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明
发表于 2009-9-15 13:45:56
身上略潮潮湿,(体表有水湿)
但还是小便失禁,大便三日未解。(下焦虚寒水盛,无真火托举,水液不化而下流,水液流失过多,不润大肠,则大便三日未解,或硬。)
全身无力,嗜睡。舌质欠嫩略暗苔薄黄腻水滑。右脉稍浮滑而有力,左脉已不沉细有力。(表有寒湿,里有寒结不通,水盛血亏。)
六纲:少阴太阴合病系阳明。
五证:滞,饮
方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当归芍药散。
供参考。
地平线
发表于 2009-9-15 14:11:28
栝蒌瞿麦丸【金匮】
栝蒌根(二两) 茯苓 薯蓣(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这个方如何?加肉苁蓉3两。
zhongyi999
发表于 2009-9-15 18:27:44
32、黄芪汤,治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昏昏),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方。
黄芪 (三两) 人参(一两) 芍药(二两) 生姜(半斤) 肉桂(三两) 大枣(十四枚)当归(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两。忌生葱、海藻、菘菜。(小品)
这是厥阴虚劳,劳淋。桂枝汤加黄芪人参当归,肉桂还是用官桂好些。调和阴阳,补虚养血,补津液。淋病,因为津血不足而寒热不调,内外不和,用了很好。
学生:太阴虚寒合太阴伤血合阳明微热?
是的。
可以用这个方,芍药加量,用六两,再加麻仁40克。先吃3付再观察。
jfsj
发表于 2009-9-15 18:39:07
这个病人其实灌肠后,大便不下小便不利伴失禁,其实只服用了半粒麻子仁丸。
这个病人大便干数日不解,我考虑主药还是以血虚为主,所以我开始用了当归芍药散利水补血润燥(水胜则血亏),用五苓散,是考虑水胜,气化不利引起小便失禁与不利,用半夏泻心汤是考虑 右脉明显比左脉壮,(右脉主肺肝命门,左脉主心脾肾。根据刘师的理论太阴与少阴应该居左,右脉比左脉明显壮,上焦有热下焦寒)应该属厥阴,加上病人呕吐,吐也可能是水饮上犯,也可能是痰痞。
我辩为少阴太阴阳明,可能不对,不过我总觉得有厥阴证。(该辩为什么?)
我用五苓散+当归芍药散+半夏泻心汤 (其实三方合用其中已经暗含有理中汤)
二诊病人以不呕,能食,呵呵!病人没有出大事,不过把我吓了一跳。不敢再用汤药了。
现在看来袁超明的分析有道理,不过那个舌苔薄黄腻是怎么回事?
jfsj
发表于 2009-9-15 19:15:12
刚才刷新帖子看见刘老师已经处方已经给弟子解惑了。又学了一招。谢谢老师亲临指导!我有时间随访一下病人,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给病人按老师的处方去开。
袁超明
发表于 2009-9-15 19:16:27
舌质欠嫩略暗苔薄黄腻水滑。
苔薄黄腻(水湿+阳明微热)
水滑(水饮重)
jfsj
发表于 2009-9-15 19:44:18
呵呵!临床上经常遇到很多便秘的,舌象并没热,比如糖尿病人 看舌象就是虚寒应该用理中,但他偏偏便秘让人无法下手开方。还有习惯性便秘的,舌象正常,就是几日不解甚至10日不解,即便解也不干。我通常按照气虚便秘治疗或用补中益气,或用四君子+枳术。仔细分析也不是麻子仁丸证也不是承气汤证。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15 23:34:10
32、黄芪汤,治虚劳,胸中客热,冷癖痞满,宿食不消,吐噫,胁间水气,或流饮肠鸣,不生肌肉,头痛,上重下轻,目视(昏昏),惚惚志损,常躁热,卧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余沥,临事不起,阴下湿,或小便白浊,伤多 ...
zhongyi999 发表于 2009-9-15 18:27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请问刘老师或各位同道,该条文出自哪里?我好像查不到。请指点!谢谢!
地平线
发表于 2009-9-16 00:12:08
这个在老师的新书《金匮增补》里面,即将出版,请留意。
jfsj
发表于 2009-9-16 10:03:36
请问老师及各位学友,生姜半斤是不是125克?
jfsj
发表于 2009-9-16 10:12:34
本帖最后由 jfsj 于 2009-9-16 10:15 编辑
请问刘老师或各位同道,该条文出自哪里?我好像查不到。请指点!谢谢!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15 23:34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书名=小品方
作者=(南北朝)陈延之
黄芪汤在第69页
《小品方》也是学读经方的必备参考书之一。是古代一部著名的经验方书。
沈杰--回归三坟
发表于 2009-9-16 12:58:56
根据以上情形,要下附片了。。。
如果是我,就用真武汤。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沈杰--回归三坟
发表于 2009-9-16 13:10:22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当归芍药散。
这个方子里其实就有真武汤的成分。不同的是多了大枣,甘草,泽泻,川芎。
我追求简易,或与大家不同。但大家都开了芍药,这个疗效是可以肯定的,芍药必须要加,而且要重用。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22 20:19:33
该案还有跟踪吗?想知道一下病人现在的情况。
jfsj
发表于 2009-9-22 22:32:42
该案还有跟踪吗?想知道一下病人现在的情况。
laidoctor 发表于 2009-9-22 20:19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谢谢关注。
按刘师指点的方子我开了6剂,第四剂服完后大便一次,软便,小便有点感觉。还在服药中。 家属述,其阴囊是潮湿的,不是尿出来的,似阴囊漏液。呵呵!
待服完药后再说;既然是阴阳不和、阴囊潮湿,是不是也用用刘师的蛇床子汤?
医路花雨
发表于 2009-10-21 15:40:45
能否先用吴茱萸汤止呕啊。希望许家栋老师点拨一下。
许家栋
发表于 2009-10-21 20:55:50
花雨妹,
吴茱萸汤方证更偏于少阴一些,
与初诊症候还是不相牟和的。
按症状施方是属于套方,
不符合纯正的经方思维的。
医路花雨
发表于 2009-10-21 21:23:47
谢谢许老师的点拨
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09-10-22 08:17:30
30# jfsj
经方的度量换算你有必要看一下,论坛的伤寒版块有个帖子的。
汉代、清代和现代的“斤”都不一样的。汉代和清代的一斤是16两,现代的一斤是10两。清代的一斤是590克,现代的一斤是500克(汉代的你自己查了)。
linqibing
发表于 2016-4-17 09:34:57
7楼的“地平线”说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