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堂 经方治病(系列之十)宿疾屡犯 未竟全功
本帖最后由 一品堂主 于 2011-8-23 06:13 编辑张**,男,57岁,宿有16年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史。2011年6月上旬,患者左季肋下及左后腰部带状疱疹,并发咳嗽气喘,先后住院2次,经治疗后,疱疹消退,咳喘稍减;然遗留下病患部位剧烈疼痛,昼夜呻吟,服中西药无效,经人介绍来余处就医。刻诊:患者面色黯黑,身材五短,微胖,现在后项牵连腰背疼痛,痛时剧烈不得眠;左侧头微痛,无汗,怕冷怕热,口苦微渴,口唇紫绀,心烦欲呕,食欲不佳,咳嗽气喘,平卧则喘甚;平时奢食肥肉,寒冬咳喘必犯;大便正常,小便偏少;舌质紫暗,苔白黄;脉轻取浮数,重按弦数,左关独显。六纲:太阳 少阳 阳明 三阳合病五证:饮 滞 烦方药:小柴胡汤(1两按5克计)+葛根汤(1两按10克计)倍芍药柴胡40 生旱半夏30 黄芩15 人参15 炙甘草15 葛根40(先煎去沫) 麻黄30 桂枝20 赤芍40 生姜20(切) 大枣6枚(劈) 上十一味,以水2400毫升,先煮葛根、麻黄,减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1000毫升,去渣,再煮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二 剂服药2剂后,疼痛大减,咳喘大轻;原方再进三剂,疼痛全失,食欲增进,其病竟愈,宛若常人。劝彼另外再服汤药,以治其咳喘宿疾,惜彼不允,遂罢。2011年7月7日,该患咳喘发热来诊;询问彼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何?曰:一直未犯!彼因带小孙儿去公园耍玩儿,渴饮绿茶,午睡受凉,致使发热咳喘,住院输液4天,未见好转,故来余处,欲服中药。刻诊:该患面色暗黑,眼眶、口唇紫青,眼睑及下肢浮肿;咳喘气短,痰色稀白,时发哮鸣;夜间难于平卧不得眠,背部有巴掌大一块发凉,胸满憋胀,头微痛,微恶寒;食少小便少,大便尚可;舌质紫青,苔白滑,脉寸浮而紧,关尺沉弦,重按略感无力。六纲:太阳 少阴 太阴 属厥阴五证:饮 滞方药:小青龙汤+炮附子+茯苓麻黄20 赤芍20 细辛20 干姜20 炙甘草20 桂枝20 五味子20 生旱半夏30 炮附子15 茯苓30
三 剂服1剂后,热退而喘满大减,3剂服完,已能平卧,小便利,眼睑浮肿已消,下肢仍轻度浮肿;原方继进4剂,患者来电告知,喘平而下肢肿消,能食能寐,后背冷已无大碍;余劝彼再服几剂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并艾灸其大椎、肺腧、中脘等诸穴,以除深伏之饮邪,期之彼能竟全功;惜乎彼居然嫌麻烦,自觉病愈而不复延诊。2011年8月11日,患者又至,自述:近日奢食肥肉,又淋雨而行,遂大吐而病。余见彼宿疾又犯,再为其详细诊视:患者颜面依旧黧黑,眼睑、下肢再次浮肿,眼眶、口唇紫青发乌;彼主诉胁下、心下胀满堵塞,按之痞硬,重压有轻微抵抗感,彼言喝水即觉堵塞憋闷更甚;气喘气短,偶有头晕,口干,渴不欲饮,心烦,不欲食,偶尔心悸;身无大汗,身体不能转侧;大便日一次,小便不利,舌质紫暗,舌下络脉怒张,苔白黄,脉寸浮而弱,关尺沉紧,重按无力。(听诊心浊音界扩大,杂音明显,血压正常)。六纲:太阴 阳明 属厥阴五证:饮 滞 痞 烦方药:木防己汤+茯苓木防己30 生石膏250(打碎)桂枝20 人参40 茯苓40三 剂服药后,浮肿大减,诸症皆轻,身体已能转侧;原方减石膏为150克,再进三剂,尔后,患者电话告知余:精神明显转佳,食亦知味不想彼竟又延期,不来就诊;果然于三日后,彼病情复发,诸症如前所述,惟大便偏干。遂疏: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不去石膏),一日一夜,连进三剂,病情暂时告愈。余再三劝彼,时正三伏天,乃冬病夏治之良机,可温灸兼服“蜀椒丸”;或贴三伏贴、口服“桂枝茯苓丸”+“李氏培元固本丸”;以求根治。彼竟言:某医院权威专家说此病不能除根的。言外之意颇多不信,余无语以对!!!!《按》:西医治“人的病”,中医治“病的人”,国医医病不医命;看病,看的是一种缘分,质疑或错过,已是无缘;倘若,致延终身之疾;彼,或有愤恨怨言;余,不觉彼可怜,惟——可慨而已!!!! 楼主辨证处方,可以说没有多余的一味药,真仲圣之功臣,人生学医当如此。 药医有缘人,一品兄发帖必看。
品兄医案让人赏心悦目
带状疱疹后遗症的痛,世人多以全蝎之类治之
君辨出“项背强几几”之病机而取得卓效,实是辩证之治的典范
看君日日进步心生嫉妒,哈哈哈 三次犯病,三次易方治之,有时症、用时方,效若浮鼓——精彩!! 兄弟,内功深厚,一击即中。精彩! 堂主渐入佳境,佩服。余之老父正被带状疱疹后遗疼痛困扰,余恨自己中医水平太差,不能解决亲人之痛! 感谢分享:handshake 学习了:) 堂主的讲解太精彩了,中医治病不治命,一切随缘吧 回复 baishiwu009 的帖子
芍药,《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后世口诀:“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芍药于农历十月生嫩芽,破阴寒而出,三月开花,正是阳气鼎盛时节绽放,具有破阴凝,散布阳和的作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名为芍药,在《诗经》中也有对芍药的描述,在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中的论述中对芍药的赤、白做了区分。
《伤寒论》中用芍药的方剂达30个之多,当时不分赤芍、白芍,到了后世才有了赤芍、白芍之分,因此《伤寒论》方中所用的芍药是赤芍还是白芍一直被后世医家所争论。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医宗金鉴》、孙尚方、许叔微等认为应为白芍,而《太平圣惠方》、李中梓等认为应为赤芍。
宋朝马志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苏颂则较详述其形态曰:“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夏初开花,有红白紫数种……秋时采根……”李时珍则曰:“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夭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人药宜单叶之根,气味全厚。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明•《本草蒙荃》:“芍药近道俱生,淮南独胜,开花虽颜色五品,人药惟赤白二根。”清•((本草从新》:“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人药。”
看来古人根据芍药的花或根的颜色来判定赤芍、白芍,现在我们认识到野生的毛蓑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习称赤芍药,其栽培品种为药材白芍,另有川赤芍、草芍药亦作赤芍,但质量稍差。
因而说赤芍、白芍原植物相同,白芍多为栽培,赤芍多为野生。现在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赤芍偏于祛邪,白芍偏于补虚。
根据现有资料,临床实践等综合分析,以上两种观点均太绝对;《伤寒论》中用芍药的方剂有偏于扶正的,有偏于祛邪的。赤芍偏于祛邪,白芍偏于补虚,而病人的体质亦有虚实的不同。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对于病证为实证且病人体质不虚、需要使用祛邪方剂的应选用赤芍,对于病证为虚证且病人体质偏虚、需要使用扶正方剂的应选用白芍;而对于虚实错杂证需要扶正祛邪兼顾的则可考虑赤芍、白芍同用,再根据虚实的偏重来决定赤芍、白芍的用量比例,偏于实的可加大赤芍用量,偏于虚的可加大白芍用量。
如桂枝汤、建中汤、多常用白芍;如大柴胡汤、葛根汤、多采用赤芍。
是不是可以用单一服用的方法测试呢?毕竟两种芍药功效是不完全一样的!
建议采取刘师的说法,赤白芍同用!
“最近曾有商贩捡白芍之粉红带赤者充赤芍,是非真难辨也;今医不知药,药不知医,只有天知地知,人难知矣”!
此次回帖参考多种资料,有拼凑之嫌哦,呵呵! 回复 fanbarsten 的帖子
多读刘师的书,小弟还差得远啊! 回复 桂枝麻黄汤 的帖子
眼下病人要求高,医生辨治难;不得不谨慎,后学者就能背诵伤寒、金匮,俺不得不奋起直追啊! 回复 张景xp 的帖子
带状疱疹后遗疼痛多为误治或耽搁,在上部者宜清透,下部者宜利湿,病久者多伤津夹瘀,根据六纲,“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论坛上高手众多,学兄何不整理成医案,大家共同讨论呢? 回复 楚天风云 的帖子
“药医有缘人”,多谢学兄!:handshake 回复 青附子 的帖子
小弟惭愧!........ {:3_126:} 葛根汤的桂枝量不对:P
一诊:少阴太阴阳明。滞、饮(逆)、烦
小青龙加石膏汤咋样?
哪里来的三阳合病? 回复 jfsj 的帖子
{:3_126:}:L 很好的一则医案,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