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9刘师讲律数的由来
主讲:了一居士(刘志杰老师)简单讲一下律数的由来
摘取几段《汉书•律历志》的内容,简单了解一下,增加点知识。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兴,北平侯张苍首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度量衡问题,自古都是遵守天地阴阳律数,到了东周开始,度量衡开始混乱,知道了秦朝和西汉,才重新归为统一。“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参五以变,错综其数,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参五——三五之道的意思。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书》曰:
“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径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其数以《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千万,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这说的就是太极生两仪,生三才,不断推演下去,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全被五行宇宙万物之数。
算法用的是大衍之数,大,代表天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衍,以数推衍的意思。
古代的基础数学,就是“大衍之数”。 启蒙的小学数学教育,要学大衍之数
一切度量衡,都在大衍之数中推导而出。
因此他说:“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千万,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推历,就是造阴阳历法,生律,就是音律。制器,工业制造。规,圆规,矩,标尺。权衡,量重量体积,准绳,如木匠用的绳墨。都离不开这个天地阴阳数。
“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这就是度量衡
声者,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祝。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
五声为本,生于黄种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
相生,阴阳之应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
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有三统之义焉。其传曰,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这些,讲的是阴阳声律,了解一下就行。
其中的“九寸为宫,或损或益”,这个损益,特指的音律中的“七损八益”之法。大家记住,七损八益,属于音律学内容,和素问说的什么七损八益无关。时方理论,硬是把音律的七损八益法,勾搭到了人体生理上,不可思议。
女子二七岁泄经,男子二八岁溢精,和七损八益有关?我说,女子二七经血足,溢出了,男子二八精气盛,泻精了,也可以叫七益八损吧?这简直就是个伪命题,是胡闹。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之数,阴阳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别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张也。引者,信也。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尺,张于丈,信于引。引者,信天下也。职在内官,廷尉掌之。黍米,以神农家乡的黑黍米为标准。一粒黍米的长度或宽度,为一分,十粒为一寸•••••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龠者,黄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这是容量的推算标准。也是以黍米为准,1200粒装到容器里,装满装平,这个容积,就是一合,十合为一升••••••
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以见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政,故曰玉衡。《论语》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又曰:“齐之以礼。”此衡在前居南方之义也。
“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五权之制,以义立之,以物钧之,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四百八十两者,六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四钧为石者,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万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1200粒黍米重十二铢,乘以二,叫“两之”,称为“两”。 这些数,都是暗合天地阴阳之数,不是乱推导的。
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规者,所以规圜器械,令得其类也。矩者,矩方器械,令不失其形也。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圜方乃成。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绳者,上下端直,经纬四通也。准绳连体,衡权合德,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辅弼执玉,以冀天子。《诗》云:“尹氏大师,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毘,俾民不迷。”咸有五象,其义一也。以阴阳言之,大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冬,终也,物终臧,乃可称。水润下。知者谋,谋者重,故为权也。大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火炎上。礼者齐,齐者平,故为衡也。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秋B05D也,物B05D敛,乃成孰。金从革,改更也。义者成,成者方,故为矩也。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圜,故为规也。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啬蕃息。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也。五则揆物,有轻重、圜方、平直、阴阳之义,四方、四时之体,五常、五行之象。厥法有品,各顺其方而应其行。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五行上,水为太阴,为权。火位太阳,为衡。金为少阴,为矩。木为少阳,为规。土居中央,为绳。权,就是现在的秤砣,是重量标准。衡,就是秤杆的意思,有度数。西汉,延用的是秦朝统一的度量衡法度。
1200粒黍米,我们经过现代称量,平均是7.5克,两之成两,就是15克。这个度量衡标准,一直沿用到唐朝。
在晋代,有加入了分,一两等于四分。晋代的律历志里面,史官特意交代,人命关天,是为了医药计算准确方便而设。
而所谓的神农秤的说法,是南北朝的陶弘景的杰作。他给少算了一个十进制,变成了240粒黍米为一两了,即一两=1.5克。这样算来,时方派的一两等于3-5克,也是量大了。他们也是兽医不是?桂枝汤,这样一算,就是大枣汤了。一样一捏,加12个大枣,真好喝。
按一两15克算,一付桂枝汤,一日三服,每服的量,也就是15克而已,量大吗?中医人,不识数,更别提算数了。数学没学好,零蛋子。还把土放到了西南角,那还能当准绳了吗?土居中州,是个十字准绳。
连考证都不去研究,就胡言乱语,一两合多少克都不知道,就敢妄称自己是学经方的,真替他们脸红。一说还满嘴有理,骂骂咧咧。我一两10克或15克,用了16年了,竟然没出事,算我命大福大?不安古法用方用药,不按古度量衡,就别提自己是经方人,别给经方抹黑。否则,就是恬不知耻,臭不要脸。
我们汉传人,是仲景后,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我们验证了古法剂量,安全速效!用疗效说话——焦点访谈!汉书上言之凿凿,人们就是不信。都自以为是。中医人,缺乏的,就是考证。
师说律数由来
恩师(了一居士) 21:32:31简单讲一下律数的由来
恩师(了一居士) 21:33:28
摘取几段《汉书·律历志》的内容,简单了解一下,增加点知识。
恩师(了一居士) 21:34:34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
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
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兴,北平侯张苍首
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
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恩师(了一居士) 21:36:33
度量衡问题,自古都是遵守天地阴阳律数,到了东周开始,度量衡开始混乱,知道了秦朝和西汉,才重新归为统一
恩师(了一居士) 21:37:17
“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参五以变,错综其数,
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恩师(了一居士) 21:37:45
参五——三五之道的意思
恩师(了一居士) 21:33:28
摘取几段《汉书·律历志》的内容,简单了解一下,增加点知识。
恩师(了一居士) 21:34:34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
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
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矣。”汉兴,北平侯张苍首
律历事,孝武帝时乐官考正。至元始中,王莽秉政,欲耀名誉,征天下通知钟律者
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言之最详。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
恩师(了一居士) 21:36:33
度量衡问题,自古都是遵守天地阴阳律数,到了东周开始,度量衡开始混乱,知道了秦朝和西汉,才重新归为统一
恩师(了一居士) 21:37:17
“一曰备数,二曰和声,三曰审度,四曰嘉量,五曰权衡。参五以变,错综其数,
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咸得其实,靡不协同。”
恩师(了一居士) 21:37:45
参五——三五之道的意思
恩师(了一居士) 21:38:52
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书》曰:
“先其算命。”本起于黄钟之数,始于一而三之,三三积之,历十二辰之数,十有
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而五数备矣。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
而成六觚,为一握。径象乾律黄钟之一,而长象坤吕林钟之长。其数以《易》大衍
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成阳六爻,得周流六虚之象也。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
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毫厘,
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千
万,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恩师(了一居士) 21:42:04
这说的就是太极生两仪,生三才,不断推演下去,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全被五行宇宙万物之数。
恩师(了一居士) 21:43:23
算法用的是大衍之数,大,代表天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衍,以数推衍的意思。
恩师(了一居士) 21:44:01
古代的基础数学,就是“大衍之数”。
恩师(了一居士) 21:45:06
启蒙的小学数学教育,要学大衍之数
恩师(了一居士) 21:45:42
一切度量衡,都在大衍之数中推导而出
恩师(了一居士) 21:46:38
因此他说:“夫推历生律制器,规圜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隐,钩深至远,莫不用焉。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纪于一,协于十,长于百,大于千,衍千万,其法在算术。宣于天下,小学是则。职在太史,羲和掌之。”
恩师(了一居士) 21:49:58
推历,就是造阴阳历法,生律,就是音律。制器,工业制造。规,圆规,矩,标尺。权衡,量重量体积,准绳,如木匠用的绳墨。都离不开这个天地阴阳数。
恩师(了一居士) 21:50:37
“度长短者不失毫厘,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权轻重者不失黍累。”——这就是度量衡
恩师(了一居士) 21:54:13
声者,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八音: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
石曰磬,金曰钟,木曰祝。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角,触也,物触地而出,戴芒角也。宫,中也,居中央,暢
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纲也。徵,祉也,物盛大而繁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地。夫声者,中于宫,触于角,祉于徵,章于商,宇于羽,
故四声为宫纪也。协之五行,则角为木,五常为仁,五事为貌。商为金,为义,为言;徵为火,为礼,为视;羽为水,为智,为听;宫为土,为信,
为思。以君、臣、民、事、物言之,则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唱和有象,故言君臣位事之体也。
恩师(了一居士) 21:55:33
五声为本,生于黄种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
相生,阴阳之应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
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
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有三统之义焉。其传曰,
黄帝之所作也。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
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
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
气正,十二律定。
恩师(了一居士) 21:55:57
这些,讲的是阴阳声律,了解一下就行。
恩师(了一居士) 21:56:43
其中的“九寸为宫,或损或益”,这个损益,特指的音律中的“七损八益”之法。
恩师(了一居士) 21:57:21
大家记住,七损八益,属于音律学内容,和素问说的什么七损八益无关
恩师(了一居士) 21:57:53
时方理论,硬是把音律的七损八益法,勾搭到了人体生理上,不可思议
恩师(了一居士) 21:59:14
女子二七岁泄经,男子二八岁溢精,和七损八益有关?
恩师(了一居士) 22:01:00
我说,女子二七经血足,溢出了,男子二八精气盛,泻精了,也可以叫七益八损吧?
恩师(了一居士) 22:01:33
这简直就是个伪命题,是胡闹
恩师(了一居士) 22:04:03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
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
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其方法矩,高广
之数,阴阳之象也。分者,自三微而成著,可分别也。寸者,忖也。尺者,蒦也。丈者,张也。引者,信也。夫度者,别于分,忖于寸,蒦尺,张于
丈,信于引。引者,信天下也。职在内官,廷尉掌之。
恩师(了一居士) 22:04:44
黍米,以神农家乡的黑黍米为标准。
恩师(了一居士) 22:06:43
一粒黍米的长度或宽度,为一分,十粒为一寸·····
恩师(了一居士) 22:08:05
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
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
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圜其外,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圜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其圜象规,其重二钧,备气物之数,合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君制器之象也。
龠者,黄钟律之实也,跃微动气而生物也。合者,合龠之量也。升者,登合之量也。斗者,聚升之量也。斛者,角斗平多少之量也。夫量者,跃于龠,合于合,登于升,聚于斗,角于斛也。
职在太仓,大司农掌之。
恩师(了一居士) 22:08:52
这是容量的推算标准
恩师(了一居士) 22:10:24
也是以黍米为准,1200粒装到容器里,装满装平,这个容积,就是一合,十合为一升······
恩师(了一居士) 22:11:19
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其道如底,以见
准之正,绳之直,左旋见规。右折见矩,其在天也,佐助旋机,斟酌建指,以齐七
政,故曰玉衡。《论语》云:“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车则见其倚于衡也。”又曰:“齐之以礼。”此衡在前居南方之义也。
恩师(了一居士)22:12:46
“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忖为十八,《易》十有八变之象也。五权之制,以义
立之,以物钧之,其余小大之差,以轻重为宜。圜而环之,令之肉倍好者,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
也。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二十四铢而成两者,二十四气之象也。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十六两成斤者
,四时乘四方之象也。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权与物均,重万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万物之象也。四百八十两者,六
旬行八节之象也。三十斤成钧者,一月之象也。石者,大也,权之大者也。始于铢,两于两,明于斤,均于钧,终于石,物终石大也。四钧为石者,
四时之象也。重百二十斤者,十二月之象也。终于十二辰而复于子,黄钟之象也。千九百二十两者,阴阳之数也。三百八十四爻,五行之象也。四万
六千八十铢者,万一千五百二十物历四时之象也。而岁功成就,五权谨矣。”
恩师(了一居士)22:13:51
1200粒黍米重十二铢,乘以二,叫“两之”,称为“两”。
恩师(了一居士)22:15:05
这些数,都是暗合天地阴阳之数,不是乱推导的
恩师(了一居士)22:16:31
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
钧权矣。是为五则。规者,所以规圜器械,令得其类也。矩者,矩方器械,令不失
其形也。规矩相须,阴阳位序,圜方乃成。准者,所以揆平取正也。绳者,上下端
直,经纬四通也。准绳连体,衡权合德,百工繇焉,以定法式,辅弼执玉,以冀天
子。《诗》云:“尹氏大师,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毘,俾民不迷。”咸有
五象,其义一也。以阴阳言之,大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于时为冬。冬,终也,物终臧,乃可称。水润下。知者谋,谋者重,故为权
也。大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夏,假也,物假大,乃宣平。火炎上。礼者齐,齐者平,故为衡也。少阴者,西方。西,迁
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秋B05D也,物B05D敛,乃成孰。金从革,改更也。义者成,成者方,故为矩也。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
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木曲直。仁者生,生者圜,故为规也。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
土稼啬蕃息。信者诚,诚者直,故为绳也。五则揆物,有轻重、圜方、平直、阴阳之义,四方、四时之体,五常、五行之象。厥法有品,各顺其方而
应其行。职在大行,鸿胪掌之。
恩师(了一居士)22:19:45
五行上,水为太阴,为权。火位太阳,为衡。金为少阴,为矩。木为少阳,为规。土居中央,为绳。
恩师(了一居士)22:21:12
权,就是现在的秤砣,是重量标准
恩师(了一居士)22:22:11
衡,就是秤杆的意思,有度数
恩师(了一居士)22:23:00
西汉,延用的是秦朝统一的度量衡法度
恩师(了一居士)22:23:44
1200粒黍米,我们经过现代称量,平均是7.5克
恩师(了一居士)22:23:59
两之成两,就是15克
恩师(了一居士)22:24:35
这个度量衡标准,一直沿用到唐朝
恩师(了一居士)22:25:25
在晋代,有加入了分,一两等于四分
恩师(了一居士)22:26:33
晋代的律历志里面,史官特意交代,人命关天,是为了医药计算准确方便而设
而所谓的神农秤的说法,是南北朝的陶弘景的杰作
恩师(了一居士)22:28:26
他给少算了一个十进制,变成了240粒黍米为一两了,即一两=1.5克
这样算来,时方派的一两等于3-5克,也是量大了
恩师(了一居士)22:29:28
他们也是兽医不是?
恩师(了一居士)22:30:12
桂枝汤,这样一算,就是大枣汤了
恩师(了一居士)22:30:28
一样一捏,加12个大枣,真好喝
恩师(了一居士)22:32:44
按一两15克算,一付桂枝汤,一日三服,每服的量,也就是15克而已,量大吗
恩师(了一居士)22:33:26
中医人,不识数,更别提算数了
数学没学好,零蛋子
恩师(了一居士)22:34:38
还把土放到了西南角,那还能当准绳了吗
土居中州,是个十字准绳
恩师(了一居士)22:36:36
连考证都不去研究,就胡言乱语,一两合多少克都不知道,就敢妄称自己是学经方的
恩师(了一居士)22:36:47
真替他们脸红
恩师( )22:37:55
一说还满嘴有理,骂骂咧咧
恩师(了一居士)22:39:08
我一两10克或15克,用了16年了,竟然没出事,算我命大福大?
恩师(了一居士)22:40:19
不安古法用方用药,不按古度量衡,就别提自己是经方人
恩师(了一居士)22:40:40
别给经方抹黑
恩师(了一居士)22:41:21
否则,就是恬不知耻,臭不要脸
恩师(了一居士)22:42:30
我们汉传人,是仲景后,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恩师(了一居士)22:43:02
我们验证了古法剂量,安全速效!
恩师(了一居士)22:43:38
用疗效说话——焦点访谈!
恩师(了一居士)22:45:43
汉书上言之凿凿,人们就是不信
恩师(了一居士)22:46:15
都自以为是
中医人,缺乏的,就是考证
老师讲的很好啊。赞叹! 用药的量有根据了,刘师讲的非常好! :lol太好了 谢谢地平线老师的整理!感恩刘老师! 全部是干货啊~ 感恩感恩~~
【秋B05D也,物B05D敛】, 这里是缺个什么字呢?请教下哪位知道的回复一个 谢谢 学习了 一两15克,古法古方,才能治今病啊 太经典了 珍惜汉传平台,是我能够找到成长沃土 学习了。
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后扭转乾坤。立志跟随刘师学汉传中医http://www.zhongyi999.com.cn//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52.pn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