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是书,读的是世界
本帖最后由 正正 于 2014-6-28 23:00 编辑一部伟大的著作,学习刘志杰宗师《伤寒论类编补遗》心得
我所读之书:《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是由人民军医出版社于2011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 这本书的绪论中开篇就点明:汉传中医学是最古老的循证医学(《伤寒论类编补遗》第3页原文)。循证医学:(英语:Evidence-based medicine,缩写为EBM),意思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港台地区也译为证据医学。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我们在书中也看到了:“中医汉传医学的综合循证概念:①在严谨的辨证理论框架指导下,②制定严格的方证、药症标准作为证据,在此基础上,进行③大范围、④多样本、⑤长时间(数千年以上)、⑥可重复性的⑦随机临床验证,⑧条件缺一不可。”“这个发现,足以证明传统汉传中医学,是科学严谨的,不容撼动的!”(《伤寒论类编补遗》第6页原文)由此完全可以确立汉传中医的科学性,无论其在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因其理论严谨、明确,易于掌握,可以普及,可以复制。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将《伤寒论类编补遗》一书,定义为——“中医临床病症应用学”。 刘志杰宗师在书中,他充分肯定了张仲景在医学界的地位和贡献,“《伤寒杂病论》者,仲圣之遗篇也,乃医家辩证论治之源,遣方施药之祖。”(刘志杰 序)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再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也是因为看到:“举凡诸本之通病有六:文序颠倒、分类混淆、错简杂出、句读不摧、以假为真、概念模糊。”(刘志杰 序)故而刘志杰宗师本着“宗‘三坟’经典之旨,守治学‘六依’之戒”规,在传承的前提下,“深入经藏,探觅本源,”发挥原意,精益求精,按经法架构进行了分类补遗。可见其用功努力,严肃对待之心,所以此书当的起为: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也。 《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这个字,到底学什么?孔子并没有详细交代。我们不妨把它领会成:“学”是学人类的文化智慧,而凡是人类的文化智慧,统统是“学”的对象。在学习《伤寒论类编补遗》这本书时,我们看到了刘志杰宗师对事物本质的掌控,和对“道”的真正领悟。这些不正是我们人类文化智慧的结晶吗?我们从书中应该可以看到刘志杰宗师将“汉传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己任(道不轻传),为中医事业无私贡献的伟大理念。 诚如宗师在序中所言:“当寄望学人,开卷则豁然易知,临症而良效即验。传承千秋之德业,广救群黎之疾苦,上不愧于仲圣,下无愧于后人,乃撰此书之本愿也。”此数言振耳发聩啊!“本愿也”。此三字尤为发人深省也。 怎样看待世界?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方法论问题。没有正确的方法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正确的哲理作指导,就很难有重大的突破。而《伤寒论类编补遗》这本书就着重的解决了这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让我们换一种方式看世界,而这种方式叫做“抽象”。书中运用的方法就是运用了“抽象”的概念,而这个“抽象”的概念恰恰是汉传经方辩证思想的一种体现。《伤寒论类编补遗》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这个世界观,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广阔天地的大门。 我们的古人早就认识到:太极生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的基本要素就是阴阳。现代哲学也承认阴阳学说是古人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认为阴阳学说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抽象性规律和法则总纲。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上述言论大概大家都知道吧,但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几千年来这层纸就是没人戳破。也没人将其放在大庭广众前揭露其真相。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嘛。让我们细细的品悟一下下面这段精彩的论述。 阴阳化论(刘志杰) 问:阴阳常道,余已知矣。然先后顺逆,尚未明辨,今欲明先后之道,可得闻乎? 曰:详乎哉其问也!纯阴亲下,纯阳亲上,此其道也。俟于母腹,阴精沉降,化积脑髓,阳精浮升,化生原阳。此阴阳之始,以定水火之根者也。 问:余闻阴升阳降,方成化机。今阳升阴降者,岂阴阳之离绝乎? 曰:阳升阴降而不绝者,源母之大气推转也。生化完形而出也。此其先也。 问:其先已明,愿闻其后若何? 曰:脱胎而后,二根逆转,火根于下蒸化阴精上奉,水根于上肃润阳精下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升降出入之机立,阴升而阳降,阴降而阳升。乃独立生天地间。此先后之玄奥,生身之本始,勿殆。(《伤寒论类编补遗》第27页原文) “脱胎而后,二根逆转,火根于下蒸化阴精上奉,水根于上肃润阳精下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负阴抱阳,升降出入之机立,阴升而阳降,阴降而阳升。乃独立生天地间。”多么精辟的论述!真传就这么一句话,简单不,大道至简啊。宇宙万物,人是最灵性的生命物种,与万物共存。而“此先后之玄奥,生身之本始,勿殆。”,就清晰的揭示了人“生之本”来。我们完全可以从这个问答中,清晰的看到这个“阴阳”的本质,从而上、下推之“得”出“道(一)”的完整和“三”的延展。这里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它的理法合一、天地人一气贯通的整体理论体系来。 人来到这个世上,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必与天道、地道、人道有关。所以,做人、做事,必须遵循“大道”而行(顺应自然法则)。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书中的关键点在于“基础理论”中的“阴阳学说”。这个“阴阳学说”实在是这本书的点睛之笔。这一笔点下去,让这本书真正的夯实了理论基础,根植于大地。在“阴阳先后天论”中,一语“道”破天机,寥寥几句就揭示出“道”之根本,一下就为“生命在于运‘动’”的这个概念定住了“根”,在“阴阳先后天论”的这个平台上,我们完完全全的可以感受到在“道”的包含中“运‘动’”的轨迹。当我们学习时,看到书中“阴阳学说”的阐述后,往往会拍案叫绝。恍然大悟后,常常会感慨万分,恨自己不早见师习技,或得出朝闻道而夕死足矣的感慨。恰恰会忽略了最最关键的那个,通过对“阴阳”的“懂”,而“得”的“道”。且在“道”的规律下运行的“法则”。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都知道宇宙的生成,从无到有。而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它具有无限可分性,阴阳里有阴阳,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它有五个属性:1、阴阳的对立性;2、阴阳的互根性;3、阴阳的消长性;4、阴阳的相互转化;5、阴阳的格拒。”(摘自书中第25页“阴阳概论”)“三阴三阳之六纲分类法,对一切事物进行六分法的宏观属性归纳和识别,是用来认识事物本质的执简驭繁的法宝。”(《伤寒论类编补遗》第10页原文)。其实阴阳学说的内涵实质:就是三阴三阳。古人讲自然界万事万物,用阴阳的法则进行二分法归类,然后,将阴阳各自再进一步一分为三,进行细化分类。 书中明确的指出:“《伤寒杂病论》的辨证框架理论,也就是其核心理论:六纲辨证”(《伤寒论类编补遗》第11页原文)。这个“六纲辨证”被定义为:《伤寒论》的理论核心!同时也是“一个完善自洽的框架理论。”一旦定住此纲,书中就有了主线,也可以说是有了灵魂了,全书围绕“阳:太阳——少阳——阳明;阴:太阴——厥阴——少阴”,这个“六纲辨证”框架向我们展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无论是“五证病机、卫气营血、三焦等理论”在这个纲的领下,以“方证为目,将疾病症候群以病位、病性和病态的规律辨别剖析”, 真可谓是纲举目张啊。 诚如这本书在前言中详述的出书宗旨:“当寄望学人,开卷则豁然易知,临症而良效即验。传承千秋之德业,广救群黎之疾苦,上不愧于仲圣,下无愧于后人,乃撰此书之本愿也。”书中尊重经典、开拓心胸,又博学深思、层次分明,贯通古今,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再展新篇。此书无论是从语言艺术的锤炼,还是切入点的选择上无不用心良苦。不仅仅是简明易懂,准确生动,富于感性;还掌握理论,联系实际,举例恰当,善于归纳,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等等优点。使得(初)学习者一书在手,一问一答中如师亲临,按书习之,深深领悟,当真可以以这本“中医临床病症应用学”的实际应用,“以医济世,治病救人”。这本《伤寒论类编补遗》师承课堂实录之书,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很好,继续努力,深入学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