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中医师承网
标题:
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文章汇集
[打印本页]
作者:
asd96
时间:
2010-5-20 16:45
标题:
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文章汇集
柴胡桂枝干姜汤应用文章汇集
作者:
ymljd001
时间:
2010-5-21 14:55
以下其中部分内容: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悬饮
松原市扶余区中医院(131200) 徐鸿海
【关键词】柴胡桂枝干姜汤 临床应用 悬饮
陈某,男,18岁,1 995年1月l1日初诊
患者自述咳嗽,右则胸协疼痫5天,逐渐发生呼吸困难.遂来我院,经透视检查诊断为右侧渗出性胸膜炎.积液达前第3肋间.门诊医生遂给“十枣汤”研末口服.治疗7天.效果不显,遂住院治疗。余查其往来寒热.右侧胸胁满胀,舌质淡红.苔白滑,脉弦滑;右肺叩诊浊音界达前第三肋间.呼吸音明显减弱。余认为其为邪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水邪停聚而成.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柴胡30g.黄芩25g,桂枝25g,干姜20g,天花粉20g.煅牡蛎20g,炙甘草20g,桑白皮2Og.石苇20g。服药10剂,诸症悉除,患者痊愈出院。
按:悬饮为饮停胁下所产生的病证。其病机为邪入少阳.致少阳枢机不利.阳气不得温化水饮,饮停胁下.进一步阻碍了少阳气机,故产生了一系列病症。金匮要略提出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饮总则。而治悬饮更须先开达少阳气机.引药以入少阳,柴胡桂枝干姜汤正能适应这一需要。方中柴胡、黄苓、半夏同用能合解少阳,通利三焦。桂枝、干姜、甘草、三药合用以温化水饮,体现了治饮之原则;天花粉、牡蛎同用逐饮开结。饮郁日久,一有热生,桑白皮、石苇同用泻热逐饮。诸药合用必达驱逐水饮之目的。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探究
张长恩
【关键词】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候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第147条,二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前者为外感伤寒病而设,后者为内伤杂病而立,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
本方证目前在临床上仍每多见,兹探究如下。
1 原文解说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这是说伤寒五六天,已用汗法解表,又用下法攻里,而病仍不解除,为治法不当所致,而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是少阳病的主证,因知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少阳主胆和三焦,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津液被伤,则见口渴;三焦决渎失职,水饮内结,气化失司,则见小便不利;水饮结于胸胁则胸满微结;邪热与水饮郁结在里,不能外达而上蒸则头汗出;水饮虽结未及于胃则不呕。本证病机为邪人少阳,三焦不利,津伤饮结,寒热互呈,治宜和解少阳,温阳生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外台秘要》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本条是说疟邪伏于少阳,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2 汤方释义
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炙甘草组成。剂量比值为8:3:3:2:4:2:2。用法: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000mL,去渣,再煎取500mL,分3次温服。
本方组织结构,可分为3组。一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邪热,以除少阳半表半里未尽之邪。二是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温阳生津,以治饮结津伤,桂枝、干姜温通化饮,瓜蒌根、牡蛎生津散结。三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三组药物相合,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既有和解少阳之功,又有温阳生津之效。药证相符,则少阳得和,枢机畅达,诸证悉除。方后云:“初服微烦,复服汗出”。这是药后表里阳气畅通、津液布达、正复邪退的表现。
3 病案举例
3.1 胁痛腹胀(慢性乙肝)
患者,男,41岁。初诊于1999年4月10日。患慢性乙肝3年余,曾在某某医院治愈。半月前因迁家劳累,心情不快,口苦咽干,口渴心烦,但不多饮,四肢倦怠,两胁胀痛,右胁尤甚,不欲纳食,午后腹胀特重,大便稀,1日3行,小便反少,1天才1次,舌淡边红苔滑,脉沉弦细。据上脉证,诊为胆热肝郁,脾不健运,津虚饮结。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黄芩9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牡蛎6g,炙甘草6g。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O00mL,去渣,再煎取500mL,分3次温服。服上方7剂后,诸证大减,口已不渴不苦,欲饮食,四肢有力,胁时痛,腹稍胀,舌淡苔薄,脉弦细,以本方合当归芍药散14剂而愈。1个月后复查肝功,未见异常。
作者:
zhongyi999
时间:
2010-5-21 16:31
诊为胆热肝郁,脾不健运,津虚饮结····
作者:
asd96
时间:
2010-5-21 16:35
脾阳不足,肝胆有热,湿热未尽,津液不足者适之。
作者:
蒙山居士
时间:
2013-11-16 18:47
脾阳不足,肝胆有热,湿热未尽,津液不足者适之。
欢迎光临 汉传中医师承网 (http://www.zhongyi999.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