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至尊 发表于 2011-5-3 23:29:47

麻黄升麻汤病证也常见,引申治中风

先祝贺师父《伤寒类编补遗》出版上市
《伤寒类编补遗》讲的明了易懂,以六纲为经,合并系属为纬,重辑文序,并于经纬编首,阐明各纲病机,每编之中,方证类比,明朗至极,切入临床,学者习之,皆可易入其门、效用其方,一剂知,二剂已…..感谢师父。5月1号晚上把《伤寒类编补遗》辩厥阴脉证并治看完了,看完麻黄升麻汤条文讲解时,才想起这些病人来,真的很常见这样的病例。。。。。
看麻黄升麻汤条文:
《伤寒类编补遗》19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宋357)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六 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类编补遗》…….上热下寒,津液大伤。“咽喉溃烂,下利不止”,阴阳不接续“手足厥逆”。表有伤寒不解。….解决的办法,要解表发汗,要清上焦的热,要温下焦的寒,还要补津液胃气,还要接通血脉,和调阴阳是。……讲解详见恩师《伤寒类编补遗》。
临床上会见到不少这样的病证,把我以前接到过的说一下:
外感中高度发烧,无汗头痛。。(表证),纳差,疲累,咽喉肿痛或扁桃体化脓有些还带血渗出,有些咳嗽痰带有微血丝,心下痞或胀痛,怕冷,或胸腹热手足冷,腹泻腹痛,烦热,小便黄或清(舌、脉那时还没什么懂现在也记不清了!)体质都是比较好点的青年人,这样的病证小孩很容易高烧惊厥,西医往往诊断为轮状病毒腹泻或肺炎??!!是不是很常见???
这样的病让很多不懂经方的医生(包括西医)给误治或患者自己以为懂医乱吃药,中医温病派很容易治出这样的病人来,清热泻火(如三黄片、黄连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或丸、或喝清热泻火通便凉茶等)又用感冒退热药,消炎药,若在医院反复高烧不退还用激素,这就成了“坏病”了,
《伤寒类编补遗》117.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汗下都用了,上中下三焦、表里寒热虚实的症状不就出来了。
以前不懂治更不懂用麻黄升麻汤治,记的用过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杏止咳片)+肾气丸(或附子理中丸)+六神丸或是六神丸+肾气丸(或附子理中丸)也治好了 ,现在想想,汗呀…这个麻黄升麻汤条文方证都要好好参悟呀,在急诊科的医生会接到不少这样的病人,到时不要又没办法治了!!这个思路也不是知道 对不 对,仅供参考。
引申一下中风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出现或不出现类似麻黄升麻汤方证的“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可不以用呢?我的想法完全是可以有用的,麻黄升麻汤含大续命汤,量的比例也差不多约5-6:1,缺二味药川芎、杏 仁,
《金匮要略增补》 :《古今录验》大续命汤
治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
麻黄(六两) 石膏(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川芎 干姜 黄芩 当归(各一两)杏 仁(三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
初服一升 犹能自觉者,勿熟眠;可卧浓覆,小汗出已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后复一升。汗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则愈,勿复服。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
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卧,服之大善。凡服此汤不下者,人口嘘其背,汤则下过矣,病患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汤。若虚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有辄行此汤与产妇及羸人,喜有死者,皆为顿服三升,伤多且汤浊不清故也。但得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无害也。《千金方》
若麻黄升麻汤治中风或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前提是要辩六纲、五证病机)用量是否要加大呢本有上热下寒,津液大伤加大用量会不会脱阳?有少阴证可以加附子吧?思路不知道有没有想偏了,感叹入门不正以后皆不正呀,请师父、师兄师姐指正。

chinajxm 发表于 2017-4-1 20:09:21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麻黄升麻汤病证也常见,引申治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