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饮验案
心下痞, 临证甚是多见, 治疗亦非都是顺利, 对中医人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近用茯苓饮加味治疗数例心下痞的病人, 疗效一律很好. 往往服半帖, 症情就明显减轻. 引起我对心下痞病机的进一步思考. 并提高了中医临证的信心.
案一 徐某男49岁 家往金坛樵园
2012-9-6 门诊主诉,胃脘胀一月, 或有隐痛, 纳呆, 嗳气 或恶心, 吹风受寒后症状加重,神疲.形体偏胖, 腹平软无压痛,苔白薄腻, 舌淡胖有齿印, 脉寸关弦, 尺沉. 用方, 茯苓饮加半夏,党参15 茯苓20 苍术15 陈皮30 枳实20 生姜25.5剂
2012-9-7 就医后翌日, 一上班患者即来喜告, 昨下午门诊, 近晚, 服上方半帖, 未几, 上腹温暖舒坦, 有气下行, 胃胀随之减轻, 苦于不思进食巳一月余, 昨晚餐即知饥索食, 平时, 免强只能吃点稀饭等, 昨晚还吃了半碗饭, 餐后自觉良好. 今晨按嘱服药, 刻下自觉好.精神亦有改善.
案二 李 某女52岁 住金坛水北镇
2012年9月2日 门诊, 有慢性胃病史.这次发病, 经常性胃胀三月.得食胃胀加重, 不痛. 口中和, 不欲饮水,若饮水, 胃胀加重.纳呆, 神疲,大便时秘, 数日一行. 腹中雷鸣, 矢气后腹胀减轻.PE 形瘦, 无华, 腹平软无压痛. 苔薄腻,脉细弦.与以茯苓饮加半夏, 陈皮量用30克.7帖
2012-9-9 复诊,前方一帖后胃胀即趋缓解.5剂后, 脘胀巳不明显, 食欲改善, 餐前知饥, 大便日一次, 排便顺利, 精神改善.前方7帖续服.
案三,本人一度患心下痞胀一月余,纳呆, 口中和, 不胜饮水, 饮水辄心下痞胀加重. 精神萎顿, 不胜痛苦. 自服茯苓饮加半夏5帖.当日下午服下半剂, 旋感心下温暖, 有气下降, 心下胀感顿减,, 当晚就知饥索食,5剂药后, 心下痞瘥, 恢复正常进餐, 精神焕发.
按:
心下痞主诉可见于多种方证, 如泻心汤类方证<半夏泻心, 生姜泻心, 甘草泻心, 三黄泻心> 黄连汤证, 五苓散证等等. 要提高心下痞的临床疗效, 首先要作好方证的鉴别, 确认, 方能作到方证对应. 我觉得心下痞比较多见于半夏泻心汤和茯苓饮方证. 所以作好这两方证的鉴别很有必要. 其鉴别要点在于, 半夏泻心汤证概括的表述为上热, 中痞, 下寒, 在六经分证中属于厥阴, 而茯苓饮证只是中痞, 下寒. 应无上热, 是属太阴. 其区别不难. 要用好茯苓饮, 一定要把握其病机和方证.其病机简单的讲就是胃虚饮停, 用药指征是胸满, 腹胀, 心下痞, 纳差, 小便不利等.
胡希恕老, 和冯世纶教授的经验, 茯苓饮再加半夏, 重用陈皮至30 克, 可以提高疗效, 这些经验值得吸取 实在太好了:lol 向前辈学习 学习 亦是临床真实的经验!赞一个!
但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进退,不能因症状的好转就沾沾自喜,须更进一步,方知别有洞天。 小丕 发表于 2014-1-20 22:00
亦是临床真实的经验!赞一个!
但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进退,不能因症状的好转就沾沾自喜,须更进一 ...
谢谢指教。 楼主用的是《外台》的茯苓饮吗?剂量和药物比例不太一样。
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3两,生姜4两,枳实2两(炙),橘皮1两半(切)。
另外经方里面用的是白术,这个问题刘老师已经讲的很明白了。其实早在宋代林亿在校正《千金方》的时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又如白术一物,古书惟只言术,近代医家咸以术为苍术,今则加以白字,庶乎临用无惑矣。”
陈皮这味药 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无毒。
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琳,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这个药很温和的,30g算不上“重用”吧?
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橘皮枳实生姜汤)
这里的用的是一斤,折合现在大约250g。
青云 发表于 2014-5-3 23:00
楼主用的是《外台》的茯苓饮吗?剂量和药物比例不太一样。
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3两,生姜4两,枳实2两 ...
我是取自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的经验,
与汉传中医不能相提并论。
我们要学的是汉传中医。
谢谢指教。 学习了 学习了 精彩的课程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