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01京-郝焕永老师-以桂枝类方来讲讲经方的理法问题
古人制方的意义是很深妙的,依照病人的六纲五证三焦合并系属,按照药物的升降沉浮,辛甘苦酸咸淡,温热凉寒平,而对应制方,而法有轻、收、清、滋、扶阴、热闭,宣、重、温、渗、升阳、寒厥十二法。下面讲一些桂枝汤类方,比较其组方,
1、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宋13)
桂枝汤
桂枝(三两 30克) 芍药(三两 3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上五味,(口父)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 桂枝辛温入卫发表,生姜辛温助力且温中补津,芍药酸凉入营反佐收敛,甘草,大枣,缓和病邪补胃中津液。
这个方子,其实往细讲,很不好讲,大多数都会说桂枝汤是个祖中的祖方,
表得开,血润通,是不是好多的皮肤也能用呢
再往大的说,人体脏腑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血脉通利的体现,那么大家想想是不是好多的病也可以用呢?
桂枝和芍药又是一对阴阳,整个方子配伍之微妙,不是我几句言词所能表达完整的,各位同修注意细细的品玩。孔子学易经提到了一个玩索,学经方的配伍不用玩索,但可以一类的方子拿到一起比对,就像玩一样的学。
2、气逆上冲桂枝加桂汤。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这个是表虚而有寒,这个方子个是什么意思,火针感染了,可能会有奔豚情况,也就是气从小腹向上冲心
什么原因呢,机体调动正气去抗邪了,致使上焦的津不足,下焦的水饮乘机上冲,本方加大了桂枝的量,使气得旁流,以降其上冲。
3、津液亏项背紧疼的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40克) 芍药(三两 3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桂枝(三两 30克)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会出现在那些症状呢
1)、特征症状:项背拘急不利
2)、主要症状: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
3)、可伴随症状:(1)津液不足证: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
(2)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或者头晕,身体疼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其特征是项背拘急不利,无汗,脉浮紧。两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否。《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有“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可知其也治“痉”病。
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这个地方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个葛根味甘,也是个缓急药。
这个病的有太阳中风还伴有阳津液的不足了,用桂枝汤解决中风的问题,加一个葛根生津液除热,
4、里实腹满的桂枝加芍药汤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30克) 芍药(六两 6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会出现在什么症状呢?
腹满时痛,下利,喜按
主要症状(太阳证):发热,恶寒,或者恶风,自汗,口不渴,小便清。
舌苔脉象: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此方为什么加大了芍药的用量呢
本是一个太阳病应该是用汗法,医生给用了下法,出现在伤津的问题,但没有形成里实大便硬结,只是有热了,但是不厉害。
上一个是加大了桂枝的用量,为的是气得旁流,以降冲逆。
这个是加大了芍药的用量,通血痹,养营而清里热。
5、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宋4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3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生姜(切,三两 30克) 芍药(三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厚朴(炙,去皮,二两 20克)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3克)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会出现在一下的症状
1)特征症状:咳嗽,喘息
2)主要症状:汗出,口淡不渴,小便清。
3)可伴随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或者头晕,身体疼痛,鼻鸣,鼻塞流清涕。
4)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厚朴,辛咸而温。《神农本草经》: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厚朴能解表,更能入太阴而降逆除水饮
杏仁,苦、微辛,温。《神农本草经》: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这个和上一个有相同之处,都是给了攻下的方法误治后:
前面是伤津里热了,这个是饮气上冲了。
方加厚朴,杏仁降饮降气,兼有桂枝汤气得旁流
6、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宋28)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30克) 甘草(炙,二两 20克)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30克) 大枣(擘,十二枚 20克)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这个条在学习伤寒中,特别重要.
会出现在以下症状
1)特征症状(水饮停胃证):心下满微痛,或者胃肠间水声辘辘,小便不利但色不黄,无汗。
2)主要症状(太阳证):发热恶风寒、头痛(或者头晕)项强,鼻鸣,鼻塞流清涕。
3)舌苔脉象:舌质淡,舌苔薄白滑,脉浮缓。
这个方子,为什么去芍药?
服桂枝汤,或下之,不管是汗还是下,他说明津液已经不足,但是表还没有解,心下微满,这是饮逆呀,是胃气已经不足的现象,芍药号为小大黄,这时再用会更伤胃气。
小便不利者,为津伤而饮重,所以加用茯苓白术。
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可参考五苓散以便理解。
好了,就讲到这儿了,临时抱佛脚,水平有限,请多指点。
请管理员把一楼删去,也请把上次的标题一样的帖子删去,那个弄的不好,谢谢!
已经修改好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有“太阳病,无汗而小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可知其也治“痉”病。
有错别字 喝---暍,小使-----小便 谢谢,学习了 辛苦了 学习了 收藏了 谢谢老师 学习了 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