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yi999 发表于 2009-3-18 16:49:20

古汉唐经典的错简与整理修正

古汉唐经典的错简与整理修正刘志杰    汉代之前的医学古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分别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分别为:《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瘈疭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这些宝贵的古经典医籍,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有《黄帝内经》残卷,且错简纷繁、段落乖谬。其中基本保留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藏腑的生理、病理、解剖、经络、针灸、辨证法则、用药法则、治则、针灸等各方面内容,成了一部错简混乱的“医家百科全书”。而《汤液经法》虽然亡轶,但是,近代《五藏辅行诀用药法要》的问世,保留了其书的精华部分,经过系统研究整理,还是可以反推还原基本面目的。
《神农本草经》,虽然未见《汉书》记载,其成书年代,也不见其详。但从古籍零散记载及相关传说来看,俱言有神农氏尝百草一说。该书的年代,当相当久远。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的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伊尹为商朝宰相,为《汤液经法》一书的著者。他是用《神农本草》的阴阳升降、五味药性,进行有机的严格配伍,创制了系列古方剂。因此,我们怀疑,《神农本草》一书,被收录成了《汤液经法》中的一个部分内容,没有被单独提出来而已。只是经过后来《汤液》一书的亡轶流散,药性本草部分,得以保留,经过后人整理,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神农本草经》。

    到了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论广《汤液经法》,写出了千古辉煌巨著《伤寒杂病论》。该书的问世,重新奠定了医家系统高级的三阴三阳六纲辨证理论,强调了方证理念,使古方剂得以流传至今。然而,该书因战乱原因,未能得以广泛流传,并亡简散落,几乎亡轶。
经过三国战乱,华佗氏五藏辨证的理论和方剂,没有系统流传下来,散落民间,濒于灭绝了2000年。发展到了晋代,出现了两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皇甫谧、王叔和。

    皇甫谧对流传下来的《内经》残卷以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归纳,成为了最原始的医经古籍资料,其权威性,不可撼动。

    王叔和利用太医令的便利条件,也对古传的脉法资料,乃至扁鹊、华佗、张仲景的学术理论和断篇残简,进行了尽可能的全方位的搜集和整理。整理最为系统的,当属华佗的五藏六腑和经络辨证,还有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搜集整理,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惜的是,叔和没有完全领悟仲景的学术理论内涵,将医经的理论和经方的理论参杂到了一起,并将该书在《脉经》中断然分为两处,因此出现了后人所谓“伤寒”和“杂病”的说法。并将“伤寒”部分,用汗吐下温等“可与不可”的方式进行分类,使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纲辨证理论,进一步被深藏而迷失。(《伤寒杂病论》,翻译过来,就是《外感内伤论》,上篇的六纲(六经)条文,是理论框架和辨证章法,下篇的杂病部分,是临床的广范运用。譬如中学数学的例题与应用题的关系,是一体不可分割的。)南北朝前后,在王叔和的这种分类理念的作用下,出现了仲景的《张仲景辨伤寒并方》九卷,《张仲景杂方》八卷。后期至唐代,又出现了后人妄加序言和内容而整理的《金匮玉函经》和《金匮要略》,后期,也就是宋代,又出现了两部仲景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以“六经”治外感,“脏腑经络五行”论杂病为理念,对一部完整的医家大论进行无理的粗暴分割,千家论《伤寒》,各说各的理,搞得混乱不堪!其实,《金匮要略》本为《伤寒杂病论》中的内容。从唐代《千金方》和《外台秘要》中考证,宋代《金匮要略》,断篇残简,遗失了大部分内容,所遗失部分,从汉唐古籍中,尚可找回多数。
    王叔和搜集到的仲景书,已然面目不全,并且错简错字繁多。令人欣喜的是,原书的主要内容尚存,中心理论内涵尚全,使得该书的增补、复原,有了可靠的保证。

    由此,进一步发展到了隋唐,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又对前朝的古经典理论和古方剂,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许多流失的古经典理论和方剂,得以发现和保留了下来。此时的医学,虽然体系不分,理论混杂,迷失了正确严谨的辨证方法,但是尚知方证对应的套方运用。然而,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保留挖掘了此前遗失的古经典中,大量的内容和方剂,为我们今天的古典医学错简的修正和复原,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这个古经典的错简问题,十分严重,上写成下,左写成右,东一句,西一段,张冠李戴······借用一下唐代补注《素问》的王冰的话说,就是:“······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
因为古籍的残缺不全以及错简混乱,又因为人们不敢问难于经典,不去严格的考证参校,造成了后代将错就错的理解和妄加发挥,导致学人无法掌握和运用。乃至于到了金元时期,人们不得不借助王冰的“运气七篇”理论,重新开创了一套时方理论。

    对于汉唐古医籍的整理,我们认为,应当以现存的《针灸甲乙经》、《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五脏辅行诀用药法要》、《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小品方》等经典为中心,相互参校其内容,从而修正错字错简。

    同时,要提炼古经典的理论内涵,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理论的框架结构,对每一本书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类,重新整理,各书彼此参证,进行修正补充。
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正的传统古经方医学,得以振兴。


雁潇湘 发表于 2010-4-22 20:46:04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分别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分别为:《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瘈疭三十卷、《妇人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但愿天佑中医,在不久的的将来,考古和挖掘古墓中能把这些古医书都给挖掘出来,而且是全貌不缺损。。

冉医生 发表于 2009-3-18 19:50:24

分析的很透彻!:P

zhongyi999 发表于 2009-3-18 22:47:42

砸我三个鸡蛋!

封狼居胥 发表于 2009-3-20 09:49:50

透彻!!!!!!!!!!!!!!!!!1

青藤 发表于 2010-4-20 21:25:24

怎一个好字了得!

guitarwh 发表于 2010-4-22 14:20:54

谢谢分享

楚天风云 发表于 2010-5-7 16:08:20

:victory:做这项工作需要有心人。支持:victory:

飞扬 发表于 2011-8-5 02:27:41

顶礼!

向医之心 发表于 2012-5-19 11:16:42

收藏了

changsongpei 发表于 2012-7-14 20:23:48

太有才啦

bbxrlshf 发表于 2013-1-16 09:15:02

再买几本书来读

桂-悠然 发表于 2014-2-19 20:26:26

谢谢刘老师!

医海拾金 发表于 2016-5-23 13:52:27

学习啦!

shiwenhu1981 发表于 2016-9-14 17:10:10

万事皆有机缘吧

derogba 发表于 2018-4-2 09:58:03

工程庞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汉唐经典的错简与整理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