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明老师讲医案(一)
医案:
睡眠不好,梦多,过了十二点醒,一般会睡不着。始终睡眠不好。胃口可,犯病时候不想吃饭。犯病恶心,干呕,吐不出来什么。不爱吃油腻的,喜欢吃清淡的。吃鸡蛋就犯,心口窝痛,后背痛,胸肋痛,不能吃多。不能吃饱。大便一天一次,成形。小便一天两次,颜色发黄,像上火了似地,这两天痰多。不怎么爱喝水,想喝热水。喜喝烫嘴的水。常年不喝凉水。想不起来喝水,忘记喝水,喝完水之后,感觉还干。手凉脚凉。轻易不出汗。体力还可以。舌苔薄白。
超明老师解析:
这个患者睡眠不好,梦多,失眠,纳差,恶心,干呕,,心口窝痛,后背痛,胸肋痛,这是个痞证。上焦津亏燥热,整个气机堵塞于中焦上下不交。
患者有痰,胃口差,不欲饮,并且喝水欲烫嘴的水。长年来都不能喝凉水,并且呢,喝水不久又感觉口干。还有脚凉。这证明了内有虚寒水饮而津亏内燥
上焦一团火,中下焦就是虚寒水饮,是个寒热错杂的厥阴病。
整个病案的病机我们来总结一下。 五证病机
痞者,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运,寒热互结,痞闷塞于心下而不通。证属少阳、厥阴。是本寒热也。
解:所谓痞证,就是病情表现的寒热错杂,交阻于心下,痞闷不通,气机不得升降,一般是虚寒水饮与湿热相互结,以少阳病和厥阴病为多见。
烦者,烦躁也。心为热扰而不宁,谓之烦。身为热动而不安,谓之躁。烦则扰于内,躁则动于外。进而失眠懊憹。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烦证,是指烦躁说的。心烦不宁,失眠懊憹,躁动不安为表现。这个证候,多是阳明有邪热扰动,津亏不足,甚则扰动营血。属于实热的阳明病。但是也有一些三阴的虚寒烦躁,属于真阳外越,临床要注意区别。
燥者,热伤津血亏也。经云: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轻则脏躁慌悸,重则下血、便燥、神昏志乱。虽有内伤外感,其法则一。证属阳明。是本热也。
解:燥证,从火,是因为阳明实热,伤及津液,甚则波及营血,造成津血不能润肌肤、养心神,皮肤干燥、痉动,心悸不安,情志异常,重则伤及血络,导致出血。或者大便干硬,神昏谵语。属于典型的阳明病。
滞者,闭结不通也。凡气结血瘀痰凝是也。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滞证,是指气滞、血瘀、痰凝,一般都是由于三阴寒邪造成的,寒性收束,导致气血闭阻,病邪留滞。
饮者,水饮荡泛也。正阳不足,水无所化。证在三阴。是本寒也。
解:饮证,就是通常说的痰饮,是由于少阴真阳不足,或太阴虚寒水湿停留,或厥阴的阴阳不和而产生的,在发展上,寒盛则泛滥成水,热多则炼液成痰。
盖此五者,诸病之本,六纲五藏,不离其宗。可以单行,或以互见,视其寒热,并以复方,或行单剂,庶能以全耳。
解:一切疾病,表现不离六纲,病机不离五证。六纲辨证也好,脏腑辨证也罢,都不离这个共同的病机基础。五证象六纲病一样,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几证同见。要根据寒热虚实的详细辨别,来进行对证治疗,单独出现的,可以用单方治疗,几证合并的,可以用各自的对治方药去合方治疗。打个比喻,六纲辨证是“狙击步枪”,五证病机,则是“校准仪”。
这些是学好经方用好经方的最基础的知识。五证病机掌握好了,临床上就如有神助运用方证也就灵活自如了。
接下来说说这个病案的病机:
这个病人刚才已经说了是个典型的痞证。
“呕而肠鸣,心下痞结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是治“痞”的祖方。《伤寒》有生姜泻心汤,治疗痞证肠鸣如雷而下利。其实泻心汤类方都有这个效果。如:《伤寒》:“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配伍法则类似,药味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药量变化。
那么这个病人烦燥明显。内有虚寒水饮,津液严重亏虚而燥。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老爱打哈欠伸懒腰 ),甘麦大枣汤主之。 [宋本金匮]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甘麦大枣汤)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那么患者不欲凉饮,并且燥干而又喝水不多,手脚发凉,这是内有久寒水饮之象。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注意内有久寒,宜加吴茱萸生姜。它们热力持久对于内有久寒之人疗效非常好。
食谷欲呕,属阳明(注:胃虚寒)也,吴茱萸汤主之。
看看这个患者这些症状都存在了。那么综合了以上的方证我们来看看这个方子。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得食。吴茱萸汤方。(千金)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一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生姜(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 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这个方证里面都包含了什么方证?
吴茱萸汤,甘麦大枣汤,小半夏汤、桂枝甘草汤、还有吴茱萸生姜汤。这个方子加黄连,黄芩,就有了半夏泻心汤了。对于这个患者的病机正好对证。清上焦的燥热,补津液,去水饮。临床上要懂抓病机,更要懂每个方证,这个方子加茯苓,白术,就又多了两个方证了。苓桂术甘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另外还有理中汤也暗含在里面了。
大家能把这个方子研究好了,别的方子就都会去灵活运用了。
讲完了。
2011-6-9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学习。超明师兄讲解精彩 谢谢分享 超明师兄讲解精彩:handshake 感谢分享。 学习了 谢谢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赞!!!!!!!!! 谢谢分享 ,精细讲解
很好的医案,收藏那
在此谢过:lol 收藏
收藏学习 谢谢讲解!提供一个清淅的思路。:) 学习!谢谢分享了。 这样的医案多发些,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handshake 讲的真好,谢谢,学习了! 谢谢老师精彩医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