之后,大家的差别就消除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有教无类”合理的解释还是应该指:教育不分对象,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总之,孔子绝不是提倡“愚民”的。当然,肃清这个谬误,需要意识形态的改变,这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0-6-28 17:54
在《道德经》上也说,“使民无知”。
知,在这里的意思是邪知邪见,胡言乱语。而不是要老百姓成为愚民。
“使民无知”,按佛家的意思就是:使民有道德智慧。
作者: 学无止    时间: 2010-6-28 19:56
上面俩个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0-6-29 00:39
呵呵
作者: 刘鹏    时间: 2010-6-29 09:01
受教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