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案-附子中毒惊魂记
咳喘案-附子中毒惊魂记今年的春节过得实在不爽,我和父母同时给病痛折磨得很难受。本贴说的是家父的情况。
我是中途接手诊治的,由于本人功力还太浅,力有不逮,所以发上来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请大家给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先谢谢大家!
患者:男,78岁。
个人史:早年抽烟喝酒,六七年前开始戒烟、但没有戒酒。长期喝茶。
形体:消瘦。
饮食:纳差。
药物过敏史:未知。
既往病史:88年遭车祸,右小腿粉碎性骨折,西医用钢板接的,接得不正,气血循环不好,前两年脚面出现肿胀发黑。另外,10年前体检诊断有轻度老年慢性肺气肿,近几年变得严重,咳嗽越来越多。近两年体力快速衰退,手很冷(以前怎么样我不清楚)。
现病史:1月14日开始咳嗽。因为没有和我一起住,而我自己当时也正在生病,且如前述,我自己的功力还太浅,不敢自己给他治,所以是由我大姐和弟弟带去看病的。可惜不仅没有明显好转,反而又咳又喘,并且喘取代咳成为最痛苦的症状,喘咳不断,没有一分钟的安宁,而且必须张嘴协助呼吸,整个晚上都无法睡觉,痛苦万分。我于年二十九(2月1日)知道情况后,就计划第二天无论如何要去看看,实在不得已就自己动手。谁知第二天一早,自己就因为胸背疼痛,连在平地上缓慢行走都觉得很难受,所以只好想法先自救再说。可是因为是过年日,又要拜神又要祭祖(家乡的习俗如此),等我咬牙忙完一切之后已是下午五点半,周围的三家药店都已经关门了。
2月3日(年初一)早上九点,我就去药店抓了两付药,是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真武汤+石膏,一两按15克计,原方的三分之一量,石膏是20克,生附子自备、5克,平时自备的生旱半夏正好用完,只好用姜半夏代替,但它是旱半夏还是水半夏不得而知。之所以用三分之一量,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1)
自己功力太浅,先用三分之一量试探一下;
(2)
其中有细辛、半夏等“毒药”,为免药店药师唠叨而拆方;
(3)
现有市面上卖的煎药砂锅实在容纳不了如此大剂量的药,除非改用煮汤用的大锅。
这里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说我给自己治病用的药,是因为我后来给父亲用的是相同的药。
我自己煎了一付药,大概是下午一点钟时服用了第一碗,至三点半,我就觉得胸背的疼痛有所减轻,在平地上行走已经没有那么痛苦,随即喝下第二碗。然后带着另一付药去看望父亲。我之所以带上给自己治病用的药,是因为我觉得虽然我的症状和父亲的不一样,但病机可能有相似之处,可能用得上。如果不带去,等我见到父亲并给诊断完毕,可能又是五点半之后,那时药店可能又关门了(当时是年初一)。
刻诊:2月3日(年初一),下午四点多钟,我见到了父亲。情况很糟,喘咳不停,连续几天睡不好觉,人疲惫不堪。痰色白、稀粘带泡、吐出时拉丝、偶有较浓的痰,咳得很艰难,可见体力已经很差。他当时正在用温热理疗仪做理疗(这也是求医无效的一个自救探索吧),所以脉诊的参考意义可能已不大(说实在的,我的脉诊功夫也远远还没达标,惭愧),舌淡红,舌面粘着稀粘痰,舌体右侧有一黑豆大的淤血泡,据说已经存在好多年了,自述因张口呼吸而咽喉干。大便软而粘,小便黄。问及是否有痛、麻、胀、闷、怕冷怕热等方面的情况,均表示没有。我想不该全部都没有,可能是因为被病折磨得太痛苦太疲惫,感觉不灵敏罢了。
有痰饮、四肢冷,该有太阴和少阴,从舌上淤血泡看,体内也该是有淤血,也属太阴;舌淡红,之前又用过发汗药,可能有点轻微的阳明热。我觉得既然症状以喘咳为主,假如暂时先不考虑淤血的话,我带来的药可能可以试用。
于是我把自己生病服药的情况以及意图告诉了父亲,正好他原来的中药到中午已经全部喝完,遂同意了我的方案。于是让我母亲马上煎药,因为只是原方的三分之一量,所以煎剩两碗即可,当晚喝一碗(我要求分两次,因为我没有把握且其中有生附子),另一碗第二天早上喝。
第二天上午电话联系得知,前天晚上情况略为好转,偶有连续半个小时的时间较为平静,所以多少能够睡一点。而我自己的胸背痛也在持续好转,于是,信心稍增。马上去药店照原方抓了6付,2付留给自己,4付给父亲。(同时顺带为母亲抓了4付苓甘五味姜辛汤+真武汤,也是三分之一量。将另行发帖向大家请教)
问及服药的反应,他说手脚发麻、眩晕、站立不稳、脉率不稳、夜里有一过性的腹部强直扯痛,但是痛过之后觉得腹部和胸部变暖,只有膻中的左上部(应该就是心脏的位置)有一小块区域始终没有变暖。
对于附子的反应,我大姐表示出较强烈的担心,因为她自己就经历过一次据称很严重的中毒反应。但我较淡定,因为家父的附子反应是腹部和胸部变暖,我觉得应该是良性的反应。但出于安全考虑,我提出减少附子的量,不过家父不赞成,他觉得出于治病的需要,承受一定的反应是必须的,所以药量不变,但把一付药分四次喝。
就这样,他又服用了2剂。喘的症状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观,在静坐或静卧的情况下,已经没有明显的喘了。这时,咳嗽重新突出成为最难受的症状。
前面因为服药后的效果都还可以(加之我脉诊的功夫实在不行),所以也就没有给他把过脉。
当我知道咳嗽重新成为头号症状时已是2月7日傍晚时分。
刻诊:自觉有气上冲,咽喉不痒,咳为主喘为次。痰稀而粘、偶有浓痰、色白。小便黄,大便软而粘。纳差。睡眠比之前稍好。
脉:脉数、软,寸关有力略浮,尺稍沉弱,左右没有明显差异(脉仅供参考)。
舌:舌面粘着稀痰而显得湿滑,淤血泡没有变化。
处方: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方原量,1剂
茯苓60桂枝60炙甘草45五味子50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当晚服了一碗,第二天(2月8日)一早电话询问,说是略有好转,但不明显。经过一番思虑,我决定改用奔气汤+理中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人参。到了下午我腾出手准备去抓药时,父亲表示咳嗽已经有较明显的好转,看来苓桂五甘汤并非完全不对证,只是我心急、而且想对比一下奔气汤和苓桂五甘汤的效果,所以还是决定用新处方:奔气汤+理中汤+苓甘五味姜辛汤-人参,1剂。父亲表示他自己从刘师的书中索方然后去药店抓药就可以了,所以我就没有过去。事后他告诉我,用药量如下:
生姜75半夏60吴茱萸30桂枝60甘草40干姜40白术40茯苓60细辛40五味子50
2月9日临近中午,我大姐去看望父母后给我打电话,言语中透着一股欣喜,表示父亲看起来状态不错(而我当时正好情绪很低落,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和母亲的咳嗽还辨不清方向,不知该如何处理;另一方面又因为有别的令自己沮丧的事情发生,正茶饭不思)。后来父亲告诉我,2月9日上午是1月14日发病以来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咳和喘都平息了很多,并且感觉到胃口开了,甚至有了吃一些糖果的欲望。
然而,惊魂的一刻就发生在这一天。
下午大约4点的时候,我二姐从我父母处打来电话,说父亲附子中毒,情况很凶险,两眼发直上翻、言语含混不清、时不时发出诡异的低吼声、又喘又咳、样子艰难而痛苦,她和母亲两人正在按手按脚(当时我以为是父亲躁动,她们在制止,后来才知道是在按压穴位)。我的心跳立即从萎靡的低速惊得狂跳起来。我问喂蜂蜜了没有,说是喂了。我马上收拾了一下就赶过去。
一路上,我一直在盘算着要不要送医院。若送医院,医院的接诊医生懂不懂处理?(之前在论坛上看过一个兄弟发帖讲述附子中毒的经过,他先后去过几次医院,接诊的医生都表示不懂如何处理)若不送医院,能否度过这个险关?现在这么严重的反应只是附子中毒还是痰堵住气管?自己心里觉得是附子中毒的可能性大于痰堵气管,因为若是后者的话,只怕不出十分钟就会丧命。说实话,碰到这样的事,我根本就束手无策,只能在心里不停地祈祷。
40分钟后我终于赶到父母处。一看情形和电话里描述的差不多,我心里直发毛。
我先用手摸,父亲四肢冰凉、但是躯干是温暖的,心里稍定。然后搭脉,脉沉微而数,脉率不稳。面色蜡黄,艰难地喘咳着,问有什么感觉,言语含混不清,后来很艰难才听出是“上不来气”,母亲和姐姐给他按压过左手手心的劳宫穴和脚面的太冲穴,太冲穴剧痛拒按。
然后才向我姐进一步了解情况,说是已经比刚才略为平息了,我的心又进一步稍定。问喂了多少蜂蜜,说是两汤匙,我觉得少,就让她又倒了半碗蜂蜜兑热水,马上又喂了下去。然后我妈又让她去买黑豆绿豆和生甘草回来煎水,说是上次我大姐附子反应时医生也是这么处理的(后来煮了之后才喂了一小杯)。
当时已经是将近下午六点的时候,中药是中午12点半喝的,根据我的经验,附子的反应大概持续8个小时后就会明显减弱,所以只要能够再挺过两个小时,应该就不会有大事了。果然,后来情况也慢慢平息了下来。到傍晚8点半的时候,父亲已经勉强可以坐起来吃点稀饭了。
这个时候,父亲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我。因为当天上午感觉身体状况是本次发病以来最好的时候,所以,他对治好病有了信心,就想乘胜追击,期望能够把病彻底治好,就煎了一付之前剩下的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真武汤,考虑到我妈和我姐对附子反应的担心,他还拿掉了2克附子,这样实际上就只剩下3克生附子了。药煎好后,12点半时,他喝了三分之一。之后就是如常的手脚麻、眩晕等附子反应,我母亲要他吃蜂蜜,他不肯(这也怪不得他,之前5克都没事,而且病情也确实好转了)。谁知后来事情演变到如此凶险的地步,若非我二姐正好去给别人拜年后路过上去看望父母,将只有我母亲一个人在场,那将不知会把她吓成什么样。
我父亲还安慰我们说没事,并要继续喝剩下的药,我不同意,把药倒掉了,并要求父亲停药两天观察一下身体变化再说。
2月10日,依然是四肢冷,脉变得稍为有力了一点,舌基本不变,二便也不变,胃口依然差,体力有所恢复。
2月11日,脉的力度进一步提高,体力继续好转,但比2月9日上午依然差很多。四肢依然冷,但左右有明显的差异,左手和右脚明显比右手和左脚暖和。
2月12日,喘咳又重新有加重的趋势,父亲自行煎了一付苓桂五甘汤+白术。
这一次令人惊魂的反应究竟是纯粹的附子中毒反应还是谋财害命的奸商往药材里“加料”所造成,我不得而知。生附片是2010年2月在淘宝上买的,我再三要求要生晒的附子,不要任何“加料”的,买来后我尝了一口,没有咸味。现在从附片的外观看,没有霉变的迹象。
接下来该如何治疗,请大家指导,谢谢!
刻诊:自觉有气上冲,咽喉不痒,喘咳。痰色白、稀而粘、偶有浓痰。小便黄,大便软粘。纳差。太冲穴压痛。
脉:脉数(92次/分钟)、软,寸关有力略浮,尺稍沉弱,左右没有明显差异。(脉诊仅供参考,我的脉诊还不行)
舌:舌面粘着稀痰而显得湿滑,舌体右侧有黑豆大的淤血泡。
用奔气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射干桃仁当归川芎,如何?
这个数脉是真的有阳明热还是因为有淤血痰阻,大家怎么看? 粘贴过来后,原来在word中的排版格式全部丢失,可读性差,想重新编排一下,系统又拒绝,没办法,大家将就一下。 生附子中毒是不是煎煮时间不够?按说这样的剂量不应该出现如此严重的反应。 真为师兄捏一把汗 看着真惊险 试着简单分析请师父与师兄指点!
寒家咳而上气,其脉数者死(当为难治),为其人形损故也。(脉经)
当属难治之病。
根据天涯师兄描述诸症与舌脉。寒热水火逆乱,水饮痰瘀并见。痞、滞、饮,共存。当属厥阴。
枳实薤白桂枝汤+五苓散 生附子 俺用什么反应都没有啊 而且连麻的感觉也不明显啊
原则是先熬一个小时 中间不加冷水可以加正在滚烫的开水
俺想是否也和细辛有关 另外熬药不加盖子! 只要是含有附子的药,我家煎药从不少于两个半小时(从煮沸开始计起),多数达到3小时以上。至于揭盖问题,我们这边的药煲都有出气的嘴(也用于煎好后倒出药汁),只要不含附子,就算60克的细辛,也没有这样的反应。 本帖最后由 天涯 于 2011-2-14 19:09 编辑
谢谢兄弟姐妹们的意见!
今天下午,家父因故来我处(一个人搭车来的)。
他说昨天下午,又把剩下的一付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真武汤煎了,但附子全部去掉了。已经喝了2碗,还剩1碗。感觉并不好,咳喘有加重的趋势。不过在我看来,比起我刚接手时还是要好,至少他可以外出了。
我又稍微仔细的帮他看了一下,详情如下:
刻诊:头有点沉。自觉有气上冲(从肚脐两侧的上方向上冲,有时直接从胸部向上冲);咽喉不痒,喘咳,痰色白、稀而粘、偶有浓痰;小便黄,大便色青黑、软而粘;纳差;太冲穴压痛、心窝下方压痛,胸部没有压痛,后腰两侧用手掌轻轻拍击就觉得疼痛。四肢已经不冷。另外,他补充一个情况,我接手之前,偶尔会咳出微量的血,而现在没有发现这个情况。前些日子不欲饮水,这两天需要喝一些,但量不多。
脉:脉数(110次/分钟)、寸关较有力略浮软,关比寸略强,尺稍沉弦,左右没有明显差异。(脉诊仅供参考)
舌:舌边湿而无苔,舌中苔厚腻略黄,舌体右侧有黑豆大的黑色淤血泡。舌下面靠舌边有细条状红色血斑。
请大家继续指导,谢谢! 我认为不要再用麻附辛之类了,还是属厥阴如是我治疗还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五苓散。
如再进一步伤津液阳明会更加明显,--->木防己汤证。再伤津液---->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这些都有可能会出现。
老人这种情况建议师兄谨慎用药。已是西医的肺心病、心衰的地步了。 同意jfsj的观点, 个人认为乃阳明太阴属厥阴,饮,滞。 妄用麻附辛,的确有津伤之虞!谨慎! 生附子就是1克煎或服不得法一样会中毒的,煎法不对1.5克就把我毒倒了(这是刚试用生附的时候),平时煎服法对时50我也没事.......
试分析一
太阴阳明属厥阴,饮,痞,滞证
半夏泻心汤+苓桂枣甘汤 苓桂术甘汤 桂枝茯苓丸
仅供参考请师兄指点 个人实际使用中,江油地道生附10克,只要同药煎煮40分钟,完全没有问题,用不了多少个小时呀. 问题应出在煎药时间与方法上。 感谢各位的关注。
在jfsj和堂主两位师兄的指导下,最终用方:真武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当归芍药散
至今服药15剂,情况已经好转了很多,现在的症状主要是咳嗽和吐痰(总体比原来减少了),看来要根除尚需时日。 学习了 :L:L:L:(
页:
[1]