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医风
《伤寒论类编补遗》2014.10.13阴阳学说:
(一)概论:一阴一阳之谓道。抽象,无限可分。
1)对立。相对对立。
2)互根。根于对方。
3)消长性。此消彼长。量变。
4)转化。质变,重病。
5)格拒。真假寒热,危病。
(二)先后天
先天:胎儿头朝下,阳在上(腹),阴在下(头)
后天:阴阳搬新家,但祖籍不变。阳根于腹,阴根于头。
(三)三阴三阳论
定位:三阳由表到里为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由表到里为少阴,厥阴,太阴。少阳于厥阴沟通阴阳。
卫气营血
(一)气血关系
气比血阳,血比气阴。气能行血,血能养气。
气能化津液(卫)。血能生血气(营)。卫可以入血。营可以入气。气血为本,营卫为用。
卫有温煦润养机体的作用。寒热都可以伤卫。
营为血中之阳。卫为气中之阴。
气要化津液,津液要化血,血药化应,营要化气。气-卫-血-营-气。
津液不足(干燥),可能是壮火食津液,也可能火太少,而不能上扬津液。
(二)卫气营血讲解
营血按照十二经顺序运行。卫气日行二十五,夜行二十五。【不懂,卫气如何运行的?】
“阴阳者,一身之气血也。营卫者,气血之阴阳也。盖血藏于肝而行于心,气根于肾而发于肺。
血行脉中,其气者,营也。气行脉外,其血者,卫也。卫者,津液也。营者,荣气也。
气血,营卫之本;营卫,气血之用。津气营血互化,营卫相随,阴阳之道也。
营赖中焦水谷而资化取汁,入上焦化赤为血,合天地气而成气血,化合营卫之用,乃成精气也。
故卫出上焦也。卫气者,出入表里,卫正而伐邪。巡行内外,营气必随之,邪无所遁也。此生身之必倚。
故首重其气,次重其血也。”
(三)气血营卫于六纲归属
太阳:卫
阳明:气
少阴:营
太阴:血。
少阳:气卫之间。
厥阴:血营之间。
凡是伤及太阴血分的,无论寒热,要有阿胶,黄芪,入卫分。人参入气分。【人参不是补津液的么。为何说是入气分?】
三焦:上管下,下奉上
土居中,上为阳火,下为阴水。上用土来制水,入不制水,水则犯上;下浸润中土,来防止上的灼烧。【似乎是在说太阴病与阳明病】
下焦的清气,与中焦的饮食都要奉上。靠下焦水中的真阳蒸化。上焦负责布化。靠上焦真阴肃降实现。
胃气:能吃,能吸收。为根本。
医风按:有两处不解,请各位指教。谢谢!
1)伤寒论中的人参好像是作为补充津液用的,为何书中说他入气分呢?
2)卫气日夜行五十周是怎么行得? 佛理集萃: 5) 佛法真相6)道学-三家-三教
金刚经的真义在于破相和布施。
相由心生,所有痛苦都源于相,相源于分别心。
我和他人没有分别。和万物没有分别。和宇宙融为一体,就没有了差异。没有了痛苦。或许这就是庄子齐物论的理念吧。
以前,看孔子说,人无不死,民无信不立。觉得很不以为然,人都死了,要信做什么。
现在看来还是想得太肤浅了。万物本于一源。若是不强分彼此,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好,有什么理由不对他人好,不对环境好,不对万物好呢?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无差,而大道永存。
每个人的生命不只是为了活的更长久。而是要弘道。
有的人活着,和死了没有差别,像是为了私利而蒙昧一生的人。
有的人死了,和活着没有差别,像是老子,孔子,佛祖,关公。因为他们弘道,而道永存。他们已经破掉了时间。无始无终。
好好利用上天赐予的几十年光阴,舍弃贪念,妄想,去贴近大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佛理集萃: 7) 易学古籍以及各家说法考证;8 )造化生花
7)还没懂。直觉来说,周易讲变化规律,通过卦序来表示世间万物的生老病死的规律。
8)万事万物源于阴阳,阴阳源于混沌。就是一。
人的神识不灭,众人的神识一源。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的天命,自己的任务。孔子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似乎太晚了。要珍惜光阴。明白今生的任务。完成并提升自己。时时守一,不断进步。 本帖最后由 伊峰 于 2014-10-15 10:49 编辑
一:理论起源
阴阳各分为三
1)三阴三阳生理病理
生理:上下内外沟通,平衡运转。自稳。
太阳少阳主表。包括四肢百骸,司营卫,皮毛开合。
阳明太阴主里。主内脏,司气血,主吸收和排泄。
少阳和厥阴,共同主表里和上下的总体阴阳气血平衡。
三阳主阳气,太阳主发散,阳明主收敛,少阳主表里的平衡,与阴气交,由阳入阴。
三阴主阴血,少阴主收敛,太阴主开泄,厥阴主表里的平衡,与阳气交,由阴出阳。
病理:表里上下阴阳失衡,无法恢复。
三阳主实热,三阴主虚寒。
2)六大自稳系统
伤于:情志,饮食,劳作。
二:六纲与八纲
1)六纲
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病态,虚,实,半虚半实
病性,寒,热,半寒半热
2)六纲与八纲区别
相同:都用阴阳来确定。
不同:六纲精细
三:六纲框架理论
1)六纲的规范性概念。
与经络及脏腑无关。
传遍有序:由表及里。
间传,多有正气不足,病邪旺盛所致。
直中:多由饮食所致。
合并系属
不相邻的同时生病,或多于两纲为合并。相邻的相传为并病。主要为哪一纲,就属于哪一纲。系,虽有本纲见证,但以它纲证治为主。
2)六纲五中分类法。
3)提纲。
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伤寒:太阳饼,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具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少阴病: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小便色白者,少阴病悉具。
少阴伤寒:少阴之为病,无热恶寒,无汗。或无大热,头痛项强,咽痛,鼻塞嚏涕,周身骨结痛,腰痛,咳喘,脉微细,或微浮细紧。但欲寐。
少阴中风: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
阳明病: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中风: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烦躁口渴,欲饮水。脉洪滑。
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结坚。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恶风重而汗出,身重。或微发热,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或欲嚏不能,脉浮弱。甚者则风水血痹,脉微。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头晕目眩,口苦咽干,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善太息,寒热往来,项强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腹痛,或便溏,舌苔薄白,脉弦。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脉弦。
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汗出恶风,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汗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脉沉弦。
4)表证与外证的区别
外证指里证的外在表现。
5)六纲六病时相
四:病证症
五:方证与药症
六:五证病机
痞烦燥滞饮
七:治疗六法
汗吐下,和温清。
八:六纲辨证的步骤思路
病位,病性,病态,选方,药物加减。
九:六纲方剂简单谈
1)分类
升阳之剂,以黄芪为主:大小阳旦汤主对。黄芪建中汤
扶阴以柴胡为主,扶阴以清里,大小阴旦汤主对。小柴胡汤。
热闭以大黄为主,开泄以痛闭。大小火齐汤主对。大承气汤。
寒厥以干姜为主。温化以回厥。大小水齐汤主对。通脉四逆汤。
轻宣以麻黄桂枝为主,大小青龙汤主对。轻,麻黄汤;宣;桂枝汤。
收重以石膏龙骨为主,大小白虎汤主对。收,白虎汤;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清滋以阿胶黄连为主,大小朱雀汤主对。清,黄连阿胶汤;滋,炙甘草汤。
温渗以附子白术为主,大小玄武汤主对。温,当归四逆汤;渗,真武汤。
2)配伍法则
四气五味功用。
五证配伍
酸苦除烦,佐以辛甘,守于清收。
酸甘化饮,佐以苦咸,守于温渗。
甘咸制燥,佐以辛酸,守于清滋。
辛咸除滞,佐以甘苦,守于温宣。
辛苦除痞,佐以咸酸,守于清温。
暂停更新~~ 学习。。。。 1)伤寒论中的人参好像是作为补充津液用的,为何书中说他入气分呢?
2)卫气日夜行五十周是怎么行得?
------------------------------------------
1、卫气营血在六纲归属里面,卫归太阳,气归阳明,营归少阴,血归太阴,少阳在卫气之间,与营血沟通,厥阴在营血之间,与卫气沟通。阳明气分病,一般就是实热伤津液,人参性微寒,味甘苦,能够补津液,对治阳明津液亏虚,所以说它入气分(入阳明)
2、一昼夜的时间卫气营血在人体巡行五十周(遍),巡行情况见《内经-素问》摘录如下: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①。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地平线 发表于 2014-10-18 20:34
1)伤寒论中的人参好像是作为补充津液用的,为何书中说他入气分呢?
2)卫气日夜行五十周是怎么行得?
谢谢地平线师兄解答~~~ 读佛理集萃1)儒释道关系。2)世间法即是佛法。
三家来源于道学。道就是规律。周易就是借助符号来显示世间事物的发展规律。
规律无非因果。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讲的是从空到混动,到分阴阳的过程,万物莫不如此。
时间的一切结果都是有原因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好的。
好的是好的,坏的也是好的。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所以,发善念,行善行,一切从善的角度出发,因此一切都是好的。 本帖最后由 伊峰 于 2014-10-28 01:49 编辑
佛理集萃: 3)佛道德区别与交融。4)周易佛道相通。
大道相通。万物有体,有相。体为空,相为色。
无中生有,缘于妄念。
分别心起,而成阴阳。
周密圆融,阴阳相易。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生老病死,成住坏空。
元亨利贞,生长收藏。
一叶知秋,源于周密。
持经达变,本自阴阳。
生死相易,祸福相依。
善恶互转,万物本齐。
佛理集萃:9) 禅定. 10) 修道真相.
心舍得,大智慧;行为舍,得大福报。
心存于道,身存于世。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佛理集萃:11) 宇宙人生真相.12) 三教合一
道学,讲尽世间一切道理,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做事三思而后行,思阴阳,思太极。合于道。 佛理集萃:13)治世;14) 归一
一道生二阴阳二德,万物不利阴阳。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佛理集萃:15)先天八卦排序;16)先天本源 道德法则
阴阳法,扶正祛邪,反之于平。 佛理集萃:17)万物法则,万术公式;18)数学法则
六纲五证,提掣天地。
然而,履霜,坚冰至。
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 佛理集萃: 19) 十八臂观音.20)金刚经的智慧
字字讲空。 佛理集萃: 21 心和性22 思惟善念23 人生八苦
本心为善,生命不息,善念不止。万物皆为一体,善待世界。 佛理集萃:24 真一法界25 禅定 26 自性佛与共性佛
观音,观因也。 佛理集萃:27 观因果27 观因果29 正信、佛、修禅
一杯水,倒入蜂巢,各个“房间”都有水,却是被阻隔,无法沟通。众生也是如此,都认为有个我。其实,真的灵知都是一体的。 佛理集萃:30 因地见佛31 破我执32 佛经如舟
一个本源分散于无穷。认识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