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菜怎成了白领的精神家园
[转贴]偷菜怎成了白领的精神家园文章提交者:指牛为羊 加帖在 职场生涯 【凯迪网络】以偷菜闻名的网络游戏,居然让2000万白领在这里找到了快乐,于是,在一些媒体上“偷菜游戏”便成了“小偷们”的精神家园。不知道这阵偷菜风能吹多久?只希望最终是人控制游戏,而不是人被游戏控制了。 “唉呀,我种的萝卜昨晚被偷了!”办公室的这声惊叹牵出几种表情:有人错愕,他不知其所云;有人诡笑,他有小偷之嫌;有人开电脑,查看自己的菜园;有人庆幸,搭帮半夜起来收了萝卜;有人心痒痒,他要不要也种萝卜? 这就是开心农场,一款时下风靡网络的休闲交友游戏。据说,这个简单的游戏居然让2000万以上的“白领”在其中找到了快乐并如痴如迷,其吸引人的关键点是:种菜偷菜防贼。果实成熟之后,如果不及时采摘,就会被朋友偷摘。 一款被轻易模仿复制的游戏,它繁衍的社会根基何在?从最初的轻轻松松点击鼠标浇水种菜,发展到熬至半夜偷萝卜神不守舍惦记着。开心成魔的玩家能怎样走出? 针对白领们的“偷菜”热,心理咨询师表示,现代都市中,白领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借助网络游戏,可以将现实中的压力、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通过“偷”安全地发泄。 心理咨询师的分析不无道理,沉迷“偷菜”就是白领们减轻压力、纾解焦虑的一种方式。问题是,当下社会中,难道真的是“越精英,越焦虑”,除了白领,其他人群就没有压力了吗?显然不是。其实现在喜欢“偷菜”的,远非白领一个群体。我就听不止一位大学生和失业女工讲述她怎样在清晨两三点钟起床,去别人园地里“偷菜”的经验。那种狂热让人困惑,也耐人寻味。 有个喜欢这款游戏的网友说:“因为世界上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其实,无论什么游戏,大部分都是让人开心,让人打发剩余时间的。你不能总是指望像我这样的头脑健康、心思敏捷的人,在工作之余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发呆吧?” 不错,游戏而已,本无可厚非。但是,游戏而已,又何必一定要设定为“偷”呢?也许对于一个百无聊赖的网友而言,一个“偷”字更有刺激性或新鲜感?但是,在违背主流价值取向的“偷菜游戏”中,“偷”是一个固定概念,涵盖着一种价值判断。沉湎于“偷菜人”的角色,在轻松一下的潜移默化中,虚拟世界里不太光明正大的“偷技”,不是正在悄然演变成现实生活中人人欣赏的技巧、智慧、本事和快感吗? 游戏究竟是什么?游戏到底承载着什么?席勒的“游戏本能理论”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于是人们利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斯宾塞的“游戏的剩余能量说”也认同“人的剩余的精力的发泄,就是游戏”。弗洛伊德的“游戏渲泄理论”指出,游戏是被压抑欲望的一种替代行为。 西哲们试图从心理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人类游戏的本能,并非没有道理。然而,游戏者不是“鲁宾逊”,也不可能永远游离于社会之外。毋庸讳言,游戏的确是“使人处于自由状态,从而达到人性的完满实现”,娱乐是成人游戏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游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荷兰历史学家、文化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批评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足,他坚持认为:“我所谓的游戏不能够理解为生物现象,只能够理解为文化现象。”因为“即使在最简单的动物层次上,游戏也不只是纯粹的生理现象和心理反射。它超越了单纯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范畴。” 正因为任何游戏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内涵,折射着文明社会大众生活的喜怒哀乐,所以,作为文化现象的游戏在使人娱乐的同时,一定是传播着一种理念或价值判断的。即便是游戏也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即便是在虚拟的世界里,“偷菜游戏”也不应成为白领们的精神家园。 哎,精神病人越来越多了: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