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一案
本帖最后由 沈杰--回归三坟 于 2009-9-27 22:00 编辑患者,女,71岁.6日前感冒咳嗽,自行服"感冒药"不效,又去诊所输液4天不效.
症见:发热恶寒无汗,热不甚,口不渴,胸中满,咳而不喘,欲咳咳不出痰,咳出的痰皆为白色.咽痛,头痛,身体及肢节疼痛.脚底发凉.脉沉微数,舌淡红白滑苔.
辨证:少阴中风+饮
处方: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合半夏汤.
请指正! 辨证为少阴中风好像不妥吧?我会考虑用小青龙汤。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体及肢节疼痛,乃伤寒表不解之象也。胸中满,咳出的痰皆为白色,脉沉微数,舌淡红白滑苔乃内有水饮之象也。 要说明一下,这里的脉啊,是微的.而不是微数.
可能我的表达有问题.如果脉不是沉紧,而是沉微的情况,应该另有考虑吧? 还用小青龙?
最后效果是:2剂,患者已不咳,头不痛.服完药以后除了老毛病以外,新病发热咳嗽已愈.但怕冷的症状依然存在.
因为在远方不再处方. 服药以后出了点小汗,咳出很多白痰. 你可以详细说说该案的辩证用药思路吗? 本帖最后由 沈杰--回归三坟 于 2009-10-13 00:59 编辑
前面可能我说少阴中风是错的.是不妥的.应该辩为少阴病.师兄说的对:胸中满,咳出的痰皆为白色,脉沉微数,舌淡红白滑苔乃内有水饮之象也。而这里发热恶寒无汗,大体看起来像伤寒.如果说脉沉数紧,沉弦或者浮紧,都可以考虑用小青龙汤,这点我毫无异议.起初我也估计是用小青龙汤.但是此人发热恶寒无汗,但脉是微的.就像小溪水一样,如果按伤寒治,略有不妥.思前想后,还是要从少阴治.而且除了上面几个条文以外,我隐隐约约记得,小青龙汤还有个条文是有脉浮紧的.
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加附子汤主之.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患者本为太阳病,但是去输液,本不该清下,但是用了清下法,出现了脉促胸满.而且还怕冷.按照条文,用了此方.(个人认为其中脉是最关键的)
2.虽然这个病人没有汗,更应该考虑伤寒.但是脉症不符伤寒.本人脉法很臭,但是最起码还分清是微脉还是弦紧脉.患者自觉上身发热,而热不甚高,脚底发凉,脉是微的.更应该考虑少阴.个人粗见:素体真阳不足.无法鼓动营卫,其人无法汗解.
3.其中附子的药症也与病症相符.附子的药症,第一条讲的就是"主风寒咳逆邪气".
虽然理解不深,效果勉强出来了. 如果脉有沉紧,并伴有真阳不足之象,可以酌情考虑用小青龙+附子(药症). 单凭一个脉象来否定伤寒在表似乎有点不妥吧。我觉得还是应该结合整体的情况来辩证可能更稳妥一点。其实,脉象是会因为数经合病而变化,而不是单一地表现为一经独病时的典型情形。如39条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这里的脉就不表现为浮紧。当然,病案讨论还是以疗效为标准会更客观一些,兄台能两剂取效,自然也是难得,最起码总体方向是对的,至于细节上的问题,那就见仁见智了。 若如沈兄所言脉微乃津虚之象,用小青龙不妥,那桂枝去芍加附子汤中,桂枝配生姜不也一样发汗吗?那津亏不也不可用? 本帖最后由 沈杰--回归三坟 于 2009-10-14 22:01 编辑
未说"津亏"一词,从何而来? 我说是真阳不足...
"桂枝配生姜不也一样发汗",这个问题,不能那么说.
这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的区别了,两个方不能等同吧?
我好象从来没说发汗不妥.... “但是此人发热恶寒无汗,但脉是微的.就像小溪水一样,如果按伤寒治,略有不妥.”
此话何意?
如果不是考虑脉象,为何说按伤寒治不妥? laidoctor已经说了,这个病案表述有误,多谢大家指正.虽然病人没有汗水流下来,其实严格来说摸脉时候皮肤是有点湿润的. 可按有汗分析此病案 应该是表述有误吧!恶寒无汗,有时候病人说没有汗,开始摸他的脉时候,把三根指头放在寸关尺的部位不一会就感觉到湿润,我认为这就能判断出他不是伤寒无汗!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医者握着病者之手觉潮湿就不能判断伤寒无汗 14# 中医凡人 学习,思考 学习了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