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神剂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转帖)
世人皆知五苓散乃利水之神剂,但却不知其何以能利水的道理,世人皆会使用五苓散以利尿,但却不知加上五味子则疗效更佳,更不知其何以加五味子的道理。因为肾主大小便,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泻肾之药则非甘平而淡的茯苓猪苓甘草等品莫属,肾有实则泻其子孙,肾之子是肝木,肾之孙是心火,泻肾必须兼治肝心才能达到如期的效果,于是乎,神农伊尹始创汤液之初,便择用甘平而淡的茯苓猪苓二味药入肾以泻肾实,同时择用辛温的桂枝(或肉桂)与味酸的五味子相合入肝以平木,再用味咸而淡的泽泻与味苦的白术相合,咸苦入心。综观五苓散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多用于误汗或汗不得法而致的小便不利之中,其所以造成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则伤肾之故。肾有实则肾之下关不通,而胃之上关则不受,难怪其水入口则吐,仲景名之曰“水逆”,开启下关之口,上关之胃才能受纳,但千余年来,无一人道出五苓散中应该有五味子药才完璧无暇,此乃历代传抄之误的结果。观南北朝时陶弘景在其《五脏用药法要》一书中,立有救误用汗法则伤肾的泻肾汤,其中就有五味子,茯苓甘草入肾以泻肾实,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以平木,泻肾兼泻子,子能令母实故也。同理,在治“消渴,欲饮水,胃反而吐”的茯苓泽泻汤中,也应该加上五味子才疗效更佳,其所以造成反胃而吐仍然是由于肾有实之故,泻肾之下关,则胃之上关之口就可通,此方中茯苓甘草之药甘平入肾以泻肾实,桂枝生姜五味子辛酸入肝,白术泽泻苦咸入心,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泻肾通关之目的,水生木而木生火,泻肾必须兼治肝心,此肾有实则泻其子孙之妙法也,此时一定会有人质疑白术泽泻何以入心,君不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此饮病在心,白术泽泻苦咸入心故也,泽泻汤也是利水神剂,经方配伍之妙由此可思过半矣。在五苓散方名中,五指的是五味子,苓指的是茯苓和猪苓,经方之谜由此可知矣。 此帖有待版主们讨论审核。 有新意! 这什么破理论啊!:dizzy: 一派胡言 脏腑理论 回复 五随散人 的帖子但是在刘师的书里也提到过五苓散加上五味子利水效果会更好么? 还是等刘师来评判好一点吧 有点乱不明白
“肾有实则泻其子孙,肾之子是肝木,肾之孙是心火,”这样的理论不知道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按照这种思路,反问一下:心火之子是肺金,心之孙是肾水(肺金之子是肾水),请问,心火究竟是爷爷还是孙子? 经方配伍法度用甘酸化饮的理念是对的,
然而要注意病机之分别,
如苓桂味甘汤是气冲而致水逆为主,
故用五味子配伍甘草苓桂甘酸化饮收肃降敛兼以辛散旁流气机;
五苓散是水热而致水逆为主,
故以猪苓泽泻茯苓咸泻淡渗配伍桂枝白术辛散苦涌除逆。
初学者观望 认准刘师的这条道走到底,其他的不予理会 嘿,
刘师道认准了
五行生克理论和倪海厦治癌时治法如出一辙,不知实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