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QQ群讨论版的名言摘录
名言摘录原作者 程门立雪
01.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旧唐书•本传》——《淮南子•主术训》:“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
02.气为血所郁则痛,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清•唐容川《血证论•便脓》
03.凡小便,人但见其黄,便谓是火,不知人逢劳倦,小水亦黄。——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引张景岳语
04.肥人多痰,大半因湿。瘦人热,旨因燥。——清•王燕昌《王氏医存》卷九•肥人多痰瘦人热-“盖不病则津液为脂膏,病则作湿酿痰也。”
05.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新方八阵•补略
06.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非以药汁入腹即为人血,药气入腹即为人气也。”《景岳新方砭》
07.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08.治先天当求精血之属,培后天须参谷食之方。——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难经》“损其肾者,益其精”——“精血有形,故非味厚之品,不能濡养真阴,渗灌府藏”《药治通义》
09.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家芃生兄怔忡治法——常言“无情草木之品,不能胜有情之病”,“心病还须心药医”——“七情之伤人也,亦形受之,而七情之起,则由于心意识,故其为病,有难尽于病石治者”黄承昊《折肱漫录》
10.初病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清•喻嘉言《寓意草•辨王玉原伤寒后余热并永定善后要法》—“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麦门冬、生地黄、牡丹皮、人参、梨汁、竹沥之属,皆为治法”
11.肝虚无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三•痰饮——“滋水清肝饮”—山茱萸、白芍、酸枣仁、归身、熟地、山药、柴胡、栀子、丹皮、茯苓、泽泻—《医宗己任篇》
12.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人异论
13.腑病宜开通,不得以脏药犯之;脏病宜补益,不得以腑药犯之。——清•石寿裳《医原》卷上•阴阳治法大要论
14.邪气不去而补之,是关门逐贼;瘀血未除而补之,是助贼为殃。——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一•用药宜忌论
15.肥人之身,以火为宝;瘦人之身,以湿为宝。故肥人不任清凉,瘦人不任温补。——清•许豫和《怡堂散记》下卷•又录名言——“肥人之病空虚其阳,瘦人之病虑涸其阴”《证治心传》
16.补,戒急授而骤壅;伐,戒亟夺而峻利。——清•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则已”《景岳全书》
17.大凡以药攻病者,去其大半,即宜养正气而佐以祛邪,正气充则邪气自尽。——明•黄承昊《折肱漫录》卷一•医药篇一——“热者清之,及半即止,继以益阴;寒者热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医彻》——“若夫块消及半,便从末治,不使攻击,但补其气、调其血、导达其经脉,俾营卫流通而块自消矣”程国彭《医学心悟》
18.人知补之为补,而不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治法》引《医学入门》语——“举世皆以参、芪、归、地等为补虚,仲景独以大黄(上庶下虫)虫丸补虚”张石顽《伤寒绪论》
19.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金•张子和《儒门事亲》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儒门事亲》卷一•七方十剂绳墨订一
20.人之生也,全赖乎气。血脱而气不脱,虽危犹生;血未伤而气先脱,虽安必死。——清•唐容川《血证论•脉证死生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21.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明•赵献可《医贯》——“但使气不脱尽,则命犹可保,血渐可生”《景岳全书》
22.补气之品可重也,行气之品不可重。补血之品可重也,行血之品不可重。——清•周声溢《靖庵说医》
23.治血之要:其取效在调气而补血,其收功在安神而固精。——清•罗美《名医汇粹》
24.淡白舌苔亦有热证,黄厚满苔亦有寒证,舌绛无津亦有痰证,当以脉证便溺参勘。——清•陆定圃《冷庐医话》卷四引《重庆堂随笔》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