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08-5-11 10:49:32

转帖:对《伤寒论》的误解

对《伤寒论》的误解

寨王潮   香港大学医学院中医药学院/本科生

   中医医学史上相继不断出现各种不同流派,是百家争鸣的良好现象。然而,一些大相径庭甚至是南辕北辙的中医概 念,却往往是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在相连的朝代或时期,如宋代《局方》偏温燥的风气,导致了金元的寒凉、攻邪、滋阴学派。而这股偏「阴寒」的学术思想,又促成 了在明末清初温补学派的确立与盛行。而到了清末,由于温病学派的流行,加上西学东渐,西方医学中「消毒杀菌」的概念被大量强加诸中医身上。因此,阴寒清热 之风气在中医界再度盛行起来,甚至延续到了今天。近日,又有火神派的学说在中医界中不断升温。从这些历史中不难发现,所谓学术派别的产生,其实大都是一种 「以偏纠偏」的手段。当中尤以寒温两者的分歧及争抝最为激烈。然而,之所以这种「以偏纠偏」的历史在不断地重复着,笔者认为当中最大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 一直以来对《伤寒论》的错误理解。
   《伤寒论》五版教材提到:「《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广义伤寒的,以六淫为病因,并结合内外致病因素来讨论病机、病证、治则。」《伤寒论》的「伤寒」二字,应作《难经》中「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解,而非单指由「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这种「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伤寒论)」 的认识一直延续至晋唐,到了金元时期,才开始被提出寒温分治。而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更完全使温病脱却开伤寒之藩篱。到了近代,广义伤寒的概念已几近 被完全淡化,《伤寒论》亦不再被当成是治疗广义伤寒的著作,其理论及方药被运用的普及度明显下降。相反地,由于寒凉药相对较不明显的副作用,以及西方医学 杀菌消炎的主张逐渐普及,使有关温病的著作及支持者不断增多及扩展,使原本温病与伤寒的从属关系正式被改变了。
   如果从历史学角度分析,温病学派的出现时期是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我们不禁会问:「何以到了清朝,即自《伤寒论》成书近一千五百年后,才会走一个温病学派 出来和《伤寒论》分庭抗礼?这一千五百年间,到底医者是凭甚么方法来指导治疗温病?难道这一千五百年来,我们祖先对温病的治疗都是错误,甚至是直接害死了 无数的生命?」
   首先,如果我们承认 《伤寒论》是谈「广义的伤寒」,那么理应包括温病在内。但我们的温病学教材里却是这样写道的:「温病学说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了具有 自身特色的学术体系,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伤寒论》虽是外感热病的专著,但成书年代久远,内容详于寒而略于温,长期临床证明,应用《伤寒论》 的方法指导一切外感热病(包括温病)的 辨证论治,是有局限性的。」从这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今日的中医观点,把温病学说定性为「独立」于《伤寒论》以外的一学科,这种论调明显违反了「《伤寒 论》是谈广义伤寒」的前提,也同时印证了教科书之间所出现的矛盾谬误。更不幸的是,对于没法全面利用《伤寒论》指导治疗外感热病,世人似乎没有归因于自己 对《伤寒论》的学习与认识之不足,却反而认为是以《伤寒论》不能治疗温病之故。而今日中医学界,对于这个明显的矛盾,却是一直「视而不见」、「视若无 睹」。
   谢诵穆的《温病论衡》里曾这 样说到:「观叶吴学派之著作,不可否认,该派中人为了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确实发了一些刻意罗织,不合事理的议论,如《临证指南》中,谓伤寒先伤阳经,温 病先伤肺经。又谓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温病条辨》硬说《伤寒论》只为狭义伤寒而设,只论六气中一气,其余五气概未之及。这一类为妄 立门户而不顾事实,歪曲仲景学说的说法,其错误是十分明显的,如曲为之释,实在也毫无意义。」
   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吴瑭,他所撰的《温病条辨》被视为医中圭臬,甚至被当成是「新四大经典」其中之一。然而,吴氏在《温病条辨》第二条开宗明义便提到:「伤 寒由毛窍而入,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治法 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吴氏是刻意把《伤寒论》所论归到「狭义的伤寒」之中。而且,《温病条辨》全书依仲景《伤寒论》的格式写成,在论温病犯肺之时,是肺的不 言肺,硬要用上「太阴之为病」这用词,也明显可看出是希望和仲景书分庭抗礼,把《温病条辨》提高到《伤寒论》的经典层次上。表面上口口声声说尊崇仲景,在 《伤寒论》基础上发展温病,但实际上,却似乎是阳奉而阴违。
   如果《伤寒论》的太阳病,真的只是指「膀胱经病」的话,我们早就应把「太阳之为病」,写作是「膀胱之为病」可以了,不必还去谈及那些「三阴三阳」。可见, 「太阳」之意义,不应该只是指膀胱经。至少,在理解《伤寒论》的时候,我们需结合《内经》中三阴三阳的意义,去探讨仲景的治病理念和三阴三阳病的真义,即 如「六经气化」、「标本中气」、「开阖枢」、「阴阳二十五人」、「脏腑阴阳太少」、「三阴三阳脉象」等等这些三阴三阳的不同含义。我们知道「阴阳者,数之 可千,推之可万」,但为甚么在谈《伤寒论》三阴三阳的时候,就只懂把三阴三阳当成是六条经络?
   我们从最简单的去想,经络是甚么?经络是联系脏腑肢体、气血行走的通道,大部份是走于体表的。那么,难道《伤寒论》就是言发生在体表四肢的病吗?疾病发生在 经络中?发生在通道上?是行走得不畅顺吗?除非仲景是一位针灸大家,否则疾病发生在哪条经络,对他的治疗来说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当然,仲景是懂针灸的,不 过于《伤寒论》中只曾刺风池风府期门等数穴,而且所用穴与该篇相对的「经络」并不相符,可见仲景并不重视那套十二经络的系统。如果看看《本经》,至少会发 觉没有所谓的「归经理论」。而从《伤寒论》的考证过程中,也会知道「汤液」与「经络针灸」是中医的两大分门。
   当然,笔者并非要完全否定三阴三阳病与经络的关系。譬如从诊断学来说,经络的特定行走部份,对于疾病的诊断是有帮助的。(可参考刘渡舟的《伤寒论与经络》及《伤寒临证指要》)但从《伤寒论》每个病的症状而言,要勉强把所有症状都套在一条经络的行走位置是很可笑的。因此,寻求三阴三阳的更深入意义,对于如何运用《伤寒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从来不跳出经络以及归经理论去谈论《伤寒论》,其实正是一直以来中医界对《伤寒论》误解的肇端。(药物的归经理论,其实也相当值得商榷,为甚么药物不是归到脏腑中,而是要归到一条气血行走的经络之上去产生作用?) 当三阴三阳被当成是六条经络时,其当中所包含的概念,随即被简化成几近毫无意义的「病位病所」。《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三阴三阳本来是一个无形却又含义广阔的「道」,如今却只被当成了是专指经络这「器」,是相当可惜的。这种把三阴三阳意义大大地狭窄化的做法,其实正同时把《伤寒论》的应用亦大大地狭窄化了。
   更可惜的是,近代的经方家,也没有就三阴三阳的问题作出正面的论证。反而只是一味的在批判叶吴学派用药清轻、偏于寒凉等陋习,骂他们「轻描淡写、敷衍塞 责」,说他们在制造「疾病」,甚至咒骂他们为「牛鬼蛇神」,而有的如陆九芝、恽铁樵等,虽努力为《伤寒论》平反,却也只在一些小的支支节节上着墨,抓不住 问题的核心。大部份经方派的医者们,一直在无视着温病学派临床上的实证及经验,却没有尝试好好的将温病学派的内容,归纳到仲景的《伤寒论》之中。而在今日 的中医教科书中,也只是把「寒温之辨」这个问题弃之于不顾,或只是说「温病是伤寒的发展」,「六经、三焦只是说法不同,实际是一样的」,「善治伤寒者必善 治温病,善治温病者必善治伤寒」,纯粹是轻轻带过,避重就轻,为了化干戈为玉帛,却完全没有认真的去厘清当中的问题。
   碍于篇幅及能力所限,笔者无法再就三阴三阳的问题继续探讨下去。但至少希望指出,重新正视仲景学说,纠正当今中医界对仲景学术之谬误,对解决中医学术分歧过大,以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都有决定性的帮助。

指导老师:古今谈



http://www.tcmforum.com/forum2.p ... &fGroup=student

地平线 发表于 2008-5-11 11:35:31

阅过,顶了:victory:

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08-5-11 12:50:46

我觉得作者说的问题值得深思。
虽然我接触的中医的时间不多,但据我的了解,事实上,中医院校由于没有厘清这个问题,导致了不少人存在这个误解,以为《伤寒论》就是治伤寒,而不能治其它的。这个问题也可能是导致了中医现代发展的挫折(这个问题,说深一点,也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关,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本论坛,陈功老师和于建成老师的《中医原理》和《中医固有理论框架》以及《笑评中医大腕系列》和《中医群侠传系列》)。

很简单的举两个例子就知道了:
问医阁主人栾博士,在其《追寻疾病的根源》里面提到:
“伤寒派就如武侠系列中的少林武当一样,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上,当然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且至今仍然也创造着辉煌。然而,大家所没有注意到的是:这片辉煌在四川、贵州、湖南一带尤为光辉夺目。四川、贵州、湖南一带,天气常年潮湿,冬春季节尤为潮湿而寒冷;这种潮湿的气候造成了那里的姑娘个个肤色滋润,堪称美人。附子是伤寒派的标志之药,附子主产四川,冬至下种,夏至收获,在这种潮湿寒冷的气候下能够生长,故而必然具有对抗潮湿寒冷气候的能力。对于当地生活在同样潮湿寒冷气候下易被潮湿寒冷所袭击的民众而言,附子是一味天赐的神药,故附子成为伤寒派标志之药。” (原文地址:http://www.zzjz8.cn/cgi-bin/index.dll?page1?webid=tongtu&userid=2360712&columnno=14&articleid=365)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她是真正误解了《伤寒论》了。《伤寒论》绝非她所认为的那样肤浅,也不是简单的地方医学。她把对金元四大家的认识,简单的套到了《伤寒论》身上了。

另外,在书店里我们可以看到,最近有个叫林政宏的博士,出了一套《一目了然学中医丛书》,其中在他的《伤寒论一学就通》的后记里面,提到了古方不能治今病,认为伤寒方的内容不能适应现代了。
当时看到他的这个问题,我第一感觉就是很想问一问他,既然不能用了,你还出版来做什么?为了圈钱吗?!

对于是否古方不能治今病的问题,其实前辈们已经给过我们明确的答案了,陈修圆也曾经就这个问题,在《长沙方歌括》给予批驳(我是在此书看到的,如果有误,请朋友们指出)。从《郝万山讲伤寒论》中提到张仲景成为医圣的考证过程,我们也可以清楚知道,后人之所以尊张仲景为医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方子经得起重复验证。后人所谓的古方不能治今病,是因为他还不能真正理解,灵活运用而已,与个人修养有关。经方大师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不也正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吗?因此,古方不能治今病的论调可以休矣!   
我们还可以反观中医近代的一些名家,哪一个不是研究过伤寒的?
或许邓老(铁涛)也意识到一些问题,所以才提出了“回顾中医”,“回顾经典”的口号。
就我个人看法,《伤寒论》,最简单的,可以通过一种“病”在人体的转归变化,提供出一套具体的资料方案,是一套经得起重复验证的范例,确实是中医(学方药)的必读之书。如果中医没有真正研习过这本书,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辨证论治。只有真正潜心钻研,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正奥妙。

看到这个帖子,顺便把最近一段时间来的思考,也发上来跟大家分享。个人管见,错误难免,欢迎指正!

smo0o 发表于 2008-5-11 13:04:15

那个江苏文学出版社尽出垃圾医书混淆视听。

初工 发表于 2008-5-11 13:08:24

有意思,可以参考。

许家栋 发表于 2008-5-11 16:50:13

好文章,值得多读深思:victory: :victory:

cctv01 发表于 2008-5-11 17:16:34

这个罪业皆由贪取名利,自以为是而成

只是没有理解仲圣之心啊

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09-12-29 19:45:28

刚刚在别的论坛又看到这个帖子,回来搜索了一下,发现可能是我最新转帖的,再顶上去!
好帖不能沉。

许家栋 发表于 2009-12-29 21:30:27

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

飞龙在天 发表于 2009-12-30 15:14:03

黄绢幼妇
http://www.zhongyi999.com.cn/bbs/redirect.php?tid=8779&goto=lastpost#lastpost
:lol

wsc111222 发表于 2010-1-1 15:34:33

后人之所以尊张仲景为医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方子经得起重复验证

psq 发表于 2010-4-4 19:22:59

来学习

sfno111 发表于 2010-4-4 20:16:24

阴阳是基本以,象征各不同。

雁潇湘 发表于 2010-4-4 21:57:18

好文章。要顶!

疯狗 发表于 2010-4-6 16:01:19

顶起:victory:

苍月 发表于 2010-4-9 23:57:31

好文!:victory:

桂-悠然 发表于 2014-3-8 22:24:26

很好,谢谢!

桂-悠然 发表于 2014-3-8 22:24:56

很好,谢谢!

zhchch 发表于 2018-2-22 17:33:17

顶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对《伤寒论》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