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医学 发表于 2011-6-10 19:35:35

刘师qq群讲解医案实录

学生问:
      男 30,大便前肚子疼,便稀。便后无疼痛感,平时腹胀,手摸肚子感觉冰凉。小便常黄色,怕冷也怕热。西医病名是慢性结肠炎。总感觉疲劳,容易口渴,喜热水。睡觉常做梦。手脚常出汗,温度正常。舌头颜色正常红,无齿痕,白苔约1mm(患者自述)
辩证:六纲:太阴阳明属厥阴。五证:饮、滞。方证:附子理中丸,真武汤
了一居士:
      这个病案,没有脉象,但是主要的症状都说清了,可以略作分析,病人的主诉是腹痛便溏,便后就不疼了。同时呢,平时腹胀腹冷。首先,从这几个症状看,符合了太阴虚寒证的标准。
    《脉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这句话,我们在书中讲解了,也修正了一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腹时自痛,胸下结坚,下之益甚。千金本呢,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我们最终认定修正的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时自痛,胸下结坚,下之益甚。
下之益甚,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自利自下,缠绵加重。一个是你给错下了,病情会加重,太阴里虚寒,会吐,会利,会腹胀、腹满、腹中寒。另外,错下了,会“胸下结坚”。成为痞证或脏结。
      病人的主要症状,符合太阴提纲病的标准,因此,辨为太阴病,是没疑问了。下一步,再看其他症状。
      病人小便常黄,手脚常汗出。小便常黄,是里有热的一个表现。“小便黄可为寒”,不知道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宋339)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类似的条文还有数处,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一,有个小便常黄,要注意这个“常黄”。不长黄,意味着是寒症。常黄,意味着有热参与。
      第二,手足“常”汗出。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宋191)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什么意思?汗出伤津,有了欲转阳明之势!下利伤不伤津液?伤的!不然,理中汤为什么里面有人参养津液?严重的下利,更会亡血!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津血同源,津液伤多了,血容量就不足,就是亡血!连西医都知道这个!
      那么,从这两组症状上,我们看出,有了太阴里虚寒,还有了阳明热。病人呢,还有个“怕冷也怕热”、“容易口渴,喜热水”的症状。他既有寒,又有热,寒热错杂,当然会有“怕冷也怕热”的。津亏有热则渴,寒饮不化也渴,喜热饮,是寒多的缘故。
因此说,病人太阴病偏盛于阳明里热。属太阴和属阳明,都不适合。怎么办?属厥阴嘛!寒热错杂!
      这个病,刚才那位高人说了,是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宋158)”      泻心汤证,主治的是“痞而呕利”。病人有“痞”吗?连日本人的死套方证都没掌握。这个可以有。你给他有的?你怎么知道有的?是病人说的,还是你说的?腹满就是“痞”?你给我讲讲腹满就是痞的依据,我洗耳恭听,你要是讲不出来,就罚你讲“便黄可为寒”,尤其不能令临床医家容忍者,这位高人还出口成章,一改初衷,搞出个理中汤加麦门冬来!不知道脑子了到底决定了哪个方子是对的。平日就这样给病人看病吗?中医啊,就是被这种败类毁掉了。不知天高地厚,丢人现眼。
再接着说。病人多梦,身体乏力。胃肠道失调,都有睡眠欠佳的问题。有的是水饮干扰上凌导致的,有的是热邪导致的,有的是寒热结聚导致的。这个病人,是寒热错杂,寒饮偏盛,水气凌心导致的。
      为什么这样讲?看舌象。舌不藏奸,脉不做假。舌苔白厚,这是水饮。要是热扰上焦,舌尖就会红,舌苔会黄些。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腹痛才泻,泻后痛止。这个类似于“里急后重”。是因为内有瘀滞不通。这个病,要是再继续发展,可能就会寒热结聚而成心下痞。病人五证上,是个饮证、滞证。那么,病人如果是得病的时间不长,我们可以用真武汤加人参,去治疗。补充一句,身体乏力,是津亏水盛造成的。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加个人参养津液,是不是就有了理中汤的方义?茯苓能治疗多梦吧?白术与附子,可以并走皮间去水饮而化津液,内外兼顾。理中汤的人参是多少就加多少!你根本就没细看书。芍药,去腹中瘀滞,止腹痛。更能利尿,去阳明热。个人认为,这个病,可以用这个方子吃上一周,整体调理一下。如果是久病者,可以再用千金乌梅丸去巩固根治。治久痢诸药不瘥数十年者,消谷下气,补虚方。乌梅丸。[出自《千金方》] 乌梅丸方:乌梅肉 黄连 干姜 吴茱萸(各四两) 桂心(二两) 当归(三两) 蜀椒(一两半) 上七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十丸,日三。属厥阴,就要用寒热错杂的厥阴方对治。属阳明,属太阴,都有失准确。

guodaifu 发表于 2011-6-10 20:03:37

谢谢分享

lwh007 发表于 2011-6-10 22:31:49

多谢分享

周利林 发表于 2011-6-11 00:09:43

又掏到宝了,感谢师父!

dybys 发表于 2011-6-11 00:30:34

感谢老师的精彩分析,收藏那

临窗闻雨声 发表于 2011-6-11 02:16:08

谢谢分享!

张善载 发表于 2011-6-11 04:26:23

谢谢发出来的师兄,受益匪浅

田皓云 发表于 2011-6-11 06:01:13

精彩,收藏了!

jfsj 发表于 2011-6-11 06:24:47

:)学习师父的神韵。

临风品雪 发表于 2011-6-11 06:57:48

谢谢发出来的师兄,受益匪浅

小杏苗 发表于 2011-6-11 14:23:37

受教了

伯阳 发表于 2011-6-12 18:06:09

收藏!

深蓝 发表于 2011-6-13 06:16:39

学习了

心心 发表于 2011-6-13 06:58:49

谢谢师父!

qinqingshu2011 发表于 2011-6-14 07:17:46

受益匪浅学习了

青附子 发表于 2011-6-14 17:54:31

谢谢了,记下了。

无所执着 发表于 2011-6-15 03:49:47

恩师让经方学子们领略到最切临床实际的辨证论治方法。

理烈火 发表于 2011-6-15 06:00:08

补课来了:lol

一清 发表于 2011-6-16 02:36:26

谢谢刘师,学习了!

维宇 发表于 2011-6-18 05:19:41

学习了!!!!!!!!!!!!!!!!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刘师qq群讲解医案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