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兆维 发表于 2014-6-27 20:25:26

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生平记事

转这个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向老一辈中医人高尚品格和人生追求学习
(如涉及具体的医学门派和理论宣传,请读者辨证看待)
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生平记事                        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中医界卓越的领导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中医局局长.

                                                   弟子李德民整理
                                                   2013年10月


一、先生生平简介
(一)学医行医
   幼染黑热病,幸遇走方郎中,几味神药,一拔病根,遂萌学医宏愿,以解民难。初中毕业时,年方15岁,敬拜嘉定名中医汪志仁为师,埋头苦学5年,精通内外妇儿诸科。19岁挂牌行医,一鸣惊人,声誉日隆,医名颇佳,带徒一名,求治者夥。
(二)投笔从戎
    青年时代的吕炳奎,喜欢读书看报,关心时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行径极为愤慨,萌发了更为强烈的爱国心。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他越发忧国忧民。“八•一三”日军大举进犯上海,同年11月嘉定遭到日本侵略军的蹂躏,加之地痞流氓和散兵游勇的袭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在外冈镇上行医的青年中医吕炳奎,目睹父老乡亲的苦难,为了抗日自卫和地方安宁,他借行医为名,防身为由,出资秘密购置了十几支流散在民间的枪械,于1938年2月会同几名当地的爱国青年在抗战前“望仙乡杨甸村壮丁训练小分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名谓“杨甸民众自卫队”的群众武装组织,吕炳奎自任队长。这支小型地方武装组建后不久,就显示了其威力:4月初,一伙土匪流窜到杨甸村敲诈勒索村民,自卫队闻讯后迅速出击,把土匪打跑了。从此土匪再也不敢到杨甸村一带农村进行骚扰,自卫队威望提高,队伍日益壮大。
    1938年5月,国民党残部邓敬烈以抗日为名,在钱门塘镇上建立了一个名谓“嘉昆太青松游击司令部第八梯团”的机构,收编各路地方武装,由此,杨甸民众自卫队亦被迫编入该部,为该部的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吕炳奎被任命为第一中队中队长,时有人枪200余号。未几,吕炳奎洞察到邓敬烈这伙人干的是“假抗日、真土匪”的勾当,他决定摆脱邓敬烈的控制,走独立自主抗日救亡的道路。于是,他就主动秘密地找了同乡好友、中共地下党员陆铁华(世健),请求他的帮助,陆铁华向其上级吴雪之反映了外冈吕部的艰难处境。经吴雪之的引荐,吕炳奎与中共江苏省委取得了联系,于1938年8月13日上海抗战一周年纪念的那个夜晚,吕炳奎发动西乡民众500余人隆重集会。会后,即奔赴嘉定县城向日伪军的据点鸣枪示威,震慑敌伪。
    1938年9月初,中共江苏省委派遣上海慈愿难民收容所中共党支部书记邱生凡到吕部担任文书。这年12月起,上海中共地下党组织又先后调来不少同志协助吕部开展工作。1939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派中共党员李裕民、沈青在吕部建立党的组织,李裕民担任党支部书记。
    不久,邓敬烈、谈思源等人企图公开投敌,在上海吴宫饭店内动员并胁迫吕炳奎跟着他们走,吕觉得事态严重,遂伺机向党组织作了紧急汇报。在党组织的周密策划和指导下,吕炳奎于1939年4月14日下午召集该部全体抗日官兵和当地基层群众数百人,在外冈卫家角召开大会,揭露和声讨邓敬烈、谈思源的投敌罪行,于是邓敬烈、谈思源的投敌图谋一时未能得逞。
    随后,这一支受共产党影响和控制的400余人的队伍,进行了整编,清洗了一批不纯分子,并将第一营改称为第一中队,下设三个分队以及中队的直属侦察班、通讯班、重机枪班等。后来,当地群众就把这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作为“外冈游击队”或“吕炳奎部队”。这是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部队。接着,部队又成立了政训处,由邱生凡担任政训处主任。当时中共江苏省委鉴于淞沪地区复杂的敌我形势,决定继续沿用国民党军队的番号作为掩护,以利于抗日斗争的大局需要。
    1938年10月,中共江苏省委指示吕部要“注意隐蔽、稳步发展”。由此,这支部队的番号,名义上虽则仍然属于国民党,实质上已经是共产党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独立自主的抗日地方武装。
    1938年12月起,外冈游击队就开始频繁出击,骚扰日寇。一天,一架日军通讯飞机由于机械故障,迫降在望仙乡钱门塘附近的一块麦田里。游击队闻讯后,立即出动,把这架飞机支解后烧毁在田野里。接着又多次在锡沪公路(今沪宜公路,又称204国道)设伏袭击日寇的军车,夜间经常派人破坏日寇的军用电话线路,截击日军行驶在嘉定西乡练祁、盐铁、氵章浦等干河上巡逻的汽艇,扰得日军焦头烂额,使小股日军不敢轻易下乡。同时,他们还进行铲除汉奸、打击土匪的活动,使附近一带的土匪头子和伪职人员闻风丧胆,受到震慑。嘉定本县的老百姓和邻近的青浦、昆山、太仓等地的老百姓也都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1939年4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对江南新四军实行“划地为牢”,强令担任阵地防御,妄图通过日伪军之手“借刀杀人”。陈毅军长部署新四军六团东进作战,六团为了防止国民党顽固派的捣乱破坏,继续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番号(简称“江抗”)独立自主地扩大抗日力量,相继建立了抗日小块根据地,并成立了以叶飞将军为书记的东路工作委员会。
(三)屡建战功
    在战火中英勇抗日的吕炳奎,经批准于1939年7月20日在青浦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21日,吕炳奎奉命至嘉定钱门塘镇接应叶飞将军率领的“江抗”主力,他配合叶飞全歼灭了邓敬烈匪部一千余人。7月24日经过整编,外冈游击队加入主力部队,正式编入“江抗”,番号改称“江南抗日义勇军三路三支队”,吕炳奎为支队长,邱生凡为政治部主任。之后,由中共东路工作委员会决定,在三支队建立中共嘉定县工作委员会,任命李裕民为书记,邱生凡、吕炳奎为委员。8月30日,三支队在嘉(定)太(仓)青(浦)宝(山)地区成立税务处,吕炳奎兼任税务处主任。税务处成立后在昆山、嘉定一些镇设卡收捐,充作军饷,支持抗日活动。
   1939年9月,国民党顽固派在澄(阳澄湖)锡(无锡)虞(常熟)地区的交界地带纠集部队,企图消灭“江抗”,三支队奉命北调配合主力参加战斗。当时吕炳奎正在为部队筹饷,留驻嘉定未随部队北调。9月中旬,邱生凡、李裕民、杨玖等三支队领导返回嘉定后,三支队被正式编入主力。因此,中共嘉定县工作委员会决定重组部队,番号仍沿用三支队,上海地下党又动员了一批工人和知识青年来到嘉定参军,到11月,重建的三支队人数已逾200人。由于屡遭袭击,为保存革命力量,新组建的三支队被迫分散隐伏,吕炳奎、邱生凡等先后转移至上海市区。
    1940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指示把三支队分散隐伏的成员,分批转移至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并入“江抗”东路部队,吕炳奎、李裕民、邱生凡、沈青、杨玖、张服膺、史中兴等30余人,先后取道常熟,进入“江抗”根据地。同年5月,“江抗”东路指挥部,将原先的外冈游击队(三支队)、青浦昆山游击队(青昆支队)和常熟东塘市常备队合编成“江抗”三支队,重新活跃在苏(州)常(熟)太(仓)一带进行抗日武装斗争。他指挥部队转战于嘉定、太仓、宝山、青浦、昆山、苏州、常熟等地屡建战功。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就是取材于这支部队的,而那位化装成走方郎中的县委书记的原型就是吕炳奎同志,当然进行了艺术加工。
    从1939年8月至1945年8月抗日战斗中,吕炳奎担任过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支队长、中共嘉定县工作委员会委员、“江抗”东路第二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中共青昆中心县委委员兼军事部副部长、淞沪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路南地委委员兼军事部长、浙东军政分委书记、新四军浙东纵队四支队政治委员、中共浙东三东地委书记、中共三东地区特派员、浙东海防大队政治委员、中共三北地委委员、浙东江防处主任、浙东三北工商管理局局长兼三北税务局局长、浙东财委委员兼浙东银行襄理、中共浙东工商管理局监察委员兼浙东盐务管理局局长、海防大队政治委员等职。皖南事变后,吕炳奎的部队在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的领导下,于1941年秋奉命赴浙东开辟游击根据地,吕炳奎任浙东军政分委书记。日本投降后,又从浙东转移到苏北。在一次指挥作战中,腿中弹,落下终生残疾。
    解放战争期间(1945~1949),吕炳奎先后担任中共海上抢运委员会书记、苏北海防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鸿济公司总经理、中共华中海上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华中海防纵队政治委员、中共江南工委副书记兼海防纵队政委等职务。这是中共最早的舰队部队,是人民海军的雏形。他负责苏北沿海地区的统战、军需和情报工作。他与商人周旋,曲折离奇、惊心动魄。他通过在上海、南京地下党的各种关系,在日蔻和伪军眼皮底下将从上海等地采购的军需物资运送到新四军驻地,在敌人进行清剿的危急时刻,吕炳奎他们不止一次地将新四军兵工厂、被服厂的物资装船转移。从江南经上海去延安的干部,也大多是由这支部队护送的。为解放区购买武器、军用物资和药品等。电影《51号兵站》就是以吕炳奎领导下的这些战友为原型创作的;影片中“小老大”便是吕炳奎的原型。1938年抗日战争风尘骤起,日军侵占上海,嘉定沦陷,民族危亡。他极为愤慨,毫不迟疑地抛弃已有的地位声望与丰厚的收入,变卖家产,购枪抗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支队队长。后在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领导下,任浙东军政分委书记,堪称民族卫士。
    解放战争时期,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海防纵队政委,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的舰艇部队。同时又担任中共华中海上工委书记,负责统战、军需、情报工作。
    一位热血郎中历尽艰险,出生入死,走上革命道路,谱写了壮丽的传奇人生,是党的教育和家乡人民哺育的硕果,也是中医界崇高医德、舍生取义的光辉典范。
(四)奠基中医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身居高位的革命者,又毫不迟疑地离开已有的地位、名望、待遇及从政的前程,毅然重返医门,以遂他热爱中医的宿愿。
    1953年时任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的吕炳奎,应省委书记柯庆施之邀,同几十位专家一起到柯家过除夕共吃年夜饭,席间谈及中医问题,省委书记提出要办一所中医院,一所中医学院。省委一负责人说:“吕部长是名医出身,叫‘中医司令’现在该归队了”。
    1954年3月吕炳奎以省委统战部与省卫生厅的名义召集了江苏省第一次中医代表座谈会,应邀参加的中医名家有邹云翔、承淡安、曹鸣皋、叶橘泉等70余名。上海市长陈毅在开幕式上讲了话,许多老中医感动得热泪盈眶。
    1954年秋吕炳奎调任江苏省卫生厅长兼党组书记,组建了全国第一所中医院、中医进修学校。编写了各种教材27种。两年多培养二百余名各科师资,有力地支持全国中医学院,尤其是北京中医学院(去京教师达40位之多)。如董建华、程莘农、王绵之、印会河、王玉川、杨甲三等。中医教育起步最早、功劳最大的当首推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所以吕炳奎常言:“中医工作,起步南京”,他为全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路奠石,功莫大焉。
(五)忠诚卫士
    1956年,谭震林向毛泽东主席介绍推荐说:“吕炳奎是个名中医,应该让他出来管中医工作”。毛主席立即调吕炳奎任中央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深感责任重大,当即表态:“要为中医讲话,为中医事业工作”,这是他铿锵有力的誓言。
首编《中医学概论》为配合西学中班教学工作需要,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通俗易懂地阐明中医理论体系,为普及中医药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继办中医学院、中医进修班,培养师资。1960年初,全国中医学院的师资队伍已基本形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奠定了基础。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高校要砍掉40%,只留500所。中医学院23所,只保留北京、上海等5所老校。吕炳奎心急如焚,立即上书总理,后国务院文办主任林枫表示:“中医学院不动”。
    为提高教学质量。修改教学大纲,1962年研究编写第二版教材的计划,1964年秋季开始使用。第二版教材突出中医理论,精切实用,其作用和影响很大,至今大家仍交口称赞。把它当作重要的教学参考书。其中吕炳奎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58年9月25日吕炳奎主持起草了以卫生部党组名义向中央的报告“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这个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他对中医带徒的传统非常重视。从1955年到1960年,全国大约有5万名中医徒弟,但出师后工作问题不好解决。吕炳奎多次据理力争,直到1983年8月3日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解决徒弟出师的中医药人员和西学中人员职称问题的通知”下发后,此问题才得以基本解决。
(六)重大决策
    文革开始,卫生部中医司就被取消。四人帮强制推行“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
    1977年吕炳奎复职后,首先是调查研究,起草了一份关于中医工作认识和建议的书面报告,中央看到后,即召集卫生部正副部长开会,讲:吕炳奎意见很好。后中共中央批示转发,这就是中共中央关于中医工作的1978年(56)号文件的来历。中央的重大决策,是中医发展的强劲春风。
    提出三支力量的方针。他洞察发展医药学“西医学习中医是关键”的提法,有否定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及其能动性的倾向,贬低中医,挫伤了中医的积极性。现阶段,“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是正确的方向。经多次讨论,1980年初,卫生部党组通过了“三支力量”的方针。
    衡阳会议。1984年4月在衡阳召开了全国中医医院和中医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问题。全体代表听了总结,激动地跳起来,高呼“中医得救了!”这是新中国中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1984年12月卫生部在石家庄召开了中西医结合的会议,强调团结中西医,认真解决中西医结合基地的队伍建设。
在以上重大决策中,开创新局面、砥柱中流的中坚人物便是吕炳奎,他默默工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传说】87粤钟如明(1936203403)18:51:46
(七)老骥伏枥
    吕炳奎1982年退居二线,创办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任校长,后改名为“北京光明中医学院”,任董事长兼院长,并先后任“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致力于民办中医事业的发展。1998年为了扶持民间中医、为发掘、整理与传承民间中医的经验创立了“吕炳奎中医药研究院”。
    1984年底,当光明中医大学宣布成立时,得到了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名老中医的拥护。他们纷纷主动要求在当地成立分校或辅导站,各地相继建立分校34所。吕炳奎以函大校长的名义聘请各地名老中医任分校校长,如张琪(黑龙江)、史常永(辽宁)、刘渡舟(北京)、刘炳凡(湖南)等等。培养了三万多中医人才。
    吕炳奎平时有大量的、繁忙的学术活动,应接众多学者,他精神矍烁,一一应对,做报告演讲。由于他崇高的威望和对中国文化、儒释道诸家、中医、武术、气功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已故美国友人张瑞祥以及王金怀教授、石惠珠称他为“民族卫士,文化学者、医林泰斗”,敬仰尊奉之至。
    号召带徒。目睹现今中医西化已遭灭项之灾的严重局面,他紧急呼吁全国老中医药师带徒弟,以便让中医药事业真正传承下去。这个师带徒、父传子的教育方法是五千年来中医教育的基本形式。“名师出高徒”,带出了历代无数名医。文革后毕业的中医院校学生要再补课、回炉强化,并经名医传帮带,方能成合格人才。
    在2003年防治非典时期,他已九十高龄,不顾年高体衰,还主动请缨,上书总理,请示带医疗小组,亲临非典一线参加治疗,并拟了防治方药,尽了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
    呼吁成立中医部。鉴于中医工作的特殊性,并要改变中医依附西医的局面。他多次上书中央,建议成立中医部专管中医药工作,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回顾他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印出了为真理而奋斗的坚定足痕。他“一生心血沃岐黄”,为振兴中医大业而奋斗抗争不息。
二、学术思想
    吕炳奎对中国学术文化、中医、哲学等方面有博大精深的研究,提出了有其独到见解的涉及中国文化学术基本理论的太极阴阳论,涉及中医理论体系的天人一体论、神气统一论、气化论、经络论、气功特功论、调气论、万物之灵论等。
(一)太极阴阳论
   中国学术文化有其独特的、整体系统理论体系,这就是《易经》的“太极阴阳八卦”,它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在一个理论体系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如天文学、数学、哲学、音乐、戏曲、艺术等。是全球文化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整体系统的理论体系。
    科学之祖。《易经》“在欧洲被誉为科学之祖,科学理论的源泉”。德国莱布尼兹研究中国八卦,创造了计算机。近代学者受《易经》启迪得诺贝尔奖金者四人:德国海森堡、丹麦鲍约、杨振宁、李政道。杨振宁云:今后中医学有希望得诺贝尔奖,因为中医源出《周易》。这是出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科学灯塔。“国外已把太极图看成科学之灯塔。南京大学天文系一位同志在研究天体运动中发现了太极图原来是天体运动的一种规律,这个发现震动了国际科学界。”英国李约瑟指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复合体,可能在科学发展的最终状态发挥大于人们可承认的作用,使科学大大向前发展。
    医、易相通。“医易同源”、“医易通天”,就是言天地人的变化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一个缩影,她采用《易经》的太极阴阳以说明医理,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理论。
(二)天人一体论
    中医学拥有全面系统整体的合天地人为一体、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通天达地,学贯人天,理通百科,有海纳百川的恢宏气度,是含百科知识的综合科学、高级科学、大科学。诸如天文气象、环境、地理、物候、生态、军事兵法、哲学、思维、心理等等,均为我所用、关系密切。医为百科百工之首。创造性地描绘说明这个规律性的理论模式---太极阴阳八卦便“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理论,这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之魂。”具有宏观准确性、真理性、科学性。
    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宇宙之间存在的东西,人体上都有。万物以息相吹,人体实含有生物进化、宇宙演变的诸多信息,宇宙统一全息。人类是最高级的,是全息进化的一个缩影。“中医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在我国科学史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是享有盛誉的” “日本人讲中医理论是最先进的,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在整个世界科学方面是一个先进的理论。”
(三)神气统一论
    生命是神气形三者的统一。神指思维,意念:气指物质、功能、能量;形指形体。气充盈周身,将二者结合为一个整体。其中神气最重要,是生命力之所赖,是为主导。
    吕炳奎认为“思维是物质”。他说:“人的意识是一种物质,思维是物质运动的反映,其运动产生的信息是一个了不得的东西“。”思维本身既是物质的反映,又是物质的运动,是两者相互配合的结果”。思维本身是一种物质,“思维产生的信息,这种信息的能量与作用是无限的”认为思维意识本身是物质运动。它向医学、哲学、自然科学提出了挑战(称“三挑战”),“使很多理论都要重新考虑,并引导向生命科学发展。”
    神气统一即物质精神统一,是哲学上的大命题。太极(气)一元论,一气生阴阳。神气形即信息、能量、物质,实质上是一气之所化。唯物、唯心之纷争可以休矣。可归结为道气(太极)一元论。
(四)气化论
    中医理论是无形的,是形而上的大道。道从虚无生一气,人禀天气以生,中医崇尚气与气化。元气运行,情志功能变化,升降浮沉出入、病理变化,皆离不开气和气化作用。气有保卫、温煦、固摄、气化、营运等作用,是生命的象征。
    气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人死后一切停止,气止化绝,神机息矣。气是客观存在的,有物质基础的,“比形态学理论高一层”行之有效,具有更高的层次。外国人发现中医理论很高,现在从生命科学讲,中医是高的。“我们这个伟大的宝库,是了不起的”中医是活人的“气学”。
(五)经络论
    吕炳奎认为“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系统理论的核心”。它是人体中层次最高的综合调控联系系统,“它甚至与意念、思维等脑功能相关”。专家们已经从声光热、电、同位素等生物物理、生理、形态等领域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经络的科学证实与实质的阐明不仅为中医理论找到现代科学根据,而且势将导致现代医学和生物科学发生重大变革,从而使医学和生命科学进一步发展,造福于人类”。
    经络是联系天地人整体系统的纽带。经络在调整人体的内在活动、联络外在环境、抗御疾病、维持健康等生理病理活动中,无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应日月星辰之运动,顺四时气节之变化,适地理环境之迁移,起到综合平衡调整的作用。
    经络系统主宰着全身气血运行,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反馈系统。“因此,中医辨证论治,药物归经、针灸推拿的循经取穴,气功导引的大小周天、气血流注……无不以经络为依据,以调整经络平衡而祛病,以保持经络平衡而康复为主线”。
    经络是我国古代重要发现。“我们聪慧的祖先,运用自身的功能,以自我内视为手段,首先观察到气血、经络以及它的循行路线和分布”。
    中医的经络研究及应用超越了现代科学几千年,形成了统化的理论、完整的学说,还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治,养生等方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以,中医的体系是比较高的。要把经络的本质搞清楚,现代科学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方有可能搞清楚。
(六)气功特功论
   吕炳奎认为“中医、气功和人体特异功能,三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三者统一,气功、特功是中医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吕炳奎称之为“人类生命科学”,“人体科学”钱学森亦称“人体科学”。
    气功是自我锻炼、修养身心的原则与方法。上古之时社会非常单纯,自然气氛非常常有,声色精神的干扰非常浓郁,恬淡之世,人民朴实,志闲少欲,心安不惧,形劳不倦,气感更加敏锐强烈。气功医家“特别是运用气功的感觉,内视导引等作用得出了系统的理论”。气功所产生的内景就是认识人的生命奥秘的工具,气功的外部效应的研究,将使神气的作用客观化、现代化。气功的外部效应和人体特异功能是一致的。它不但为训练特异功能提供了方法,并且能使特异功能稳定、强化。
    21世纪是生命的世纪,人体科学的世纪。从生命科学讲,中医是高的,理论很深奥。气功是一门复杂、高深而全面的科学---人体科学,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这一发现,可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为创造我国新医学提供了思路。“对揭开人体的本质和生物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这个发现在世界科学史上不亚于天然放射性物质的发现,将会引起生物学、医学科学的革命”
(七)调气论
    中医学治病主要是调整人体脏器失衡的气机(病理性的),使阴阳平衡,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达到祛病的目的。药物不是直接治病的,而是调整功能的, 调好了脏腑功能;能自能抗病胜邪。与西医杀灭细菌病毒,修复病灶、补充某些物质元素的针对疗法根本不同。中医是调理阴阳所偏之气,以平为期。“中医的治病用药,主要是调整内部功能,达到祛病康复”。针灸、气功,推拿不用药物,也能调整脏腑经络,使气血平衡通达而祛病保健。“把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和外界的自然规律相应的调整到最佳境界,人就能得到健康的最佳状态”。人就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成为自由的人,可以健康长寿。调气可祛病,养气可长生。并进而掌握自然界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主宰自然界。中医是“气学”、“调气之学”。
(八)万物之灵论
    吕炳奎多次强调“人为万物之灵”,人蕴有高度的智慧和巨大的潜能,与天地并称“三才”,三者之中人最重要,“人者,天地之镇也”。人是大自然的自觉意识者,具备宇宙古往今来的全部信息(神气),通感宇宙之妙,“积神 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人天相通相应,人能掌握自然及本身的规律,通彻万物故谓之灵。
    灵赖神气。神气之用,通天达地,功侔造化。人是灵于万物,高于万物的。如“烟、酒、茶、香料,还是靠人口舌鼻辨别优劣。茶、酒靠专家来品尝,各种香料还得靠鼻子。没有科学仪器来辨别桂花香或是兰花香,也没有一种仪器来测定好酒好茶”。这样简单的东西还无法弄清楚,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这说明人的智慧经验很重要,仪器很难辨认识别者,专家就可迎刃而解。
    由上可知中医学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有雄厚的底蕴,是民族智慧最精萃的结晶。中医理论融天地人,百科知识于一体,是最全面、系统、整体、先进、科学、超时代综合性的大科学,有高深的理论,他的论述使中医理论有大幅度的拓展与提高。吕炳奎不愧是中医理论大家,中国文化大家、思想家、哲学家。故祝总骧教授云:“吕炳奎是深知中国文化”、是“中医学的真人”,良有以也。

三、临床体会
    吕炳奎一生勤奋,工作繁忙,但仍博览群书、兼采众长,精研医术,从未中辍临床,常常为人诊治疾病,是中医主任医师。1982年退居二线后,更是患者云集、盈门溢户。他屡愈难瘼,频起大证沉疴,疗效卓著。
    临床擅中医内科病,如温热病,心病、痹证、小儿喘咳等,尤以肾病,肝病为先,人称一绝。
    早在1933年,嘉定疾病流行,一个三岁小孩高烧惊厥,病危,家人已料理后事,吕炳奎三指一捏,开几剂小药,留下几贴黑膏药,针刺数穴病遂告愈。北京海淀区双榆树之王某,30岁时患肝炎,经治十三年,病情日趋严重,经吕老治疗不到一年,大病痊愈。如今每周都去香山爬“鬼见愁”高峰,不感疲劳,轻松自如。山东龙口一农家小孩,外感风热咳喘不止,稍躺就窒息,一大医院下了换肺通知单,需钱20余万元。吕炳奎精心诊断,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川贝母等。配以礞石滚痰丸,便一扫重病。治一辽宁病人高热半月不止,夜热谵语,用安宫牛黄丸3颗分服,翌晨便爽。治肾病用济生肾气汤,治痹证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均获卓效。
    类此“一剂丹药保大命”的事例举不胜举。兹举自治急重热痹(与焦树德共商),吕老自拟方药,顺利治愈之案如下。1980年7月,吕老在浙江莫干山开会,阴雨连绵十余日,山上潮冷,工作繁重疲劳,患缠腰龙(带状疱疹)。后到杭州,气候突变炎热;途经山东,天气转冷;及至京身体微有浮肿,经度恶寒,自服藿香正气丸二丸,小便量多,虚肿消退。继而膝盖正中出现如二分硬币大小之红斑;两目发胀,充血发红。系寒湿留滞经络所致,吕老自拟方:桂枝、防风、细辛、荆芥、苏叶、藿香、茯苓、独活。服药后全身汗出。次日双膝肿大,三阴交下水平处正面隆起肿块如馒头大,色红如血,无明显疼痛。同时前额、耳、腕、掌关节处均有血样红肿,关节不痛。
    8月8日,邀焦树德共议方药。刻下舌中部厚腻微黄,脉弦滑略数,口不渴不恶寒,身热灼手,目红。共诊为风寒湿郁遏经络,湿郁化热,热扰营血,经络壅闭,故膝肿如胀,小腿正下,阳明所过肿如馒头。共诊为“热痹”。用苦辛通络、宣痹祛湿法,方宗宣痹汤出入:桑枝30g,忍冬藤20g,桂枝5g,威灵仙12g,防风、防已各9g,连翘10g,生薏苡仁30g,木通6g,赤芍12g,牡丹皮10g,蚕沙9g,滑石12g,煎服3剂。外用如意金黄散,茶水调涂患处。服药后肢体关节红肿渐退。宗前方去滑石,加赤小豆15g,再进3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守前方去桂枝、防风、赤芍、忍冬藤,加黄柏、金银花等,共进20余剂而症平。
    本证始用驱邪外出之治法,保护内脏不受损害,病状迅速改善,未用任何西药。可见中药治疗急重病有丰富多彩的治法,确然是个伟大宝库。
    寒痹案,北京一13岁女孩患寒痹,膝肿不能行,卧床月余。变天阴冷潮湿加重,不能上学,经吕老独活寄生汤加羌活,附片,桂枝,淫羊藿、川续断、薏苡仁等治疗,半月肿消,月余痊愈。
    吕炳奎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脏腑至关重要。如肝炎病,肝于肾同源,肝体阴用阳,肾阴久亏,肝热郁滞,脾胃湿热困遏,湿浊热毒炽盛,发为肝病。治宜用茵陈蒿汤,重用大黄斩关夺将荡涤热毒,湿浊自去,肝血得和,疾病可愈。他不赞成滥用补法,用酸味药五味子之类以治肝病,而多用茵陈五苓散、柴胡疏肝散之类药物。
    吕炳奎治病重视脾肾,善用温阳芳化药。五脏不足先调脾胃,调脾胃先固根本,后天气旺,生化有源,才能培养先天之本肾。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治病先治人,脾胃是关键。在用药上善用桂枝、附片、藿香、佩兰、白蔻、白术、薏苡仁、通草之类的温阳芳化淡渗药,这是他本人体质气虚有湿的缘故。但总的来说,他还是注重辨证论治、因人制宜的原则。
    在治疗非典时期,他拟定了“非典治疗及预防方”:冬桑叶15g,藿香10g,浙贝母15g,佩兰8g,金银花15g,连翘20g,光杏仁15g,车前子20g(包),薄荷5g(后下),治疗一些发热病人,效果很好。他认为非典是春温。温病第一方是银翘散,以之加减化裁,自能清热解毒,却病御邪。
    吕炳奎对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看法。有人说中医只能治慢性病。他认为:历代的大医都是治急难大病出名的,中医抢救急症,有其特色和优越性。至于西医重手术和器官移植,以换零件、修机器的办法治病,他认为不是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可取的。
他还对动物实验提出质疑。人为万物之灵,具有社会性,有复杂的心理功能,和老鼠是不同的。例如巴豆,人服用后腹痛泄泻。老鼠吃后,变得又肥大壮,故称肥鼠豆。所以拿老鼠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适用人体。
                               四、重视教育
    吕炳奎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工作,是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卓越的大教育家,党的中医政策的坚决捍卫者。
1954年创办了江苏省中医学校,编写教材27种,为全国培养了二百多名各科师资。后来全国办中医学院的教材、教学方法经验,基本上都是借鉴这里的。最初师资也多是这里培养或调去补充的。所以他常说:中医教育起步南京。
1956年他调任卫生部中医司长后,更得展其兴办中医教育、弘扬中医学术的宏伟宿愿,与郭子化一起建成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5年后陆续在全国办了28所中医学院,使中医高等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他组织全国中医专家编写我国第一部高等中医院校统一教材和参考书。同时还在南京、北京、成都等地创建了中医教师培训基地,培训提高造就全国各地骨干教师。这两项举措在中医教育史上堪称第一。
    1962年国家根据当时形势拟要砍掉一大批中医学院,削减中医课程,吕炳奎团结一批坚定捍卫党的中医政策之士据理力争,上书总理,终于保证了中医学院不砍掉、课程按原计划不变。
    1982年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衡阳会议上,他提出中医教育要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为主的重要论点,成为以后振兴中医的重要论据,得到了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的高度赞扬和全国中医同道的热烈拥护。
    1978年他主持起草,由中央下发的56号文件,在全国招收选拔1万名中医人才,并开始在全国招收研究生,中医评教授等,加速了中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步伐。
    1984年又创办了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制订了“团结、勤奋、严格、务实”的校风,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临床的方针,以寓医理于临床的教学思想,以造就一代既明医理又能治病的中医师,培养了三万余名优秀中医实用人才。自编具有中医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系统教材。并开展海外教育,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也采用这套教材,并请我们去讲学,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
光明中医函授大学在衡阳会议的春风下,注入了全国数以百计的名老中医团结奋进的活力。名医办学、群策群力,不花国家一文钱,在全国办了33所分校,近200个辅导站,泽被海外,盛况空前,是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
    他还主持举办了西医离职中医班,热情支持西医学习中医。以实际行动为中西医结合培养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他还非常重视中医带徒工作,临终前还呼吁中医药师都要带徒弟。他本人百忙之中还身体力行,带徒十余名,如谭凤森、张朝和、郑伟达、张清华等。他一生桃李满天下,珍惜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私淑者遍环宇,如孙光荣、郝万山、王文奎、王丙申、美国张瑞祥、台湾石惠珠等等。其子嘉戈、嘉卫精中医、世其学,克绍其裘。
五、高尚医德
    吕炳奎一生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精诚奋斗七十余年,其高尚品德和优良作风是值得永远记忆和终生学习的。
    他以“道德重无价,人格胜五岳”作为自律的准则。认为“人性、理智、道德、情感、人格,这就是人类文化的内在基础”。
    他以“医为仁术,济世活人”,“以仁爱之习,救死扶伤,扶贫济困,善心善意为病家服务” ,“弘扬华夏文化,积极继承祖国医药学,使之发扬光大”,作为对弟子的医训。他自己正是一生清兼、无求无索、无私奉献的楷模。
    他光辉的一生,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中医大业为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舍生忘死、勇猛拼搏、奋斗不息的一生。
青年时期他作为一个热血郎中,急赴国难,抗日救国,舍生取义。和平时期,毅然归队,重操岐黄,不计免得、地位、报酬与个人前程,一生默默奉献,“领袖医坛扬国粹”,振兴中医大业,如奉家珍,把事业看作高于个人生命的大事。
    “伟大出于平凡”,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待人诚恳,清廉慎勤,尽职尽责。不谀上,不傲下,周而不比。他无求无索、不计报酬,诊病不收诊费。任光明函大校长,不拿工资,终生义诊。夜以继日地工作。中医遇难危机之时,仗义执言,力挽狂澜,拨正中医的航向。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直抒已见,严于律已,保持良好的晚节。他挚爱中医,有继承发扬中医的坚定信念,有强烈的敬业精神,献身精神;艰苦朴素,自奉俭约;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中医事业而工作;他淡泊名利,耄耋之年,没有任何荣誉和头衔,但仍以饱满之热情心系中医药,为之奋斗不息!
    由于他对新中国中医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全国中医界享有崇高的威望。人称“医林泰斗”、“杏林耆宿”、“济世风清医国手” “中医卫士”、“中医干诚”、“捍卫中医政策之先驱,振兴中医事业之导师”(颜正华)、“医坛魁自”、“医苑巨擘”、“振兴中医第一功”(邓铁涛、钱超尘等)。他是中医界深孚众望的领袖,大家敬仰拥戴之情,决非过誉。其功业品德,实至而名归也。他的一生诚如原国际针联主席、全国著名针灸专家王雪苔教授在为吕老八十大寿及行医60周年之际所献的一首诗中所云:“传奇身世历沧桑,戎马郎中侠义肠,领袖医坛扬国粹,一生心血沃岐黄”。
    90高龄的吕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对中医事业念念不忘,提出了保卫中医的呼吁,号召中医专家多带徒,甚至不顾年老体弱要身体力行亲自带两个徒弟,并呼吁全国老中医收徒传技,将一生宝贵经验传于后世。拳拳赤诚之心,感人至深。2003年12月10日,吕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吕炳奎先生,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毅然投身抗日,组织发动群众武装抗日、保家卫国,同敌伪势力、民族败类进行了不懈的斗争,显示了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的英勇行为和奉献精神。解放以后,他又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特别是中医工作作出了卓越的业绩。中医的化身与代表,结缘中医70余年,奉中医如生命、如家珍至宝、鞠躬尽瘁、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吕老一生为中医奋斗、令世人敬仰,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吕炳奎弟子:李德民 整理
    (国家人社部全国健康管理就业工程专家团首席专家、北京炳奎德民国际中医研究院院长)

郑兆维 发表于 2014-6-27 20:28:53

德艺双馨的中医大师很多,我想这个文章,以吕老的一生为代表,体现了中医人的铮铮铁骨和高尚人生追求和人格情操,是值得所有学中医的同仁学习的。所以转发这个文章,此外很多人对解放后中医的发展历史并不了解,吕老的经历也是一个中医历史的见证吧。

读有晴中 发表于 2014-6-28 17:32:23

光明函授大学的老师哦,很有名,这个学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泰斗——吕炳奎先生生平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