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名医秦伯未
秦伯未名士名医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年),字之济,号廉斋,上海市浦东人,出身儒医世家。祖父笛樵,名乃歌,工诗辞古文,余事攻医,活人甚众,著有《读内经图纪》、《玉瓶花馆丛书》、《俞曲园医学笔记》等。父锡祺,伯父锡田,均精医通儒。秦伯未出此门庭,耳濡目染,幼年即好读经书,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涉。秦伯未以此深厚之国学基础,为后来医学造诣奠定了基石。
秦伯未初学医于曹颖甫,1919年入丁甘仁创办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进一步探求歧黄之术。毕业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并创办上海中医书社和中医学社。解放后,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等。他在创办中医学院,编写中医学院教材,培养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诗云:“拼将热血勤浇灌,期卜他年一片红”。足见其致力于中医事业之苦心。
秦伯未治学谨严,博学多闻,在中医教育界、理论界有很高的声誉。生平著述甚丰,有《秦氏内经学》、《金匮要略简释》、《中医临证备要》、《实用中医学》、《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内经知要浅释》、《内经类证》、《治疗新律》、《中医入门》、《谦斋医学讲稿》等数十种。
秦伯未不仅是现代著名医学家,又是集诗书画印一身的文化艺术家。他早年即加入柳亚子创立之南社,其诗律之细,构思之速,常为人所赞颂,有“南社题名最少年”之誉。三十岁即有《秦伯未诗词集》印行。四十岁时将其增订补辑为《谦斋诗词集》七卷,共344首。其诗词形式活泼,笔势新奇,文辞清淡素丽。秦伯未书法宗赵子谦,行笔工整。蝇头小楷亦浑匀流丽。对小篆、北魏书也下过一番功夫,其隶书推崇杨藐翁,上海城隍庙大殿上有一副对联,即是他早年墨迹,其笔力跃然可见。秦伯未绘图也颇见功力,善画梅、兰、竹、菊,尤喜画荷,特有不少吟绘荷花的诗画。他欣赏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一身清净”的品格,常以之告诫学生:“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医德。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秦伯未曾以淡雅之荷图作为再版《中医入门》之封面。秦伯未对金石铁笔十分喜爱,早有《印谱》行世。今将秦伯未诗联选介如下:
《咏怀诗》
明珠出东海,媚与月争辉。
嗟彼绝世珍,问谁将怀归?
裹以七锦襦,络以五采丝。
一朝得重价,宁复有贱时。
抱才勿用叹,真赏且相期。
会当待际遇,亦应坚操持。
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年),原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祖父秦迪桥为晚清名医,父秦锡祺为清末民初儒医。秦伯未幼承家学,雅好诗词、书法、国画与金石。1918年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先悬壶沪上。1928年,与王一仁、章次公、严苍山等共同创办中国医学院,掌管教务工作。1932年,秦伯未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主编《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我国早期的中医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同年,创办《中医疗养专刊》。1951年出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调北京,历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秦伯未一生勤奋好学,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尤其擅长内科杂病。对时令病、老年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秦氏从早年著《内经类证》,编《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到晚年集理论与临床之大成的《谦斋医学讲稿》一书的出版,共著书六十余部,计千万余字,真可谓邃精岐黄、著作等身。秦氏还广列门墙,遍栽桃李,不遗余力地培养中医人才,尤其在中医教学、中医函授教学和普及中医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我国最早开办中医函授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在继承与发扬中医科学、发展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方面,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代名医秦伯未
一代名医秦伯未治学严谨,临证对歧黄之术刮垢磨光而疗效出奇,将其学术治验熔于所著《谦斋医学讲稿》中,毕生业医首辨伤寒温病异同,内伤杂病当识脏腑发病与五行辨证,诊断重视病名,成方以法统之。今就其临证五辨探析如下,以期光大名医经验。
1 首辨伤寒温病异同
秦老临证对外感疾病首辨伤寒与温病异同,二者同起六淫,或伤於寒,或感於温。伤寒由表入里,以六经辨证而取温法,始用辛温发汗的麻黄汤,中用苦寒泻热的承气汤,末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温病由浅入深自上而下,用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而治取凉法,始用辛凉解肌的银翘散,中用甘苦合化的增液承气汤,末用甘寒救阴的复脉汤。虽同属外感病但证候存在交叉,构成了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的一横一纵关系,即太阳病——上焦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中焦病;少阴病、厥阴病——下焦病。诚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书中言:“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可见伤寒与温病没有对立,而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
2 临证推求脏腑发病
秦老指出:脏腑发病歧黄早有明训,《素问》中的“咳论”、“痿论”、“痹论”等,分别推求了五脏咳嗽、五脏痿证、五脏痹证的主要表现。而《难经》所载“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食饮冷则害肺,愤怒气逆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房则伤肾”又阐明了五脏发病的自身规律。据此秦老常从4个方面分析内伤脏腑的发病:第一结合本脏的体用性质,第二与本脏形体官窍联系,第三本脏跟它脏相互影响,第四本脏对病邪的反应。举肝为例:功主藏血与疏泄,体阴有阳失调是发病关键,或肝不藏血,或肝失疏泄,进而波及所主筋、目、爪甲、泪发生病变,肝病相移而影响胆、心肾和脾肺,出现五行传变。此外,肝通于风气而易招风邪,肝在志为怒舍魂,又多情志病变。可见脏腑一旦发病就离不开生理和病理,离开了就会落空。所以医家唐容川说“业医不知脏腑则病源莫辨,用药无方”。
3 辨脏腑传变用五行
中医应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关系,阐释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以及相互关系,并作为推断病情和确定治法的依据。对此,秦老对疾病的脏腑传变力倡五行辨证而要点有3:其一要以脏腑生理病理为基础,其二要以病因病机为依托,其三要掌握五行规律着重在生克两个系列。在相生辩证中包括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和单纯子病3类,并认为火不生土不仅命门之火不生脾土,而且也指心火不生脾土。如张仲景治痰饮用苓桂术甘汤,方中用桂枝在於温心阳助脾阳,含有补火生土之义。相克辨证中包括太过乘侮与不及乘侮4类。如臌胀病就涉及肝脾肠胃等脏腑,其病变过程有木旺乘土、土虚木乘、土实侮木、木虚土侮4种情况。因而治法有别,或疏肝利水,或培土制水,或扶土抑木等,临证不可不注意。
4 临床诊断考查病名
病名是对具体疾病全过程特点与规律的本质认识,而《内经》早有病名记载。对此秦老认为,必须结合临床考查病名。如“肝厥”病名,它是“四厥”的总称。即一指忿怒所致形似中风的“气厥”,证见猝然昏倒,牙关紧闭,手足不温。二指肝阳上亢的“晕厥”,证见头目运旋,昏倒不省人事,汗出面白肢冷。三指肝火上冲的“薄厥”,证见猝仆面赤,气道不利,咳有痰声,脉弦而数。四指肝肾阴虚风动的“痉厥”。宅如“腹泻”病名又有多称,若以病因看有湿泻、暑泻、热泻、食泻、酒泻之称;若从泻下物看有鹜泄、餮泄、溏泄、濡泻之名;若从脏腑病机看有胃泄、小肠泄、大肠泄之说。秦老还对《难经》所言“肝积”名“肥气”,“脾积”名“痞气”提出看法,因肝积多由气滞形成,体见疲劳肢困,食少体瘦,日久继发黄疸与臌胀,而脾积肿大面黄如“疟母”一般,常由劳累引发寒热,结合临床考查病名应为“肝积”名“痞气”,“脾积”名“肥气”。
5 成方以法统之加减
成方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临证要认真分析每方的用药法跟疾病病机的关系,从中总结出该成方体现的治法。秦老运用成方的经验是以法统方随证加减。如成方“小分清饮”的用药法,体现了利尿、理气、健脾、燥湿治法,因而可用治水肿病。凡成方中只要与水肿病治法相符的亦可移用。如《伤寒论》五苓散用治伤寒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因其有利尿健脾温化之功,符合水肿法而采用。临证还可随病人体质和证候加减,或去肉桂而成利尿健脾四苓散,或与燥湿的平胃散结合组成胃苓汤;还可以加入陈皮、滑石等组成利尿燥湿清热理气的大橘皮汤。上述加减变化既不悖原方之旨,又切中病情而收临床疗效
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
本书整理汇编了秦伯未先生的学术思想代表作、医案医话、诗词墨宝,以及晚年的家书遗信等。全书分上篇 增补《谦斋医学讲稿》、 中篇 谦斋名著选编、 下篇 谦斋医案选编 附篇 谦斋家书、谦斋诗词选
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市场价(元):158 网上价(元):158
秦伯未先生《国医医学讲义六种》
点击图片看大图
商品分类: 书籍
市 场 价: ¥1,000.00元
会 员 价: ¥1,000.00元
商品状态: 上架
商品数量: 1 件
商品规格
一函共八册,线装本,品相八成以上。
出版据现在已经70多年了,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所著,既有学术价值,又值得收藏。
商品介绍
农工民主党>>组织结构>> 中央委员会
第七届中央委员会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选出)
主席团主席:季 方
主席团委员:周谷城 唐午园 刘树勋 郭则沉
严信民 夏康农 徐彬如 王人旋
秘书长:郭则沉(兼)
中 央 委 员: (48人)
王人旋 王季陶 王深林 邓作楷 丘 辰
叶粤秀 叶桔泉 申葆文 卢嘉锡 刘 春
刘云波(女) 刘星垣 刘树勋 孙仲逸 庄明远
何世琨 陈伊林 严信民 吴文祺 吴彦求
季方 范权 孟目的 罗任一 周太玄
周汝沆 周谷城 周绪德 段佑云 唐午园
秦伯未 徐赤文 徐彬如 郭则沉 夏康农
张平 张锡祺 梅日新 练惕生 傅肖先
杨达夫 杨清源 杨熙时 蒲辅周 廖少仪
魏指薪 章伯钧 黄琪翔
候补中央委员:
丁贡南 方荣欣 胡一禾 胡宗澹 施方白
徐 哲 梁世骥 张显龙 章师明 傅 濬
黄慎之 管仲伟 翟枕流(女) 丘哲 李伯球
张云川 杨逸棠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本科使用)
绪论
[目的和要求]
掌握诊断、诊法的含义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发晨简史
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并重、病证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各时期对中医诊断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学家、主要著作、成果。
5.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教学课时] 3学时
第四章 问 诊
[目的要求]
熟悉一般情况的内容。
掌握主诉的含义;理解主诉的诊断价值。
熟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内容和意义。
掌握寒热产生的机理及各种寒热的临床意义。
掌握有汗无汗、自汗、盗汗、战汗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掌握导致疼痛的病因和病机、疼痛的性质。
熟悉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了解问疼痛的要点。
掌握失眠、嗜睡的含义和意义。
理解失眠、嗜睡的病机。
掌握临床常见饮食异常的症状之含义和意义。
理解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掌握小便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掌握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正常月经
熟悉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各种表现和意义。
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了解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1.问诊的意义
2.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1.一般情况
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生活史
6.家族史
第三节问现在症
1.问寒热的含义、意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2.有无汗出、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及意义。
3.问疼痛的要点;疼痛的病因病机及性质、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及意义。
4.睡眠的生理;失眠、嗜睡的含义及意义。、
5.口渴与饮水、食歇与食量、口味的含义、临床常见症状及其意义。
6.大便异常、小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7..正常月经、带下和异常月经、带下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8.小儿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问小儿的主要内容。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教学课时]11学时
第二章望 诊
[目的要求]
掌握望神、望色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熟悉异常体态和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了解局部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要表现。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望 神
1.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和临床意义。
2.望色:常色和病色、主色和客色、善色和恶色的概念、特点及其意义;白、黄、赤、青、黑五种病理面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
3.望形:形体的强弱胖瘦和体质形态的表现和意义。常见畸形的表现特点和临床意义。
4.望态:异常姿态的表现和童义。
第二节局部望诊
1望头面:望头部、囟门、面部的基本内容
2.望五官:望目、耳、鼻、口与唇、咽与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3.望躯体:望颈项、胸胁、腹部、腰背部等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4.望四肢:四肢、手足的形态变化和动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5.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水疱、疮疡等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排出物
望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形、色、质、量变化及其临床童义。
第四节望小儿指蚊
望小儿指纹的概念、方法。正常小儿指纹、病理小儿指纹的一般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课时]10学时
第三章望舌
[目的和要求]
掌握舌诊的方法、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意义。
熟悉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
了解舌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舌诊概说
1.舌的组织结构和舌诊的原理
2.舌诊的方法和内容
第二节望舌体
1.淡红舌、淡白舌、红绛舌、青紫舌的舌象特征、临床意义。
2.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形质的特征、临床意义。
3.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等动态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望舌苔
1.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偏全等苔质特征及其临摩意义。
2.白、黄、灰黑等苔色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课时] 4学时
第三章闻 诊
[目的和要求]
掌握正常声音的特点。
文章来源:http://qqqqq.blog.guxiang.com/article/2007/200742312498.shtml
按:今天在书店看到几本秦老的书,特别是《临证备要》感觉很不错。回来之后问了网友,才知道秦老原来是一位大人物!因此将得到的两篇资料放到这个帖子,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位前辈。
转帖:我所知道的秦伯未
我所知道的秦伯未冯其庸先生因“现在竟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医”而不禁想起许多往事,其中有北京八大名医之一的秦伯未,从而执笔写了《施叔范和秦伯未》一文,刊于今年1月21日《文汇报·笔会》。文中详述秦老为冯治病的经过,使冯“既感且佩”,并“真正感到中医是有很深的医道的,是祖国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从此与秦老建立了友谊。”但未涉及秦老早年维护和革新中医的往事,只是以钦敬之情写到了“秦老不仅精于医道,而且还精于书画鉴定……特别精研赵之谦。”同时又以沉痛之笔叙述了“由于书画鉴定,邓拓同志常去找他……秦老因邓拓的关系被造反派抓去批斗……竟因批斗终于去世了。”读到此,我的心为之一沉!我只知道秦伯未先生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并惑于先生为寿不长,以至有“生死有命,非关医也”之想,哪里想到秦老原来也是死于非命!
不久,在2月12日“笔会”上,又得读唐介白《追忆秦伯未》一文,并见到了秦老的书法扇面,更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与秦伯未先生生前未谋一面,不敢谬托知己。所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得识秦先生的堂弟秦之仁。之仁先生小伯未九岁,号易安,是位书法、篆刻名家,为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青睐,名噪东瀛。是之仁老与我谈及其堂兄,使我得读伯未先生的诗集、印谱并及医学著作。而且又从秦伯未的学生杨永钊的回忆得悉,秦老在二十年代末为维护中医所作的抗争,以及他为建设新中医学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又有幸在书家过大江先生处得见他收藏的秦伯未所作扇面,诗、书、画、印皆出秦老之手,尝鼎一脔,从中可以窥见先生在这四方面的造诣。
伯未先生原名之济,字伯未,号谦斋,以字行。他的远祖是宋代词人秦观。宋末,秦观的六世孙为避兵乱而迁沪渎,于是上海有秦氏一系。伯未是秦观的第27世孙,生于上海陈行乡。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和中医理论研究,旁及诗词、书法、绘画、篆刻,人称“五绝”。而这,系受他祖父影响。伯未的祖父名又词,字笛桥,精于医道,二十年如一日。性又风雅,诗近渔洋,词步梦窗,书法娟秀,画学南田,篆刻取法宣和,不落浙徽窠臼,是位多才多艺的潇洒出尘人物。伯未的父亲锡祺,精通儒学,也通医道。因此,伯未自幼在父祖的良好教育之下,既酷爱文艺,又热衷医理。在松江省立三中毕业以后,即考入名医丁甘仁创设的中医专门学校,并以第二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24年,他任江苏中医联合会编辑,开始整理校订医学古籍和著述,最著名的为《秦氏内经学》六卷,《内经类证》一卷和《读内经记》一卷,人称“秦内经”。1928年,与杭州王一仁、苏州王慎轩共同创办中国医学院于上海,任教席。先后受业弟子不下三千。
1929年,医学界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有西医余岩等人向国民政府提出一项提案,谓中医“理论空洞玄虚,诊断无可靠依据,治法无一定标准”,“有碍保障人民健康”,建议取消中医。当局也拟采取措施,决议接受这一提案。上海中医界闻讯,大为震惊,立即通电全国,发表宣言,于3月17日在上海召开全国中医中药代表会议,群起抗争。秦伯未当时站在抗争的最前列,大声疾呼“抢救祖国遗产”,并被推为赴(南)京请愿团的五人代表之一。国民政府见中医界群情激愤,只得收回成命,撤销决议。为纪念这一事件,后来中医界定3月17日为“国医节”。
但伯未先生并不囿于传统,因循守旧,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直面中医的不足之处,锐意革新。1930年,他发起创办“新中医社”,主编《中医世界》月刊;同时又创建“中医指导社”,指导交流学术,解答疑难,开中医函授之先河,对推广中医和改革中医起了积极作用。1938年,又刊行《中医疗养专刊》,将中医医药教育推向社会。此外,他为整理发扬中医学术,特地创办“中医书局”,专事出版医籍,并编纂《国医小丛书》。经该局校对整理出版的古代经典医籍以及近代新著,不下数千种。
同时,秦伯未自己也勤于著述。他治学严谨,医理独到,且善于总结,著作等身。他的“秦内经”三种,被医界誉为“铁锥”,意为可锥开中国医学宝库的大门。他的《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温热类编》《谦斋医学讲稿》《清代名医医案菁华》等六十余种著述,早被公认为医林之宝。
建国以后,他被调至京,曾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员,《药典》编委,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以及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但是我之于伯未先生,非在医学,而在其诗、书、画、印。对于医学,我全属门外。因性好艺术,遂与之仁先生相交,从而得以走近伯未。关于这,之仁先生谈起他的堂兄时,不胜感慨地叹赏他的才华,说:“之济长我九岁,但聪慧勤奋,远出于我们同辈之上。他不但在医学上有独到见解,成就杰出;而且诗词、书画、金石都高人一等,功底厚,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面目,比专业书画家都胜一筹。我虽然从事书法、篆刻,却不及他。”这固然是之仁先生的谦词,但细读秦伯未《谦斋诗词集》;《谦斋自刻印》,的确如之仁所云,既见功力,又有个性。足以佐证的是过大江先生所藏的一幅扇面。这幅扇面创作于1944年,画的是一株秋葵,看来随意点染,然设色淡雅,布局稳健,用笔写中寓工,颇见功力。最主要的是没一点儿匠气,完全是文人画的清雅。上题其自作一诗:“不关世事乱如麻,菀菀幽怀兀自嗟。省识伤春情太重,而今祗爱写秋花。”那慨于世事、无可奈何的悲凉情怀,抒写得含蓄而又深挚。书法则活泼灵动,是赵 叔的魏碑笔势,正与冯其庸先生所云秦老精研赵之谦相契合。又有篆刻两方:“无所为”、“伯未小技”,亦与赵的《二金蝶堂印谱》相近,然又融入黄牧甫平正之中见流动的风致。总之,虽然不过是一幅扇面,小品而已,但从中可见其造诣之不凡,难怪当年吴昌硕、柳亚子等与之唱和,而令我辈后学不胜仰慕。
然斯人已逝,而今又有取消中医之声猖起,我不知先生于地下将作何感想,或当也将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末那样奋起呼喊于冥冥之中吧?
文章来源: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925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