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 发表于 2008-6-9 11:21:05

刘师答惑(一)

问:这三阴病为什么容易彼此含混不清,传变迅速?而三阳病常常各自症候独立明朗?

答:阳疏阴密,这是阴阳本性,按整体阴阳论,阳在外,阴在内。阳为无形,阴为有形。阳把阴包裹在里面,就像细胞膜和细胞核。三阳的时段,彼此独立明了。三阴时相转化,则是互含的。从亥----卯,分属三阴,你们看看,他们时辰都彼此相含互用,紧紧的抱个团,体现出了阴气敛固压缩的性质。而阳气则是温散生发,要明确分工治节的。阴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糊涂些,阳气的工作是对待敌我矛盾,必须明确独立职责。

宁一者 发表于 2010-6-4 23:08:25

阴阳互根是不错,但是,阴阳又各有所主。读了解惑,是不是得思考阴阳的运动的问题,单讲那种互根对待,容易陷入机械的思维状态中。刘老师说的那个时相的那个三阴的互含,正是揭开阴阳运动的巧妙机关,而运用一般的阴阳对待的观点,往往钻到阴阳平分的机械状态思维中,就不能解释三阴症状互含至厥阴则寒热错杂,就很难理解厥阴证治的温散凉平同下的施治之理。
刘老师的解惑是发人深省的,是指导进入阴阳动态思维的简明深刻的喻示,绝不是什么无用。

潘东方 发表于 2010-3-31 19:20:30

1# 地平线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互根,阳主卫外,阴主内守,疾病传到阴经,已经说明机体的正气虚损程度很差了,变换迅速是正虚邪实

                   扯那些没用的干嘛。
zhangfengice 发表于 2010-3-31 11:04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16楼这位狂生,可能没有真正的临床过,老师妙喻恰到好处的道出了三阳病之所以分明,三阴病之所以夹杂的原因。使任何没有学过医的人,一看都能明白。没有对中医理论的彻悟和对文字娴熟的驾驭能力,是说不出来的。 zhangfengice同道,请谦虚一点。不然,整天求道却终是与道擦肩而过而抱悔终生!

慎独 发表于 2008-9-5 21:39:19

学习了.谢谢老师

小水 发表于 2009-10-3 13:50:00

阴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糊涂些,阳气的工作是对待敌我矛盾,必须明确独立职责。
老师的比方打的的太妙了!{:3_131:}

疯狗 发表于 2010-3-25 13:03:18

学习了

psq 发表于 2010-3-25 18:38:41

来学习

经方至尊 发表于 2010-3-25 18:44:29

比如的恰到妙处,学习了

冷建波 发表于 2010-3-25 19:15:13

学习!感谢老师

地平线 发表于 2010-3-25 20:24:15

有关

幸福玻璃 发表于 2010-3-25 20:51:44

刘老师说是互含的是最好的解释

雁潇湘 发表于 2010-3-25 23:01:59

比喻得太好了

小水 发表于 2010-3-26 07:51:26

嘿,又读了一遍,还是觉的太经典了!

碧墅清音 发表于 2010-3-26 11:09:16

比喻的太好了

慕道 发表于 2010-3-27 17:25:14

此种比喻很形象,很生动,学习了

zhangfengice 发表于 2010-3-31 11:04:43

1# 地平线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互根,阳主卫外,阴主内守,疾病传到阴经,已经说明机体的正气虚损程度很差了,变换迅速是正虚邪实

                   扯那些没用的干嘛。

地平线 发表于 2010-3-31 12:46:50

16# zhangfengice

那你扯点有用的,我们瞧瞧?别退缩哦!

guitarwh 发表于 2010-3-31 13:12:21

1# 地平线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阴阳互根,阳主卫外,阴主内守,疾病传到阴经,已经说明机体的正气虚损程度很差了,变换迅速是正虚邪实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images/common/back.gif


感谢地平线分享高论,我觉的非常实用,师承之言,真传一句

小水 发表于 2010-3-31 14:18:57

zhangfengice.有些东西摆在面前,只有会看的才会一生受用,什么叫传到阴经了?阴经的实质是什么?烦您给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扯一下!中基课本那点东西地球人都知道哦

zhongyi999 发表于 2010-3-31 14:19:29

16搂,“扯那些没用的干嘛。”
——你给我扯点有用的,老夫近日闲得很,刚出来透个风,我们扯扯?

不服气可以,拿临床,拿理论,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联系不上。
看别人好了就嫉妒生气,你一辈子就交代了!

天涯 发表于 2010-3-31 15:36:50

嗯,很形象生动。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刘师答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