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六纲学习方证问答一
桂枝去芍药汤学生:太阳病误下,伤及中焦胃气,同时表邪未解欲内陷。病机这样总结可以吗?
风语老师:基本是这样的。所以去寒泄的芍药。
学生:属于太阳太阴,还是太阳?
风语老师:太阳病为主稍兼里虚,是个中间证,再重了就要加附子,或者加茯苓白术。
学生:如果要给这个中间证下个定义,应该为何?太阳病为主稍兼里虚?
风语老师:一些细微的中间证不要太执着定义,本来就是不确定的因素多,像厚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也是中间证,也可以有好几种定义,这个不要搞得那么细了,关键是要抓住疾病的一般规律。 22.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方歌;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枚俱。(《长沙方歌括》)
功效:解肌祛风,宣展胸阳。
方义:桂枝汤解肌祛风,以除其外证;去芍药之阴柔,即是增强其通阳之功,借以达到宣展胸阳之目的。
古今方论;
[成无己]
由下后阳虚,表邪渐入而客于胸中也。与桂枝汤,以散客邪,通行阳气。芍药益阴,阳虚者非所宜,故去之。(《注解伤寒论》)
[陈修园]
阳亡于外,宜引其阳以内入,芍药在所必用;阳衰于内,宜振其阳以自立,芍药则大非所宜也。(《伤寒论浅注》)
[庞安时]
桂枝汤内去芍药,只用四味也。芍药味酸,脉促胸满恐成结胸,故去芍药之佐,全用辛甘,发散其毒气也。(《伤寒总病论》)
[柯韵伯]
桂枝汤阳中有阴,去芍药之寒酸,则阳气流行而邪自不结,即扶阳之剂矣。(《伤寒附翼》)
古今临床;
本方由桂枝汤去芍药而成。芍药减去,则方中阴柔之力变弱,而通阳之效得以相对增强。因而,可用本方化裁治疗各种原因所致之胸阳不振及表邪未解证,表证误下所致的多种变证,也可酌情考虑选用本方加减治疗。据报道,本方可用治呃逆、水肿、咳嗽、呕吐、哮喘、痞证、心悸、臌胀、心痹、胁痛等内科病证。现代医学涉及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种原因所致之心律不齐、胃下垂等病种。
案例;
[刘渡舟医案]
李某,女,46岁。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疗,入夜则胸中憋闷难忍,气短不足以息,必须靠吸氧才能得以缓解。舌质淡苔白,脉弦而缓。辨为胸阳不振,阴气内阻证。桂枝10g,生姜10g,大枣12枚,炙甘草6g。服药2剂后证状减轻,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3剂后,证状消除。(《经方临证指南》) 有些合病的中间证,看症候的侧重以及治疗的缓急方向,可以用属病或系病来定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这三者的病机都是汗不得法或错用下法伤了中焦里了,表还未解。桂枝去芍药汤仍是太阳表邪重为主,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出现了恶寒,乃太阳少阴并病,比桂枝去芍药汤重了,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又出现了里面的水湿不化,成了太阳太阴并病,一步一步向里入了,这样理解行吗。
回复 5# 经方-岐黄一卒 的帖子
其实这不存在所谓的“一步一步向里入”的问题,这只是你一厢情愿认为而已。说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比桂枝去芍药汤证更严重可以,但说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更“里”倒是难说。桂枝去芍药汤证主要是太阳病误下,造成上焦实,下焦虚。故见“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是在上述基础上还伤了阳气,故兼见“微寒”;而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是汗不得法或误下,导致表证不解,里虚水湿不化,表不解则“头项强痛,翕翕发热”,里饮不化则“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无汗”乃因里不通则外不达所致。从病位上说,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偏重的是人体上(实)和下(虚)的问题,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则是偏重于表和里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laidoctor 于 2009-7-12 23:33 编辑 ] 谢谢,明白了。 其实,我的体会是这种中间证的处理,关键是要抓住其病机,而不要把它简单的归结到六纲里面,分析清楚了,再通过“系”“属”来归纳,才能比较好地把握住方证的实质。 学习了 开卷有益, 从 病位上说,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偏重的是人体上(实)和下(虚)的问题,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证则是偏重于表和里的问题。豁然开朗啊 谢谢分享,学习了 学习了。理解中间症的概念是对病程分段的认识 不错 很好的帖子 好好学习一下。谢谢! 学习了,受益匪浅 学习了 天天上论坛,时时有收获!谢谢! 学习啦
....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