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小冉学刘氏经方成长之路(五)
[打印本页]
作者:
冉医生
时间:
2010-6-17 14:16
标题:
小冉学刘氏经方成长之路(五)
本帖最后由 冉医生 于 2010-6-17 14:20 编辑
出
汗
篇
《伤寒论》
300
多条原文中
,
论及汗的达
150
条
,
约占全书的五分之二。在出汗的类型上有自汗、盗汗、等,亦包括后世所谓
“
红汗
”;
就汗出的部位分
,
有头汗、额上汗
,
手足汗
;
按汗出的程度又有微汗、大汗、漏汗之别
;
足见仲师对汗观察之周密。仲师把汗出与不汗出
,
汗多与汗少
,
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自汗出和汗自出
要分清楚,自汗出是表虚,阳明汗出是里热证出来的汗,蒸蒸发热,是阳明汗出发热的标志之一。
汗与小便
同源而异趋。春夏汗多,则小便少,就像现在的天气,不断地出汗,水分大多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了,小便就量少,颜色也变得黄了。同理,秋冬汗少,则小便偏多。
盗汗
临床多见伴有心烦、失眠、脉细数,舌红苔少等阴虚内热之证
,
故医家常称阴虚盗汗。“阴虚盗汗”之论大约形成于明代薛铠《保婴撮
要·
盗汗》明确指出:盗汗属阴虚
;
龚廷贤《寿世保
元·
汗症》亦日
:
盗汗者
,
寐中汗出
,
通身如浴
,
觉来方止
,
属阴虚
,
营血之所主也。认为阴虚阳亢
,
寐则阳行于内而卫表不
,
邪热内迫
,
津液外泄而成盗汗之证。
134
条云
:
太阳病
,
脉浮而动数
,
浮则为风
,
数则为热
,
动则为痛
,
数则为虚
,
头痛发热
,
微盗汗出
,
而反恶寒者
,
表未解也。
201
条指出
:
阳明病
,
脉浮而紧者
,
必潮热
,
发作有时
;
但浮者
,
必盗汗出。
268
条指出
:
三阳合病
,
脉浮大
,
上关上
,
但欲眠睡
,
目合则汗。
敬读医圣张仲景之《伤寒论》中所论盗汗之条文
,
无一条所论盗汗之证属阴虚所致。
恩师说大多盗汗是因为夜晚睡眠,阳气入内,内热更盛,蒸发汗出,时方家的阴虚火旺盗汗,究其根本还是在一个火字上,为什么好多的盗汗用养阴法不能解决呢,不会用苦寒药啊,也不敢用苦寒药,很多的烦热盗汗都是阳明热,苦寒坚阴啊。
作者:
冉医生
时间:
2010-6-17 14:17
自汗
一证,经常汗出不止
,
活动后更甚
,
常伴有神疲乏力
,
气短畏寒。此乃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
亦有内热迫津外泄者。故《伤寒论》中自汗有营卫不和
,
阳虚自汗
,
里热迫津之分。
《伤寒论》
53
条“病常自汗出者
,
此为荣气和
,
荣气和者
,
外不谐
,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
以荣行脉中
,
卫行脉外。复发其汗
,
荣卫和则愈
,
宜桂枝汤。”“病常自汗出”
,
是因营卫不和所致。其病系外邪犯表
,
卫阳受伤
,
肌表不固
,
营阴不能内守
,
营卫失去平衡协调。
《伤寒论》
20
条“太阳病
,
发汗遂漏不止
,
其人恶风
,
小便难
,
四肢微急
,
难以屈伸者
,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阳虚汗漏是指因表阳虚极
,
汗出不止
,
是自汗范畴中病势较重的一种。其病机是邪气外犯
,
卫阳不固
,
营卫不和
,
阴阳俱虚
,
而以阳虚为主。故成无己曰“太阳病因发汗
,
遂漏不止而恶风者
,
为阳气不足。”本条阐述太阳病发汗过多
,
而致表阳虚汗漏不止的证治。汗出过多
,
阳从汗泄
,
阳虚则不能固摄于外
,
肌腠失密
,
故汗出不止
,
遂则诸症峰起。如汗多耗阴
,
津液亏乏
,
故小便难
,
阴虚津亏
,
筋脉失
养
,
故四肢微急
,
难以屈伸。仲景根据“阳升则阴长”的理论
,
认为阴阳两虚
,
应以扶阳为主
,
阳主卫外
,
固密肌表
,
故投桂枝加附子汤
,
扶阳解表
,
漏汗之证则迎刃而解。
182
条“……身热
,
汗自出
,
不恶寒,反恶热也。”
219
条“若自汗出者
,
白虎汤主之”。
26
条“服桂枝汤
,
大汗出后
,
大烦渴不解
,
脉洪大者
,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皆为里热迫津外泄之例。其中
187
条阐述的阳明病机为里热盛迫津外泄。
224
条为阳明里热独盛之证。
26
条为表邪入里化热
,
津伤较为严重
,
气伤也较明显之症
,
故用白虎加人参汤
,
则津复汗止。
总之原因很多,如果是属于阳明经有热而热蒸汗出的,必须兼有烦渴等里热的症状,可以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清透内外邪热兼利水湿。其汗可止;如果是阳明里热成实了的热越证,必然是大热不断蒸腾,汗出很多,这是燥热逼迫津液外渗,急当用承气汤类邪热存阴。另外,太阳经的中风病,亦有自汗出的症状,必伴有恶寒和头项强痛等症状,可用桂枝汤解肌祛风,汗可止。
作者:
冉医生
时间:
2010-6-17 14:18
头汗出
一症,但头汗出,齐颈而还,颈以下不出汗。多是由于热郁于里,不得向外发越,上蒸于头引起。这是热发不出来,有什么东西隔着呢。湿热不化,湿裹着热,湿热互结或者水热结在胸膈。
228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手足汗
208
条“手足然汗出者
,
此大便已硬也
,
大承气汤主之。”
220
条“但发潮热
,
手足汗出
,
大便难谵语者
,
下之则愈
,
宜大承气汤。”手足汗出多是燥屎内结的主要指征
,
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
,
故投大承气汤则愈。手足汗出
,
临床也有寒聚于胃者,如《伤寒论》
191
条“阳明病
,
若中寒者
,
不能食
,
小便不利
,
手足然汗出
,
此欲作固疾
,
必大便初硬后溏”。此证为胃中虚冷
,
阳气不固
,
非理中、真武而不能取效。
手足汗出一症
,
病多在阳明
,
且有寒热之分
"
为什么只是手足汗出而身体他处无汗呢
?
因四肢禀气于脾胃
,
一方面
,
手足然汗出
,
肠胃燥实
,
则四肢应有外候
,
津液为里热所迫而外泄一般为有形实热之邪壅结于内
,
热不得越而旁达的表现
,
是肠腑燥实重证的特点之一,治以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
荡涤燥结,另一方面
,
手足然汗出
,
因阴寒内盛
,
阳不外固
;
或因四肢禀气于脾胃
,
中焦湿盛阳微
,
水湿不能偏渗于膀胱
,
而外溢于四末所致治之当用温中健运之剂。
红汗
《伤寒论》中的鼻衄即红汗之意。其病机是外证失汗
,
表气郁闭
,
邪气被遏
,
阳邪奔迫于上
,
损伤鼻窍之络脉所致。此乃假衄血而真泄邪之举
,
一衄之后
,
外邪随衄而泄
,
郁阳随之而伸
,
病势向愈
,
即表邪以汗而解之意。故后世称此为红汗。
比如
47
条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作者:
漫步
时间:
2010-6-17 14:56
写得很详细,学习了
作者:
疯狗
时间:
2010-6-17 15:09
学习了
作者:
漫步
时间:
2010-6-17 15:17
“自汗一证,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常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畏寒。此乃气虚卫阳不固所致”,请问如何治疗呢
作者:
开宝马摆地摊
时间:
2010-6-17 16:14
是不是可以认为您的分析也加入了脏腑的内涵?
作者:
楚天风云
时间:
2010-6-17 22:57
多领会多学习
作者:
psq
时间:
2010-6-18 10:39
学习了!
作者:
中医梦
时间:
2010-6-18 11:19
感谢 学习!
作者:
wht
时间:
2010-6-18 22:04
学习!
作者:
小处学医
时间:
2010-6-19 00:24
是不是可以认为您的分析也加入了脏腑的内涵?
开宝马摆地摊 发表于 2010-6-17 16:14
没有哦...是用营卫,三焦去分析的...
脏腑只是名词的运用,,,更好的理解...
作者:
eukijohn
时间:
2010-6-22 18:40
精彩!谢谢分享!
作者:
沈杰--回归三坟
时间:
2010-6-23 15:58
忘了说黄汗
作者:
地平线
时间:
2010-6-23 22:42
忘了说黄汗
沈杰--回归三坟 发表于 2010-6-23 15:58
沈兄把黄汗的总结上来,给大家学习一下。
作者:
医者仁术
时间:
2010-6-24 15:09
总结的很详细,学习了。
作者:
王荣生
时间:
2010-7-3 13:13
师兄讲的真好,系统总结,师弟学习了。
作者:
心心
时间:
2010-7-7 18:31
向您学习。
作者:
lwh007
时间:
2010-7-23 13:50
学习了!
作者:
刘守峰
时间:
2010-7-23 17:35
学习了。感谢老师。
作者:
yadi
时间:
2010-7-26 09:39
学习了
作者:
飞龙在天
时间:
2010-8-3 22:08
作者: Tina. 时间: 前天 22:09
总结的太好了,真是我的好榜样!
作者:
chinajxm
时间:
2017-3-26 19:13
学习了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