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伤寒杂病论》中的南阳方言
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1-9-14 21:44 编辑古城南阳,因其“陪京之南,居汉之阳“而得名。东汉南阳人张衡(与仲圣同时代)的《南都赋》曰:“于显乐都,既丽且康!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在《南都赋》里,既丽且康的南阳有崇山峻岭、激浪长河、山明水秀、宜人景色、珍宝矿藏、丛笼树木、走兽飞鸟、水族龙蛇、瓜芋菜蔬、山果香草、厨膳佳肴、各种美酒以及“献酬既交”的宴会、载歌载舞的“跋祭”、放马驰逐的田猎、多姿多采的游乐以及历史渊源、宫室旧庐、先朝遗风、皇家气魄,更叙人事变迁、德风功业,的确是一幅广阔无垠的丰富多姿的艺术长卷……南阳其实是一个美丽的盆地,她南邻汉水,东依桐柏山,西靠八百里伏牛山、秦岭,有八条主干河流(丹江、白河、唐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潦河、赵河、楚河)纵横交织,水源颇为丰富,原生态湖泊、泽地随处可见……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是南阳人最理想的家园;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天然去雕饰也!据资料记载:南阳早在五十万年前就有“南召猿人”生息繁衍,并且世世代代创造了许许多多具有浓重地方特色的地方语言——南阳方言。仲圣生于南阳,长于南阳,熟谙南阳地方文化;《伤寒杂病论》中引用了不少南阳方言,给后世读《伤寒杂病论》的一些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仲圣常用的南阳方言举例如下: 哕(读yue音,去声调)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金匮要略增补》· 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14.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30.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31.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历代医家大多把“哕”解释为呃逆。刘师的解释最为中肯:“呕,是有声有物。吐,有物无声。哕,就是干哕,有声无物。”其实南阳人说的哕颇为有趣:如,病患自述“俺老是干哕”,即吐之有声无物,俗称干恶心或干呕,这就是干哕的意思。
不中(读zhōng音,轻声调)不沾(读zhan音,轻声调)不得(读dai音,扬声调)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不中(读zhōng音),即不行之义,“中”即是“行”。如:你中不中(行不行)啊?回答:中啊(行啊)!或不中啊(不行啊)!或可中(可行)!或老中(老行,次次都行)!再不然就说:你真中(你真行)! 《金匮要略增补》·辨水气黄汗气分病脉证并治:“8.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文中“不沾”也是南阳方言,表示不行(与不中意思相近)又表示不能,不可等。“水不沾流,”即为水不流,或水不能流,如有人对你说:“你不沾”,或“你不沾闲”。就是说你干什么都不行的意思!
《金匮要略增补》卷八·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不得,河南、南阳方言,意指不能、不让等(与不中、不沾意思相近)。如南阳人家长对孩子说:“若你再不听话你就不得(dai)吃饭!”即不让吃饭;或指不能吃饭。再如:“浑身不得(dai)劲儿”(浑身不舒服)等等。“不中”、“不得”是河南人通用方言,“不沾”是南阳人特有方言。三者意思相似,只是在特定环境下所指略有不同罢了。
不了了(读liǎo liǎo音)
《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故硬也。”了了,是完了(liǎo)的“了”,指完毕,结束等。不了了,即没有完结,没有结束等。南阳人现在仍在说:“这事咱还不了(liǎo)。”或:“你咋还没完没了呢?” 几几
《伤寒论类编补遗》210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仅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21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增补》卷四.辨痉病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瓜蒌桂枝汤主之。”“几几”,读音查有“殊殊”、“团团”、“紧紧”等。刘师说:“临床来说都对,不必钻牛犄角。”刘师胸襟广阔,历代争议该休矣!俺画蛇添足,目的是借此介绍一下南阳方言的地方土文化,其实“几几”在南阳读音就是“ji ji”,南阳方言而已,并无太过深奥的意义。南阳人一直作为口头语在运用,如轻微痛的,叫痛不几几(痛不拉几);,稍微痒的,叫痒不几几(痒不拉几)等等……“项背强几几”还有另外一种读法,也是俺们南阳方言:就是读作:强巴巴(jiang ba ba)、就像痛巴巴、痒巴巴含意一样,有紧、拘急不舒服的意思。其实这些方言不止南阳有,很多地方现在仍然在用;而且在河南大都如此,只不过有些方言是南阳特有方言罢了。
清浆水
《金匮要略增补》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搏棋子五六枚,服之愈。清浆水是什么东西呢?千百年来,各大医家见仁见智,如:药王孙思邈《千金翼》卷十认为清浆水即酸浆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浆,嘉谟曰,酢也。”(嘉谟,宋人)。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近代很多人也持这一观点,如《聂氏伤寒学》:“清浆水,即淘米泔水,久贮味酸为佳。”清.程知《伤寒经注》:“清浆水乃泥浆水之清者,盖欲借土气以入胃耳。”除以上之外,还有人认为清浆水即南方少数民族常食用之“酸菜汤”……
仲圣所说的清浆水,实乃老百姓常用浆面之水,南阳方言口音重,“浆”读作jiàng音,不读jiāng音,清浆水由小麦面团在清水中反复漂洗,并将面中丝筋抓揉而出,此水即为“清浆水”。其中的面筋粘性十足,当地农村小朋友经常在夏天时,将面筋固定于细长的棍或竹竿梢部,用来粘(捕捉)知了(蝉),颇为有趣!小麦秋播冬育,春生夏收,秉四时之气,俗谓得土气最厚,乃五谷之首也,其性味甘,凉。《别录》:除热,止燥渴,利小便,养肝气,止漏血,唾血。——清热生津液,固津血,化气利水饮。时方谓小麦有健脾益气,养心除烦,清热止渴之功。仲圣在大病瘥后,劳复之时,取清浆水煎药恰到好处,真用心良苦也。
回复 一品堂主 的帖子
一品兄既为南阳本土人士,又在伤寒方面颇具功力,对仲圣条文中的方言最具有发言权。
兄能将书中南阳方言列举解释,以正视听,实为用心良苦,向你致谢!佩服你学习专研伤寒的精神! 还有;黏叽叽。 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1-9-18 11:32 编辑
旷野 发表于 2011-9-16 11:53 http://www.zhongyi999.com.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一品堂主 的帖子
一品兄既为南阳本土人士,又在伤寒方面颇具功力,对仲圣条文中的方言最具有发言权。 ...
师姐折煞小弟了!
小弟只是见证了经方的力道之后觉得,
用对经方就真能体会到一剂知两剂已的神奇疗效......
小弟对经方非常信赖,
对仲圣有信心,对经方有信心,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拯黎元之厄,中以养生长全”......
小弟把经方当作是一种信仰......
只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罢了。
倒是师姐兰心蕙质,对经方挚爱有加,
实乃巾帼英雌,经方才女也!
小弟甚感仰慕......
望师姐以后多多指点!:handshake 老茶 发表于 2011-9-16 18: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还有;黏叽叽。
嗯,学兄是咱南阳老乡吧?:handshake 请教师兄“口父咀”是否南阳方言?是什么意思?
“不中”“不得”两词是不是南阳方言值得考虑。在山东的临淄也是常用“中”来做肯定词,北过黄河南至临沂,多能听到,而东西的范围不大,所以也经常使用“不中”来做否定词。
不得的“得”在山东的黄河以北地区发“dei"音,与道德的”德“同音,是好的意思,可以单用。
上两个词,很可能都是古齐国的官话,汉代的官方用语是不是也用齐国官话的部分用语,不得而知,但是,保留到现在这两个词在北方方言中是很通畅的,理解上几乎没有困难。 不愧是俺的老乡啊 高人啊,真是好东西啊!! 学习了 有道理 学习了。 很好,中啊 学习之后才明白先师仲景伤寒里竞然用了许多南阳方言! 这个内容不错呀 学习了,以后就这样读:lol 清浆水即面浆水 酸里吧几:D 老师,能讲下白饮是啥呢?有人说是米汤。对不?
斑竹是医圣老乡,很有发言权!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