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红老师讲解六纲与八纲
京-刘卫红(2276743825) 2014-11-04 19:59:58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纲辨证理论的第二节:“六纲与八纲”。接触汉传中医之前,大家可能对“六经”和“八纲”这两个概念比较熟悉。六纲是汉传中医学区别于其他经方学术的第一个概念。为什么汉传中医学提出六纲这一概念呢?我们下面从提出“六纲”概念的重要意义、六纲的实质以及六纲与八纲的区别三个方面来认识六纲这一重要概念。
一、提出“六纲”概念的重要意义
阴阳是区分世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分类法则。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认识事物本质执简驭繁的法宝。伤寒论中辨证用方所用的阴阳学说,其内涵实质是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三阴三阳学说指导着六纲、经络、运气三个体系的分类和定位。虽然与经络、运气使用相同的名词,但其内涵完全不同。“六经”本是经络用语,最早出现于《素问•热病论》中的经络六经理论。隋代巢元方将六经热病内容与仲景的伤寒论条文混杂一处,形成了用六经经络解伤寒论的初步理念。宋代的朱肱,最早确定《伤寒论》六经辨证概念,用经络解《伤寒论》,提出了“六经”一词。从此以后流毒千年,导致后世很多医家用经络理论去曲解仲景本义,直到现在,仍然贻害后学。后世又有用五行脏腑、六气理论解读六纲者,皆入误区。六纲伤寒论全书以六纲框架为依托,结合五证病机、卫气营血、三焦、胃气等理论,建立起完善、系统的六纲辨证理论框架,并以之为纲,方证为目,将疾病症候群以病性、病位和病态的规律辨别剖析,予以高效的对证治疗。因此,六纲辨证是六大疾病总纲,无论什么病均在这个总纲范围之内,用六纲(六大疾病总纲,简称六纲)取代错误的六经概念,既避免与脏腑、经络混淆,又强调其作为辨证总纲的重要地位。那么,六纲与后世的八纲有什么关系呢?“八纲”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是我们中医教材中的中医辨证总纲,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阴阳、寒热、虚实的明确概念。
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正式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从八纲的形成史来看,八纲是从六纲派生演变而成的,但六纲与八纲的性质截然不同。它没有六纲圆满,且失去了六纲辨证的灵魂。六纲与八纲的区别我们后面再具体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汉传中医学用六纲取代六经和八纲,还原经方医学本来面目,明确《伤寒杂病论》的辨证内涵,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六纲”的实质
阴阳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科学方法。古人把万事万物按其属性,用阴阳的法则进行二分法归类。老子《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阴、阳、中气,称作三才。孔子在《易传》里说:“六者,三才两之而成。”阴阳和中气,又各自可以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都可以按照太极生两仪的法则,再分生一对阴阳。也就是说,阴可以再分一对阴阳,阳可以再分一对阴阳,中气可以再分一对阴阳。三个阴,三个阳,称为三阴三阳,三才就成了六纲。由此而产生了三阴三阳的六分法,成了万物六大分类总纲。《周易》:“乾坤生六子,退位而不用。”这里的乾坤就是阴阳,细化为六子(三阴三阳)之后,实际上就是用这个“三阴三阳”对事物进行了归纳。“三阴三阳”涵盖了阴阳,可以说六纲是从阴阳法则发展来的,阴阳是六纲之体,六纲是阴阳之用。我们运用的就是六纲,六纲是阴阳的细化。因此,经方中的“三阴三阳”仍然具备了阴阳本身的寒热性质。《伤寒杂病论》根据阴阳学说的六纲理论,把人体出现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阴阳属性,归纳为六大纲领,三阴三阳生理上就是人体的六大自稳系统,病理上形成了六纲辨证体系。阴阳在彼此转化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阴三阳六种状态: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每一种状态或者说六纲中的任何一纲都是由“病位”、“病性”、“病态” 组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看看“病位”。这个“病位”,就是疾病的病位。按照表里上下的位置而
定。在李昱昊师弟讲解的“六纲理论起源” 中提到师父在书中提示的两种思路:先把部位分三部分(表、里、半表里)这两种思路都可以得出六个病位。
表(阳):表之阳位——表之阴位
里(阴):里之阳位——里之阴位
半表里(中气):半表里之阳位——半表里之阴位。
也可以是:
阳: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阴: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任何疾病都可以按照这种规则进行定位。
从六纲来讲:
三阳:阳之表称为太阳;阳之里称为阳明;阳之半表里称为少阳;
三阴:阴之表称为少阴;阴之里称为太阴;阴之半表里称为厥阴。
病位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就是决定“病性”。
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
阳:寒-热-半寒热,
阴:寒-热-半寒热。
最后一点就是“病态”,就是疾病的虚实属性。
虚实,也是细分成为六种
阳:虚-实-半虚实,
阴:虚-实-半虚实。
总结一下:六纲的“病位”、“病性”、“病态”
六个部位(病位):阴:表-里-半表里,阳:表-里-半表里
六个特定性质(病性)阴:寒-热-半寒热,阳:寒-热-半寒热
六个状态(病态):阴:虚-实-半虚实,阳:虚-实-半虚实
六纲排序,按照先阳后阴的表——半表里——里(上——中——下)的顺序排: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这样好理解,在讲“合并系属”病时就是按照这一顺序。
师父在书中也提到按照开合枢的顺序。
阳: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
阴:太阴开-少阴合-厥阴枢
阳要入阴,靠少阳来联络,阴要出阳,靠厥阴来沟通。这种排序更强调少阳、厥阴作为枢纽沟通阴阳的作用。归纳一下六纲之本义:
六纲 病位 病性 病态
太阳 表 热 实
阳明 里 热 实
少阳 阳之半表里 阳之半寒热 阳之半虚实
少阴 表 寒 虚
太阴 里 寒 虚
厥阴 阴之半表里 阴之半寒热 阴之半虚实
三、六纲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异同。
六纲与八纲的共同点:都是按照阴阳来确定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六纲与八纲不同之处
1.所属的理论体系不同
汉代及其之前,中医学分为两个学术体系,一个是医经体系,一个是经方体系。
《汉书•艺文志》中对经方和医经医学的定义和阐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六纲辨证属于经方理论体系,是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运用,不含脏腑、经络、运气等学说;
而八纲辨证与《内经》一脉相承,属于医经理论体系。
2.理论体系的内涵不同,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六纲灵活地把阴阳推演为三阴三阳,将阴阳两纲隐藏暗含于三阴三阳当中。三阴三阳在生理上为六大自稳系统,病理上即为六纲病。六大自稳系统某一系统失衡即为某纲病,每一纲都同时包括了病性、病位和病态。三阴三阳六纲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等一切病理状态。因此,在经方学术体系中病只有六大类,病之下又细化为各种证(以方名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等)。赞叹古代先贤的智慧!
此外,六纲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各自的中间状态,完善了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圆满地概括和解决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相互夹杂的实际问题。八纲辨证虽然是从六纲辨证派生演变的,但其理论体系远不如六纲理论圆满。八纲只是简单地针对疾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态进行二分法,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矛盾彼此相对独立,互相转化只局限在每一对矛盾之间。例如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他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并且没有解决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反失去了六纲的科学性。因此,六纲针对的是人体的阴阳(三阴三阳),八纲是对疾病阴阳属性的分类,二者的内涵完全不同。
3.临床运用不同
六纲辨证:
系统地赋予了六纲各自严格的疾病证候表现,确立了完善、简明的辨证框架纲要,再进一步强调方证对应,施以相应的固定方证,
八纲辨证:
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已经包含了阴阳属性,八纲辨证体系又复添加了阴阳二纲,显得画蛇添足,使科学的辨证方法显得死板、僵硬、零散,缺乏完善的系统化的理论而趋于空洞、模糊。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的作用。不具备辨证提纲,还需要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其他理论结合,才能指导临床,实现理法方药的运用。八纲辨证理论不能独立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八纲辨证不成熟的关键所在。
六纲理论是最早和最为完善的辨证理论,六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成为经方医学体系辨证论治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纲实质,需要大家学习并掌握,其他内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的参与!)再各自分阴阳,或者先把人体分阴阳,然后把人体所划分的阴阳各自再分三个部位(表、里、半表里)。这两种思路都可以得出六个病位。
表(阳):表之阳位——表之阴位
里(阴):里之阳位——里之阴位
半表里(中气):半表里之阳位——半表里之阴位。
也可以是:
阳: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阴:表——里——半表里(上——下——中)
任何疾病都可以按照这种规则进行定位。
从六纲来讲:
三阳:阳之表称为太阳;阳之里称为阳明;阳之半表里称为少阳;
三阴:阴之表称为少阴;阴之里称为太阴;阴之半表里称为厥阴。
病位已经确定了,接下来的就是决定“病性”。
病性,就是指疾病的寒热。
阳:寒-热-半寒热,
阴:寒-热-半寒热。
最后一点就是“病态”,就是疾病的虚实属性。
虚实,也是细分成为六种
阳:虚-实-半虚实,
阴:虚-实-半虚实。
总结一下:六纲的“病位”、“病性”、“病态”
六个部位(病位):阴:表-里-半表里,阳:表-里-半表里
六个特定性质(病性)阴:寒-热-半寒热,阳:寒-热-半寒热
六个状态(病态):阴:虚-实-半虚实,阳:虚-实-半虚实
六纲排序,按照先阳后阴的表——半表里——里(上——中——下)的顺序排: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这样好理解,在讲“合并系属”病时就是按照这一顺序。
师父在书中也提到按照开合枢的顺序。
阳:太阳开-阳明合-少阳枢
阴:太阴开-少阴合-厥阴枢
阳要入阴,靠少阳来联络,阴要出阳,靠厥阴来沟通。这种排序更强调少阳、厥阴作为枢纽沟通阴阳的作用。归纳一下六纲之本义:
六纲 病位 病性 病态
太阳 表 热 实
阳明 里 热 实
少阳 阳之半表里 阳之半寒热 阳之半虚实
少阴 表 寒 虚
太阴 里 寒 虚
厥阴 阴之半表里 阴之半寒热 阴之半虚实
三、六纲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异同。
六纲与八纲的共同点:都是按照阴阳来确定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六纲与八纲不同之处
1.所属的理论体系不同
汉代及其之前,中医学分为两个学术体系,一个是医经体系,一个是经方体系。
《汉书•艺文志》中对经方和医经医学的定义和阐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
六纲辨证属于经方理论体系,是对“三阴三阳”理论的运用,不含脏腑、经络、运气等学说;
而八纲辨证与《内经》一脉相承,属于医经理论体系。
2.理论体系的内涵不同,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六纲灵活地把阴阳推演为三阴三阳,将阴阳两纲隐藏暗含于三阴三阳当中。三阴三阳在生理上为六大自稳系统,病理上即为六纲病。六大自稳系统某一系统失衡即为某纲病,每一纲都同时包括了病性、病位和病态。三阴三阳六纲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等一切病理状态。因此,在经方学术体系中病只有六大类,病之下又细化为各种证(以方名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等)。赞叹古代先贤的智慧!
此外,六纲明确地提出了阴阳各自的中间状态,完善了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圆满地概括和解决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相互夹杂的实际问题。八纲辨证虽然是从六纲辨证派生演变的,但其理论体系远不如六纲理论圆满。八纲只是简单地针对疾病的病性、病位和病态进行二分法,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矛盾彼此相对独立,互相转化只局限在每一对矛盾之间。例如表证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之分,还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他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也是如此。并且没有解决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些“半证”问题。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反失去了六纲的科学性。因此,六纲针对的是人体的阴阳(三阴三阳),八纲是对疾病阴阳属性的分类,二者的内涵完全不同。
3.临床运用不同
六纲辨证:
系统地赋予了六纲各自严格的疾病证候表现,确立了完善、简明的辨证框架纲要,再进一步强调方证对应,施以相应的固定方证,
八纲辨证:
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已经包含了阴阳属性,八纲辨证体系又复添加了阴阳二纲,显得画蛇添足,使科学的辨证方法显得死板、僵硬、零散,缺乏完善的系统化的理论而趋于空洞、模糊。只能对疾病起到简单分类的作用。不具备辨证提纲,还需要与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其他理论结合,才能指导临床,实现理法方药的运用。八纲辨证理论不能独立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这是八纲辨证不成熟的关键所在。
六纲理论是最早和最为完善的辨证理论,六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真正起到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成为经方医学体系辨证论治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六纲实质,需要大家学习并掌握,其他内容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的参与! 六纲的“病位”、“病性”、“病态”
六个部位(病位):
阴:表-里-半表里,阳:表-里-半表里
六个特定性质(病性
)
阴:寒-热-半寒热,阳:寒-热-半寒热 六个状态(病态): 阴:虚-实-半虚实,阳:虚-实-半虚实 讲的太板扎了。 谢谢讲解。 看的明白,是真理论,而教材上的八钢实在让学生迷惑迷糊。 阅读理解 六纲辨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