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堂主 发表于 2012-1-30 16:56:01

一品堂 经方治病(系列十九)高烧不退案

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2-1-30 16:57 编辑

初诊时间:2012年1月20日上午。          张某某,女,35岁。病史简要:患者六天前发烧,高热40.5摄氏度。在一诊所肌注氨基比林针、地塞米松针两次,烧未退;又至医院输液三天(具体用药不详),发烧退,旋即又起;最后到某老中医处服中药银翘散+羚翘解毒丸两天,致使泄利不止,依旧高烧,遂来我处求服中药。
刻诊:患者神疲体倦,表情淡漠,发热(现测体温40.3),头颈汗多稍微强痛,身体困痛,恶风恶寒;口苦口渴,耳鸣心烦;自觉胸中、心下有物堵塞,不欲饮食,恶心欲呕;腹部不痛但觉得空;一日泻下五六次水样大便;小便短少而黄。平时手足有点凉,月经错后三四天,但不痛经。
舌苔脉象:舌苔黄白夹杂而润滑,不腻;轻微齿痕;两寸脉浮而数,关尺弦数略沉。
六纲辨证:太阳少阳太阴(夹杂阳明微热)属厥阴
处方:柴胡桂枝汤+葛根+五苓散
柴胡40 桂枝15 黄芩15 生晒参15 炙甘草10 生旱半夏25 芍药15 生姜15 大枣6 枚葛根40
自制五苓散12(分三次冲服)两 付上九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并冲服五苓散4克,一日一夜连服两付。
2012年1月21日上午。
二诊:上方服一付后,热渐退(现测体温37.7),身体困痛减轻,微恶风寒,泻稍止;两付服完,口苦耳鸣减,已不恶心,亦不呕吐,能食一小碗软饭;但依旧心烦,胸中、心下仍堵,腹中仍空;头汗出,口渴,大便溏薄,小便不多,手足不暖,舌脉无明显变化。
六纲辨证:太阳少阳太阴属厥阴
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五苓散(干姜、煅牡蛎各增至30克)
柴胡80 桂枝30 干姜30 天花粉40 黄芩30 煅牡蛎30炙甘草20
自制五苓散12(分三次冲服)
上七味,以水24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温服200ml,并冲服五苓散4克,日三服。一 付
2012年1月22日上午。
三诊:患者大喜,言服药后,热退泻止,余症大减;因已是兔年最后一天(除夕),患者不欲再服汤药,遂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一付,打成散剂,用红糖水送服以善后也。
前天下午患者带着春风般的微笑,携着礼物来门诊感谢,言服了散剂两天,诸症皆愈,剩余的未再服用;听说门诊有“美容膏”(温经汤+蜂蜜熬制成膏),取了两瓶膏滋,拜谢而去! 按:《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药症: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
《伤寒论类编补遗》:167条:厥阴中风,汗出恶风,身痛,手足冷,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心烦,或但头汗出、但寒不热或微发热,或寒多热少往来,咽痛、头痛、或耳鸣目眩。脉沉弦。
183条:厥阴中风,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该患初病时可能为三阳合病,后经输液及过服寒凉中药,致使太阴虚寒而泻下;“腹部不痛但觉得空;一日泻下五六次水样大便,舌体轻微齿痕”太阴证也;“发热、头颈汗多稍微强痛,体痛,恶风恶寒,两寸脉浮”太阳中风证也;“口苦,耳鸣心烦,自觉胸中、心下有物堵塞,不欲饮食,脉关尺弦”少阳证也;“口渴,小便短少而黄,脉数”阳明有热;“舌苔黄白夹杂而润滑”津液受损而饮邪相对偏盛;
愚以为,不论三阳、三阴,凡两纲合病者,则用两纲药同治之;三纲合病者,则用三纲药同治之;需分主次,参以药症权变,不知对否?初诊应加太阴药症干姜,惜当时疏忽给忘了(汗……)
二诊时患者“身痛(减轻),微恶风寒,头汗出,口渴,小便不多,不呕,胸中、心下堵(胸胁满微结)……”具备了厥阴中风提纲症大半以上,故用柴胡桂姜汤,以解太阳,和少阳,温太阴……二诊似乎不用五苓散亦可?
敬请各位老师、师兄师姐、师弟师妹批评指正!

小水入海 发表于 2012-1-30 19:53:16

我觉得开始就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

一品堂主 发表于 2012-1-30 20:11:36

小水入海 发表于 2012-1-30 19: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开始就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

小水师兄慧眼啊!:handshake
俺在二诊时才看出来!
看来俺把简单的病给复杂化了......:L

平立方根 发表于 2012-1-30 22:10:28

好案,学习了

弋戈 发表于 2012-1-30 22:58:01

   什么时候学习老师的温经汤+蜂蜜熬制成膏。

lwh007 发表于 2012-1-31 08:27:09

好案,学习了:victory:

圆月 发表于 2012-1-31 10:34:19

好案,学习了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2-1 06:24:39

学习了。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2-1 06:36:22

回复 小水入海 的帖子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渴而不呕,而刻诊有恶心欲呕,《外台》黄芩汤可以吗。《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二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1、特征症状:恶心呕逆,心下痞,而大便下利,四肢不温明显者。
2、主要症状(厥阴寒热错杂太阴证=阳明证轻证+太阴证):(1)阳明证轻证: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平时畏热喜凉,面色潮红烘热,小便黄。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便是。(2)太阴证:口淡不渴,口唇淡白,面部无华,平素可有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口内清涎沫多,心下痞,乏力,少气懒言。
3、舌苔脉象:舌质淡红或者偏红,舌苔薄腻,或者黄白相夹而腻,脉沉弱。

伤寒论信徒 发表于 2012-2-1 15:16:44

前医汗下二法而热终不解,是典型的柴胡热.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2-1 15:40:20

回复 伤寒论信徒 的帖子

请问柴胡热.怎么说

伤寒论信徒 发表于 2012-2-1 16:04:45

本帖最后由 伤寒论信徒 于 2012-2-1 08:08 编辑

回复 用户名 的帖子

热在表发汗热除,热在里下泄热退,热发于半表半里财汗下热不愈,仲师教人行柴胡剂,但见一证,不必俱悉.柴胡热就是发热并见柴胡证,如口苦,咽干,目眩及柴胡剂诸方体症...

一品堂主 发表于 2012-2-1 18:27:35

伤寒论信徒 发表于 2012-2-1 15: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前医汗下二法而热终不解,是典型的柴胡热.

发热,有表里之分。
风寒客于皮表,阳不得宣发,郁于肌表,这是邪在表而发热。
里热,是“蒸蒸发热”,由里往外的热,属阳明里热,是胃津不足,伤了阴液。
师父说过,里热,用手久按肌肤,初按不甚热,过一会就觉得很热。
热在表,发解之;热在里,清泻之。
“典型的柴胡热”,是半表半里的热?是“寒热往来”吗?

宁一者 发表于 2012-2-1 20:24:54

此案可以说是对温病法的一个鞭笞。经方治疗高烧,经验可嘉。

伤寒论信徒 发表于 2012-2-2 10:50:47

回复 一品堂主 的帖子

半表半里是一种形象说法,人体是否存在这个地方一直在争论,个人理解是正邪争斗,胜负程交替状态,所以有寒热往来现象.柴胡热应该以体症来定,不是为一的.寒热往来当然是柴胡热,发热而呕也是柴胡热...........

一品堂主 发表于 2012-2-2 18:15:03

伤寒论信徒 发表于 2012-2-2 1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一品堂主 的帖子

半表半里是一种形象说法,人体是否存在这个地方一直在争论,个人理解是正邪争斗,胜负程 ...

“半表半里是一种形象说法,人体是否存在这个地方一直在争论”,
这个看法本人并不苟同,经方分阴阳,神奇就神奇在这个“半”上!
表里之间就是“半表里”,还用得着争议吗?就像这世上男人和女人,半男半女那叫“阴阳人”,南阳方言叫“二椅子”,大家都知道的,这也用争议吗?
半表半里不存在的话,那三阴三阳就得叫“二阴二阳”了,六纲也只有四纲了,“二阴二阳”“四纲辨证”......咋叫着这么别扭呢?:'(

zhongyi999 发表于 2012-2-2 18:29:38

:funk:

用户名 发表于 2012-2-3 10:53:21

回复 一品堂主 的帖子

请问楼主,《外台》黄芩汤为什么不行呢。《外台》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二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谢谢

伤寒论信徒 发表于 2012-2-3 15:26:12

回复 一品堂主 的帖子

表里之间就是“半表里”,还用得着争议吗?...............能具体描述一下表.里.半表半里在人体中的位置吗:handshake

一个人的村庄 发表于 2012-2-3 23:46:21

柴胡桂枝干姜汤确是个好方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品堂 经方治病(系列十九)高烧不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