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四逆汤新解
【转帖】 四逆汤新解附子乃阴证要药……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一吴绥―― 《本草纲目.附予发明》 四逆汤新解――试论仲景治休克(待续) 按:此帖为拙作《伤寒论》第三章第三节,打字或有错讹,请谅。 四逆汤为仲景治伤寒极要害而右捷效之方。用之当,每有夺命之效。当用不急用,或用之不当,便危在旦夕。故读者须熟知其功用及其适应证,从中体会中医治休克之要诀。今试新忿四逆汤并略及其类方机理。一、仲景明训四逆汤之功用 今《伤寒论》明训四逆汤之功用有三。 1.温里:见第372条。2.救里或急救里:见第91、93J条。3.温之或急温之:见第323、324条。归纳以上诸说,可知四逆汤为里寒重时,急救温里之法。其余四逆汤类所主证,除四逆散证轻浅外,大多较四逆汤证益重。诸方较之四逆汤原方虽有缓急之别,但基本功用一致。 今《伤寒论》四逆汤证共l 2条。依次为太阳篇29、91、92条;阳明篇第225条;少阴篇第323、324条;厥阴篇第353、354、372、37.7条;霍乱篇第388、389条。(太阴篇第277条含混称用四逆辈,略去。)读者切莫由上举条文误解太阳病亦有四逆汤证。四逆汤证无不属里虚寒(阳明病虽亦有虚寒证,但治法不用四逆)。见于太阳、阳明篇者,均属误治由阳证一变而为阴寒,或阳证虽未解,而以里寒阴证为急。 二、遵中医新解四逆汤之功用今方剂及伤寒教材明训四逆汤之功用为“回阳救逆”。可见今方剂及伤寒专家并不遵经解四逆汤。浅见以为,今教材不能代替仲景所揭示之四逆汤方义。四逆汤救逆是方名已有之义。问题在于四逆之病机为何。若四逆便因阳不回,尚须追问何以导致阳不回。显然,四逆因里寒重,阳内陷。急去里寒,阳气自复。故四逆汤第一功用仍宜遵仲景说――温里。 温里即可回阳,见第29条“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或问:既然重用姜草便可回阳。何必再用附子?须知仲景时代认为附子亦可“温中”。非但如此,《本经》、《别录》、《新修本草》均不言附子回阳。《本经》反言其“强阴”(此虽后世壮阳之义,但仍与回阳、扶阳不同。或曰强阴是扶阴中之阳,强词夺理也),经文第30条谓附子“温经”可能是“温中”之误。然而,不仅伤寒与方剂教材不得要领,今中药学教材且谓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笔者以为,诸多功用不宜视为并列关系。附子的作用只是“补火助阳”。或更准确些说是“补火”。补火便是助阳,助阳自可回阳。至于“散寒止痛”,《本经》有附子止痛之说,既然所止是寒痛,则止痛即通过散寒一―仍然是温中或补火的结果。若必以为四逆汤为救逆,试看第9l、92条,里寒外热证,并无四逆。却用四逆汤,则可知虽无四逆,但有里寒重。便宜用四逆汤。自然,这是防四逆于末然。四逆证既属里寒重,上述解法便已可通。试看四逆类方,自干姜附子汤――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就是逐渐增加补火或温中的药味或药量。然而,将附子完全视同干姜之热,亦不确。故后人提出附子补阳。附子补阳之说最先由张元素发明,亦只云“补下焦之阳虚”。至其后学方发挥详尽,温补学派之形成与认识附子功用大有关系。今人实继承了温补派见解。关于附子之药性,古今本草学者多言其性热或大热。但戴元礼说:“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此言竟出于丹溪学派之传人。故浅见以为,附子未必性热却可以扶阳。李杲说:“附子得干姜则能发散,以热攻热。又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痛。”附子可治虚热,应非辛燥药。李时珍说:“附子生用则发散,熟用峻补。”发散何义?即今中药教材所谓“温一身之阳”。四逆汤中即系生用。峻补者何义?即峻补真阳。不过,虽有以上各家发挥,单就中医仍不能说清救逆最好用附子。即便附子性热,除四逆汤己用的干姜之外,温热药与补阳药远不止附子一味,何以特重视附子呢?四逆证除里寒重外,有无其它病机呢?肯定有的。里寒四逆大半因吐利而致,必有里虚(亦重),四逆证乃里寒且虚之重证。四逆汤之功用应为“温里、补虚以回阳救逆”因此,有人认为四逆汤原方中应有人参。然而仲景专有四逆加人参汤,原方应无人参。那么,原方中是否有补气药呢?应该说,其中甘草之用,意在补气。不过,四逆汤证以里寒为急,应急除此寒。待里虚过重时,方加人参。四逆汤之功用既明,其适应证即限于“里寒且虚”查前举12条经文中,约半数并非纯届“里寒且虚”,而兼有表热,即里寒外热,但以里寒且虚为急。故仍用四逆汤。其中有两条需特别说明。 第353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此条实甚危重,其脉象必沉细甚或脉厥。引有下利,虽热而大汗出,无用白虎或承气之理。此时用四逆汤,一为止利,二为使厥回,三为使脉还或使脉象稍实(此二作用,乃通过同一机理)。即便如此,病仍未必愈,利止、厥回、脉还后,需另施治。第377条: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脓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此条见厥之前,并不危重,不应见厥。而竟见厥,必因膈气及中气大虚,而病传厥阴。所以难治。对看353条,可知厥逆证伴下利者,尚不甚难治。单呕吐无下利而见厥逆,在古时甚难治。因前者确有“里寒且虚”,后者则系正气大虚致阳虚;且厥后呕吐必重,无峻补正气之可能。仲景时代只有试用四逆汤,勉尽人力。呕不止必死。今日有输液法,此证大多可救。
二、中西医结合看四逆汤功用 自西医看四逆汤,实属治休克或预防休克之法。上举第353、377条,见厥逆时必已有休克。至于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利止脉不出”,则已属重证休克。预防休克者,可以第91条为例,其下利清谷不止,不久必见少阴病(凡少阴病十之八九为休克或休克前期,见少阴篇新解)。四逆汤止下利清谷,西医竟无类似疗法,颇可结合采用。或问:四逆汤防治休克,少阴病属休克或休克前期,岂非四逆汤专治少阴病或见少阴病便可用四逆法?曰:并非尽然。四逆法所治之休克,自中医看均有“里寒且虚”,而少阴病并非均属此种病理。所谓少阴寒化证最宜用四逆汤。自西医看,四逆汤类最宜于治呕吐腹泻所致之休克,即所谓“冷休克”。患者但能服药不呕,必可治愈,若纯系腹泻重所致,治愈更有把握。那么,凡有里热之厥(尤其热深者),无下利之厥,脉绝厥重,是否可用四逆汤呢?按西医理论,至少附子、甘草是可用的。倘读者参看温补派的见解和治验案,热厥但有脉沉或细微亦可用四逆类。吴缓说:“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脉沉者,必用之。或肢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李时珍说:“李东垣治冯翰林侄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场加人参,投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此则神圣之妙也。”以上并见《本草纲目》附子发明中。不过,古人对附子(和乌头)又多有顾虑,因为此药的毒性不易控制,而且个体差异较大。古时很难掌握恰当用量。李时珍又说:“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而补药中稍加引导,其功甚捷。有人才服钱匕,即发燥不堪,而昔人补剂用为常药,岂古今运气不同耶?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它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磺,如此数岁。蕲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余,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美熟附汤吞硫磺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秉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又《琐碎录》言:滑台风土极寒,民啖附子如啖竿菜,此则地气使然。”时珍所述均应是事实,但他的解释则不很可靠。关于附子的生药和药理请读者参看现代研究。关于四逆汤类之加减法则,请参看第317条,通脉四逆汤加减。 四、中西医结合看仲景用附子及治休克 浅见以为,附子回阳救逆,主要不是因其性热(且勿论其性是否热),而是因为它可以兴奋循环机能而抗休克。所以,不仅四逆汤类主要用于防治休克,凡仲景用附子之方,十之八九亦为防治休克。故中医所谓回阳、扶阳,略同于西医治冷休克,今《伤寒论》中必用或可加用附子之方共23个。其中四逆类方共10个。其余13方中,只有乌梅丸、理中丸、小青龙场、附子泻心汤4方基本与抗休克无关。以各方主证条文统计,完全可以肯定,仲景用附子,十之九为抗休克。为省篇幅,不一一再解。
四、中西医结合看仲景用附子及治休克 浅见以为,附子回阳救逆,主要不是因其性热(且勿论其性是否热),而是因为它可以兴奋循环机能而抗休克。所以,不仅四逆汤类主要用于防治休克,凡仲景用附子之方,十之八九亦为防治休克。故中医所谓回阳、扶阳,略同于西医治冷休克,今《伤寒论》中必用或可加用附子之方共23个。其中四逆类方共10个。其余13方中,只有乌梅丸、理中丸、小青龙场、附子泻心汤4方基本与抗休克无关。以各方主证条文统计,完全可以肯定,仲景用附子,十之九为抗休克。为省篇幅,不一一再解。倘综看仲景冶休克之方,也可以说,仲景抗休克十之九要用附子、以下列出仲景不用附子而抗休克之方。读者与用附子者对,看自有心得。1.黄连阿胶汤(第303条); 2.麻黄升麻汤(第357条); 3.猪肤汤(第310条): 4.吴茱萸汤(第309条);5.承气汤(第94条及少阴急下证); 6.当归四逆汤(第351条); 7.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第352条),由6,7两方可知,回阳救逆并非只有姜附一法。以上7方,仅解承气汤,它方不再解。第94条系一典型急性发热过程。中医称战汗,不―定有休克,但脉已停,应想到休克。若体温随寒战迅速上升,只见短时四末冷,则脉停时亦可测到正常血压,即或血压低,但为时甚短。脉停过久(不能超过一小时),即非战汗而属热厥。仲景治热厥,较成熟之法为白虎汤,但必需脉滑。其次便是这下法。倘脉微细,属少阴病,有大承气急下法。但未明言有厥。后世伤寒家及温病家,治热厥有用急下法使脉出者,此系对第94条之发扬。然而,无脉之厥而用下法,必须学识及经验俱丰。
五、自当代药理看仲景治休克 综看仲景治休克之方,其中抗休克之主药依次为附子、麻黄、细辛、人参、鸡子黄、阿胶、猪肤等。后三味药现代研究不够。此处仅简介前四味。现代研究对附子的抗休克药理作用是肯定的,机理是通过强心作用抗休克,而且可证实其强心作用不随煮沸时间延长而降低,其毒性却大为削弱。可知古人的经验可靠。但药物化学研究尚不能肯定其强心成分、却可肯定不是。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了 这两天在学习四逆汤,受教!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