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闲话念佛——何谓念佛
转帖:闲话念佛——何谓念佛闲话念佛(1)——何谓念佛净土八祖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佛,就是在众生生死切近处(妄心)做亲切、简易的转换。”什么叫念佛?请看这个“佛”字——人+弗,把这个“人”立起来,“弗”是否定的意思,否定原来的自我,原先这个人是贪、嗔、痴的人,否定了原来的我就清净了。也就是说,“佛”是否定了原来这个贪、嗔、痴的人,进入清净平等。“念”字——今+心,就是当下的心。念佛——当下的心进入清净平等。如果嘴里念佛,心不清净,满心的贪、嗔、痴,就没有否定贪、嗔、痴的我,就不是真正念佛。十法界由心想生,常存什么心量就变现什么境界。念佛,就是转化我们的心量。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的心也不可得。现下的心,即是当下的心。你当下的心,是在搞贪、嗔、痴呢,还是在契入清净、平等?品一品,现下的心契入在哪儿?它能恒定到什么程度?它恒定在贪、嗔、痴里,你将来就在贪、嗔、痴里,始终恒定在清净里,就契入到清净里。曾见过不少念佛人,以为没事嘴上唸唸佛就是念佛了,前五分钟念佛的时候,别人问:“你在干什么?” “我在念佛”。后五分钟,当别人伤害到他的利益时,佛就到西天了,真正的修行心很难得啊。过去交通与传播不便,很多人闻不到法,怎么办呢,念佛吧,念到一定程度,你就会明白了。由于闻法难,人们反而珍惜,如法行持,所以有祖师说万修万人去。现在听法容易,真正行持起来反而难了。念佛,不是嘴唸唸就行了。就好比做饭、炒菜,你把米、菜放进锅里就不管了,行吗?做好饭是厨师的职责,修行人怎么行持,是修行人的本分。念佛,是要将心态要调整到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说,要通过念佛调整自己的心态。但现代许许多多的念佛人只为了“唸”佛,把这句佛号挂在嘴上唸唸而已,不懂得怎么去调整心态,也不会调整。念佛——是为了调整自己,越念越欢喜,越念越慈悲。但现在很多人是越念瞋恨心越强,不修时,虽然不懂,瞋恨心不那么重,虚荣心也不那么浓。修行一段了,嗔恨心反倒重了。念佛,是身、口、意学佛,通过学佛菩萨的清净、慈悲、庄严来转化心地。菩萨是众生的慈母,慈母是无怨无悔地爱护孩子的。菩萨普度众生,是要慈悲众生,你既然要去修行,就应该以佛菩萨作为榜样。既然将来要修到佛菩萨,为什么现在不能脚踏实地的去像佛菩萨一样行持呢?心地不正,你天天念佛就能往生的话,那些心地慈悲的反而去不了,就不公平了。六祖说过一句话——那些心术不好的都到西方去,那心术好的上哪儿去呢?念佛,是为了调整心态。首先得明确一个重点——心地。这也是大乘佛法借果修因的大秘密,做到了,养成良好的习惯了,自然消归自性。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修行心地善良就行,但善良到什么程度呢?那些上天堂的人,都算相对的好人,老百姓也知道要心眼好,也会做好事,那什么叫真正的好,什么叫究竟的好,好到什么程度才能达标呢?净土**三根普被,上至成佛,最低有个保险数字——要达到往生,这是最低下限。也就是说,对修净土**的我们来说,起步就是往生,往生西方是我们的第一步。有人说我就想在下一世往生,连今生往生都保证不了,能保证下一世?若真有这么大能耐的话,你先去往生就行了,你也能去往生,因为你可以收发自如啊!到时侯你是做来去自由的是法身大士,还是成佛,那另当别论,但最低要保证往生。往生保证不了,此生修净土已经没实际意义了。闲话念佛(2)——往生方便净土的基本条件《佛说无量寿经》中十八大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至心——就是那麽一个心愿,欲生——想生。“欲”是想的意思,一种欲望嘛,一种欲望就是想,我想要生到极乐。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整个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想生到极乐净土来。乃至——即使,即使十念。这里的“乃至十念”不是个定数,而是强调只要有一心想生到西方的心,你念多少句佛不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念佛,是为了生心,生起就想往生极乐的愿心。在此基础上,佛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了一心求生的愿力,你要不能往生到我极乐净土,我就不成佛了。但阿弥陀佛已经成佛了,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你只要生起一心求生西方蒙佛接引的心,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说如果你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能生到西方的话,他就誓不成佛。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的念佛人,前后不管,就看一句: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完了。大家都学过因果——前面有因,后面才有果。前面欲生西方是因,后面念阿弥陀佛是果;念佛求生是因,往生西方是果;众生念佛能往生是因,阿弥陀佛成就大愿成佛是果。整个一段话,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果是个因,因又是个大果,前面的因——你要生我国的话,得至心信乐,这个“至心”是什么心? 一心。但一般人只看到“念佛”,看不到“至心”,所以,念佛就成了干巴巴的、枯燥的活计,成为一种劳作,一种任务。时间一长,念佛就成了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好像在给佛菩萨完成任务,那里还有什么“至心”。大家都知道,念佛是为了往生成佛。修行是活活泼泼的,如果修行成了一种机械、呆板的伙计,就背离了本来的天真自在,怎么能与自性弥陀相感应而成佛呢?至心,从深层广义来说,是清净的。至心信乐——就这么一个心。日常念佛能达到这个“一心”,你那怕念十念、念一念,就是说哪怕就念这么一句阿弥陀佛,你都能往生,主要要在这个“至心”上下功夫。人呀,把这“至心”忘了,(就象)盖房子,不知道打地基,也不懂打地基,平地起房子,最后你盖的房子,还没住进人就蹋了,冬天你还是挨冻,夏天你还是挨浇,劳命伤财。佛说十法界的原理告诉我们:十法界,由心想生,常存什么心念就变现什么境界。也就是说,众生欲生于什么境界就要常存什么样的心念。西方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地方,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世界。苦、乐是内心的感受,心有限量,就会感受诸苦,心中无量就没有苦因。那怎么才能无量呢?训练慈悲。常人对别人的的慈悲是有条件的、有要求的。当对方符合自己利益时,就能慈悲起来,不符合自己利益时,就慈悲不起来了。修行人训练慈悲,初期不易行持起来,这就要强化训练——训练无条件地、无要求地去慈悲一切,也就是说,对所谓的好、所谓的坏都要一样慈悲。今天,他不伤害我的利益,甚至还能给我利益,我对他慈悲;明天,他不能给我利益了,甚至还要伤害到我的利益,我还是慈悲。无条件、无要求。是否是真慈悲,取决于我们运作时心态的出发点。世俗的“慈悲”是相对的,有交换条件的,而修行人的慈悲旨在训练、转化心地,佛菩萨的慈悲是无量的示现。
解决了慈悲,就进入了无量,进入清净,才能达到“至心”,念的佛才能圆融,万修万人去,这个不懂,念佛就不能契入。看看日常念佛人都行在哪里?没事的时候,想象是自己全心全意的在修,已经一心念佛啦。遇到事了,再回顾回顾,心还是不是在一心念佛上?别人伤害到你的利益时,大脑里盘算的又是什么?念佛,不是嘴里能念出这句阿弥陀佛来就了事,要看看我们遇到事的时侯是什么心态,是不是还在真正的慈悲里?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时,心里的那种慈悲到哪儿去了。是否为了自己的利益,又去损害别人了。那时候,你的清净又在哪?还在一心念佛吗? 真正念佛,是身、口、意学佛,慈悲和念佛是一体化运作的。在求生西方蒙佛接引的心中念佛,每念一句佛号都含有求生西方蒙佛接引心。心在求生西方蒙佛接引中,心已迁移到西方,西方才是老家,现在虽在此修行,时日一到,即回西方。自然不会在此世界为了世俗利益与人斤斤计较,贪、嗔、痴不放而放。能否做到,就看我们是不是真正生起了求生西方蒙佛接引心。若做到了,便暗合道妙、默合契机,便达到了往生西方的基本条件。念佛**是在做净化自心的功夫。但更主要的是生出自心的愿力。在生自心愿力中含有净化的功夫。自心的愿力就是心一恒之愿去西方佛国而不愿在六道(真心释然)。念佛**依“愿”为主髓。也即心的“变迁”。是一不是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