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中医 发表于 2012-2-9 15:19:59

舍与得、付出与接受的哲理

中国文化一直倡导做人需懂得舍与得、付出与接受之辩证法。美国莫里教授的一段话让我特别有感受,他说:“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健康。”其实,这就是他对中国文化所说的舍与得、付出与接受之辩证法的美国版的阐发。可见,这也是普适及普世的价值观。

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笔者临床病人特别多,有时候,接连几天,从早到晚,不可能不累!甚至最晚的时候,一直看到子夜前后(而且是从上午8点左右开始)!但看到很多患者及家属因为合理治疗而病情有所缓解、好转,甚或临床痊愈,那种喜悦无法用任何有形尺度来衡量,那就是活着与付出的最大价值所在!

人民大学的著名清史专家程教授,是位肺癌有脑转移的患者,无法手术,没有进行化疗、未用靶向药物,一直在我处治疗,并局部配合伽马刀,已经四年多了,一切皆好。来来往往,我俩及其与其子女等,早都已成为知己好友!他仍在主持工程巨大的清史编撰工作。就在我写下这段文字之时,收到了他发自2011年圣诞夜的贺卡:“裕民贤弟:前年此时,发一贺卡,并言嗣后岁岁履约。其意首在衷心贺节,亦籍以自励心志!君以一人智,一人劳,换来万人安逸,万家安宁。古云:立法立功立言,集三不朽于一身,功莫大焉!纸短情长,尽在于斯!并报安康,幸勿远念!……”其实,今天我是看了一天的门诊,要说不疲劳是假话,但写作中看到这段话,一切疲乏烟消云散!……

不是吗?舍与得,付出与接受,本身就是一体的!这就是作为医生的生活真正意义所在!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多年来一直信奉“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从七八年前起把它列为我的团队的共同工作宗旨!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自传体的著名著作《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一书中同样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该书真实记载的故事非常感人: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在36岁时邂逅了书的作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自己患了乳腺癌,于是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却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着,共同度过五年时间,最终因肿瘤恶化,崔雅不治身亡。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俩人之间,充满了施爱于对方,并接受对方的爱……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享受了真正的、有意义的人生。而且,后人认为:此书所记载的,无论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他们的这段经历都是极为成功的。其间抗癌的坎坎坷坷经历,体现了两个核心:施爱与接受爱!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则是“勇气”!恩宠与勇气,有深意在焉。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之中。

就像著名台湾学者南方朔在该书代序中所言:他的“心里一直萦绕着崔雅所说的那句话:“痛苦不是惩罚,死亡不是失败,活着也不是一项奖赏!”其实,由于懂得了施爱并接受对方的爱,因此,崔雅与威尔伯享受了真正的人生,获得了真实的生活需求!并影响了全世界(《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为影响巨大的世界名著)。

舍得:是种美德,也是生活智慧   其实,东方文化有着深厚的、讲究舍与得辨证关系的传统与美德,有人更是把这一点上升到生活智慧的层面。最近就有一本《有一种智慧叫舍得》的书,走红书市场。书中提到:“舍得,是一种豁达。舍得,对心境是一种放松,对心境是一种滋润,它驱散了乌云,清扫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从容坦然的心境,生活才会阳光灿烂……”笔者对此深表赞同。

其实,诚如该书所曰:“人生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人们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失,既得患失,明智的做法是要学会舍得。舍得是一种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不得。” 正是因为过分患得患失,所以,今天的人活得累,活得不健康,活出了心身失调,乃至生了各种疾病。

该书还有一些说法也很精辟:例如“舍得之间,谙透人生真谛,成就智慧人生。”更守住了健康,享尽了天年!“舍得贪婪,高枕无忧;舍得名利,乐得清静;舍得一切非份之想,脚踏实地做人,多好!”

又如,“得而有所舍,是智慧之心”“舍弃一己之利,利人亦利己;“患得者得不到,患失者必失去”“学会选择,懂得舍弃”“舍得名,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降低一份欲望,得到一份幸福”“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永远看不清自己”“舍弃虚荣,赢得尊重”“舍弃虚伪的谦逊”“不为名累,宠辱不惊”“输得起才能赢得起”“贪欲是隐形‘杀手’”“不要为打翻了牛奶而哭泣”“吝啬的人,别人对他也会吝啬;你怎么看社会,社会也怎么看你”“不因得到和失去而或喜或悲”“让步为高,宽人是福”“肯舍得才能有获得”“咽下一口气,问题自然解决”“遗忘是一把斩断坏心绪的利器”“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烦心琐事皆抛开,找回迷失的自我”“过去不代表现在或未来”“自我怜悯不解决任何问题”“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表面的弱者是真正的强者”“为了不‘折’,弯一下腰又何妨;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才是真正的尊贵……”

作者还归纳认为:“人间有三苦,一苦是你得不到,所以你痛苦;二苦是你付出了许多代价,得到了,却不过如此,所以你觉得痛苦;三苦是你轻易放弃,后来却发现,原来它在你生命中是那么的重要,所以你觉得痛苦。”

“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获得又不断失去的过程……”

舍得:更是健康屏障    该书还指出:“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有着太多的欲望,对金钱,对名利,对情感。这没什么不好,欲望本来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但是,欲望又是一头难以驾驭的猛兽,它常常使我们对人生的舍与得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便产生了太多、太多的悲剧。”

其实,早在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的“相火”理论就揭示了类似的道理。朱丹溪在他的《格致余论》中说,现实生活中各种诱惑太多了,人非铁汉,很难不动心,往往会被各种诱惑所迷惑,然后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与冲动;而各种欲望与冲动都伴随着生理动员及相应的内在机能波动,需要消耗元气。因此,他把人体中各种本能性的欲望和冲动称之为“相火”;他认为人没有“相火”不行!缺乏“相火”会没了动力和活力;但是“相火”太旺,人又常常会缺乏自制能力,欲求和冲动过甚常会导致很多病变!他解释认为:相火旺了会损伤元气,元气就是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他认为很多病就是因为“相火”太旺。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相火为元气之贼!”相火与元气不两立!并提出养生要学会制约自我过多的欲求与冲动。比之当时(几百年前的金元时期),更是因为当下世界太精彩,现实中诱惑太多,每每导致人们欲求和冲动过度,超出了人所能够承受的正常生理限度,久而久之,则发展成种种失常或病态。今天世界上的很多病,或者说不少人患病,这就是原因之一。

就本质而言,笔者相信这一点:“一个人的快乐,并不是他所拥有的,而是他计较得少。多是负担,是另一种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种有余。舍弃也是不一定是失,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这时候,你也许不仅仅拥有快乐,而且,更利于守住健康!

舍得:也是中华传统   其实,它也与佛教及老庄之学的精神相通。

如佛学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

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无为而无不为” ……

《内经》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则是从健康角度立论的。懂得舍与得以后,就能够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而如此又促进了心身安宁,真气从之,全身机能良好,病又怎么会发生发展呢?

可见,古人早已悟透了这个道理。

这些,都充满了东方的生存智慧,也是东方人保健延年,或者说养生立命的重要原则!更是肿瘤患者调整心态,走向康复的出发点。

它也契合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精神。

笔者认为“和谐”,在健康领域也可以理解为学会“妥协”,且首先是和自己妥协。要学会必要的妥协,学会适当的放弃,放弃就是种“舍”。可以说当放弃了对某些利益的追求,就能获得健康方面的收获。

学会付出与接受   “舍”与“得”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强调的是需要学会“付出”,并善于“接受”!首先要学会的是给予关爱,做出奉献。

莫里教授说得好:“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这是他认定的生活的真正意义所在!这也是他的著作与思想引起世界范围广泛共鸣的核心!

笔者认为,这的确点出了生命一个方面的本质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关爱。就像莫里教授所言:“人们都需要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价值。”“这些人都渴望得到爱,但又得不到,于是就接受了这些替代品(指上述的异化为物质追求的各种表现)。他们乐于接受物质的东西,期望能得到类似于拥抱的感情回报,但这是行不通的!”“你无法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友情!”“最需要这份温情时,金钱或权力都无法给予你这份感情,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或权势。”“钱无法替代温情,权力也无法替代温情!”

不行春风,焉得秋雨?莫里还指出:“在生命的起点,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需要别人活着,在生命的终点,当你像我现在这样(重病)时,你也需要别人活着!”“有个秘密:在生命的中途,我们同样需要别人活着……”因为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都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情感支持……

但人们往往吝啬于付出,只是渴求得到!这可能吗?

殊不知,世界存在一个基本的补偿机制:我们获取多少,就需要补偿多少!

因此,与其在各个方面(特别是感情世界)被动地补偿,不如主动地付出!首先需要学会“付出”,然后才是“接受!”所以,莫里睿智地提出:“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唯有(如此)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莫里还强调:“爱是让你像关心自己一样去关心别人。”不管付出的形式如何,“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的,你(做)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

讲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近期在动车上听到两个女孩对话,并引起了反思:动车上,一对女孩坐在我的前坐,她们在大声滔滔不绝地聊天。一个女孩很年轻,另一个稍微年长一点;年长的女孩已经结婚了,她们可能是结伴回家过年。两人聊天声音很响,傍若无人。先是年长的女孩抱怨她的婆婆怎么怎么不好……不给带孩子啦,怎么向她老公要钱啦……从头到尾一直在数落她的婆婆。旁边的小女孩看上去最多十七、八岁,而且患有小儿麻痹症,开始时她一直没有吱声。过了一会儿,年长的女孩又开始抱怨她弟媳,怎么怎么不好,常常跟她妈妈吵架,如何不懂得善待她妈……这时,年轻的小女孩说了:“你对你婆婆这样不好!婆婆也是你丈夫的妈,你不尊重婆婆,那你哪有权利要求你的弟媳来尊重你妈呢?” 年长女孩还在狡辩说:她婆婆怎么与别人不一样,不好;她妈怎么好……但年轻的女孩坚定地说:“人心都是一样的!”“如果是我的话,我首先要对我婆婆好!那既是我的本份,也是做样子给我弟媳看……你自己都不善待你婆婆,你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你弟媳善待她的婆婆(你的妈妈),你没有资格说你弟媳不好……”这时,车上前排的乘客都回过头来,用惊讶的眼神看着这个小女孩,都说她说得太对了!我坐在后排,也朝她背景投去了一个敬佩和赞许的眼神!

不行春风,焉得秋雨?你不付出,你自己这样对待你的婆婆,你有什么权利要求别人?其实,人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这是一个等式。在其他方面也一样!所以,莫里也就说了:“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你们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

谈到付出与接受,莫里的一个观点也很有启发——他强调:要学会“接受所有的感情——对女人的爱恋,对亲人的悲伤,或像我所经历的:由致命的疾病而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逃避这些感情——不让自己去感受、经历——你就永远超脱不了,因为你始终心存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爱必须承受的感情伤害。

总之,懂得舍与得、付出与接受,才能真正让自我的心宁静下来!安顿好!也才能够讨论心身康健问题,生活的质量与趣味等问题!
本文转载自何裕民教授新浪名人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yumin

肖童 发表于 2012-2-11 08:41:24

大放大收,大舍大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舍与得、付出与接受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